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 女 58歲
2023年7月6日
刻下癥狀:腳下肢腫二年,按下有窩久久不起,腳沒勁不能站立,中風2次,納一般,口不苦,口不干,夜尿2-3次,不思飲,頭暈,嗜睡,大便干難以排出2天1次,怕冷,消瘦,乏力,舌淡苔白膩鏡面舌,脈沉細無力。
辯證:太陰少陰合病
處方:真武湯合五苓散加防已黃芪湯加減
防己15,黃芪50,白術30,炙甘草10,豬苓15,澤瀉20,茯苓45,桂枝15,白芍15,生姜15,炮附30,黑豆30,牛膝30,冬瓜皮20.
七劑,水煎服,日一劑。
服藥后腳腫消失,腿有勁可行走。
后續做中藥丸治療中風后遺癥。
真武湯,運用于陽虛水犯,在經方醫學體系里面,屬于少陰太陰合病,在臨床中運用比較多。
五苓散,外有表證,水濕內停。發熱惡寒。口渴貪飲,小便不利。 亦可治水濕內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或痰飲、吐涎等證。
臨床應用:小便不利和水腫本方是利尿消腫的常用方劑。臨床上凡脾虛不運,氣不化水之水濕內停、小便不利、或為蓄水、或為水逆、或為痰飲、或為水腫、泄瀉等,均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若無表證,可將方中桂枝改為肉桂,以增強除寒化氣利水的作用。
防己黃芪湯,為祛濕劑,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風濕性關節炎等屬風水、風濕而兼表虛證者。
下面我們還可以重點學習:
雞鳴散是絕奇方,利濕消腫響當當
經方因其藥簡力宏備受歷代醫家推崇,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并不意味著后世醫方一無是處,相反,時方、驗方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祖國醫學的寶庫,而且有時比經方的療效更確切。
我特別服膺傷寒大家劉渡舟的見解:“方雖有古、今之分,亦有同氣連枝之義,都是我們偉大中醫學寶庫中的瑰寶,應當兼收并蓄,使其古今相互補充,互相借鑒,因證制宜,把古、今之方,變成一個既有淳樸的古意,又有靈活的新態,且能切中病情一針見血地達成'古今接軌’創舉?!?/p>
舉例言之:
郭某,男,80歲。患者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5年,近半月出現動則喘促,胸部悶痛,口干,腰酸,雙下肢浮腫,大便偏稀,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細。方予桂附地黃湯合生脈飲、四君子湯等治療3周,癥情大為改善,但足腫未見減輕。
改方予真武湯和五苓散等出入10余日,仍無效驗。
忽憶雞鳴散乃消腫除濕之劑
遂處:生黃芪15克,人參10克,制附子(先煎)10克,白芍10克,炒白術15克,茯苓20克,蘇葉(后下)15克,吳茱萸6克,桔梗6克,陳皮10克,木瓜15克,檳榔6克,生姜15克,三七10克,桂枝10克,補骨脂15克,杜仲20克。藥僅4劑,腫消大半,繼服2周,痊。
又,郭某,女,54歲。“特發性水腫”病史2年,癥見雙下肢爛腫如泥,腰涼有鉆風感,尿頻,大便正常,舌質淡紅,苔白,舌底絡脈怒張,脈弦、尺沉。先予真武湯和附子湯、五苓散治療近2周,水腫略有減輕。
去五苓散,合雞鳴散:
制附子(先煎)15克,干姜10克,生姜15克,白芍10克,蒼術15克,茯苓20克,三七10克,益母草30克,蘇葉(后下)10克,吳茱萸6克,陳皮15克,檳榔10克,桔梗6克,木瓜15克,仙靈脾20克。服藥5劑,足腫大減,上方加減使用1月,浮腫消退。
按:雞鳴散出自南宋朱佐撰集的《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方藥組成檳榔、陳皮、木瓜、吳茱萸、桔梗、生姜和紫蘇,原治腳氣,《證治準繩》《中醫大辭典》等大型醫籍多有記載。
但因我們的教科書中沒有收錄,故應用不廣。
據我所閱資料,當代醫家焦樹德曾以之去陳皮、生姜,加四妙散、茯苓、防己,名“足胻消腫湯”。
治療風寒濕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兩足及胻踝浮腫、脹痛、沉重、麻木,筋脈攣急,行走障礙等,包括西醫診斷的下肢淋巴或靜脈回流障礙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腫脹疼痛。
日本漢方醫家淺田宗伯《勿誤藥室方函及口訣》中有一張叫“九味檳榔湯”的方子,由檳榔、厚樸、桂枝、陳皮、木香、蘇葉、甘草、生姜、大黃(或去大黃,加吳茱萸、茯苓)組成,治療“腳氣腫滿短氣”,其間也可以看到雞鳴散的影子。
據考證,唐·王燾編撰的《外臺秘要》已有“唐侍中療苦腳氣攻心,此方甚散腫氣,極驗。
大檳榔七枚合子碎,生姜各二兩,橘皮、吳萸、紫蘇、木瓜各一兩”的記述,可能是本方的源頭。
我第一次知道這首方劑是從《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一書,其《濕證論》篇說:“余在臨床,治療水氣腿腫,每以五苓散與防己黃芪湯取效,然有時也并不見效。
而病人催促消腫,勢如風火,急不可耐,往往使我無從措手足。
就在這個時刻,使我想起了宋老推出的'雞鳴散’,治療腿腫甚至腎囊也腫,療效驚人,使我為之驚嘆?!?/p>
宋老即著名老中醫宋孝志先生。
當時由于我臨證尚淺,不過是泛泛讀過,并未多加留意。
后來系統收集和學習到宋孝志的經驗,見宋老將其用于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取效甚驗,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