普通話是民主的選擇
文/生子
學習和推廣普通話是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方言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更便捷、更規范、更經濟、更省時。推廣普通話,更要注意學習繼承少數民族本民族的語言;學習和傳承各個地方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方言。
學習和推廣普通話,既反對少數民族語言被“漢”化,也反對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被“普“化。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帶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說起話來更幽默、更詼諧、更抒情、更深刻、更精準。
北京話不是普通話,“普通話”一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6年,學者朱文熊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和定義:“各省通行之話。” 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確定現代標準漢語由國語改稱普通話。
1953年后,有專家學者來到河北省灤平縣金溝屯、火斗山等地開展過語言調查活動,灤平作為“普通話標準語音采集地”,為我國普通話語言規范的制定提供了語言標本。可以這樣說:灤平就是普通話之鄉,灤平是最好的標準普通話體驗區。
1955年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與會者就普通話的方言基礎產生了激烈爭論,大會決定從覆蓋漢語區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作為普通話的基礎方言。投票結果:北京官話(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以西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獲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孫山。
2020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