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會講故事的教師
文/似水流年
我愛讀書,也愛文學,頗喜歡故事,與故事也結下了不解之緣。
母親是一位會講故事的農村女人。我清晰記得,兒時,我們兄妹三人常常依偎在母親的身邊聽她給我們講故事、說民謠。曾記得,每每閑暇之際,我們便死皮賴臉地纏著母親給我們講故事。秋季到來,豐收的玉米棒在院子里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或秋雨綿綿,或夜幕降臨,油燈點亮時,或在院子,或在屋內,母親便讓我們這幾個淘氣鬼幫她包玉米棒。于是乎我們便有理由和借口讓母親講故事了。為了哄我們開心干活,母親也就爽快地答應了我們的請求。我們便坐在小方凳上,在母親身旁圍成一個圓圈,期待母親的故事開始。津津有味聽著,有時候只顧及聽了,手里的玉米卻絲毫沒有動。哪怕是依據那幾本殘破的小人書照本宣科讀讀,或是虛構、胡編亂造一通說說,總之我們兄妹都聽得樂呵呵的。一邊聆聽著,一邊勞動著,陶醉在母親有聲有色的故事里。
后來,我們上小學了。學校并不大,是一個三年制村學,不過二十個孩子,都聚在三間破舊的土房子里。可老師卻是個有故事的民辦教師。他姓張,和藹可親。在張老師眼中,我們都很可愛。我是個聽話的乖孩子,最喜歡聽張老師講故事了。每天下午最后一節課,便是故事課。一下課,我們就端出長木凳在教室門前一字兒擺開,搶著坐最前面。張老師的故事很多,什么是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一講起來滔滔不絕,應有盡有。我們一個個靜靜地聽著,時而還會哈哈大笑一番。可張老師講故事有個原則,誰要聽他的故事,就必須認真完成他布置的作業,否則只能待在教室里了。于是有時那些因貪玩而完不成作業的孩子,在張老師講故事時只能被“囚禁”起來。但有些機靈鬼會時不時趁張老師不注意,偷偷留在門后提心吊膽竊聽一會。現在回想起來,我癡愛文學,樂于寫作與張老師或多或少有著關系。
如今,我是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語文老師。面對著我的學生,感想很多。十幾年的教學生涯在與每一位孩子的真摯交流中晃過。每每看到孩子們繁重的課業負擔,為了應付而機械造作的各種游戲,就有說不出的滋味。孩子們真的快樂嗎?他們的童年真的如泡沫般多姿多彩嗎?小學階段的童年生活,作為老師,我們應留給孩子些什么呢?終于,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深入我校:讓師生過一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無疑給了我們莫大信心和動力。我們在給孩子井井有條傳授知識和彬彬有禮進行道德熏陶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快樂、健康、健全的身心教育。孩子們的最喜歡聽故事了,故事也就首當其沖成為孩子們最喜聞樂見的教育途徑之一,這其中的作用絕不亞于理論的說教和生硬的示范。
做一名會講故事的老師,首先就是一名有故事的教師。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彭榮輝和吉林大學附屬小學耿玉苗就是這樣有故事、會講故事的教師。在她們眼里,班上的每一位孩子都是有故事、會講故事的學生。她們用精彩而又內涵的故事演繹出不計其數的成功和快樂。做一名有故事,會講故事的教師,讓孩子們的童年沐浴在博大精深的、意味深長的故事中,你的孩子們就會有不一樣的精彩體驗和多彩生活。當你成為一個有故事,會講故事的老師時,你也就一定會成為一名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老師吧,從現在開始。
讓我們一起腳踏實地,仰望新教育的星空,收獲未來的一片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