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屢出奇計,救主危難,立下汗馬功勞。他的計策神鬼莫測,讓人匪夷所思,但總能解決疑難問題,改變不利局面。他機智過人,歷經風險,而能游刃有余,總能化險為夷,雖伴君如伴虎,而終得善終,實屬難得。
一、屢出奇計,救主危難
陳平出身貧寒,家里只有三十畝地,在人少地多的秦代,以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推算,也就只能勉強混個溫飽。又因父母早亡,陳平從小跟著哥嫂。哥哥埋頭苦干,盡心撫養陳平,供他讀書上學、求師訪友。陳平也不負哥哥期望。酷愛讀書,專心研讀道家學說,探求治世之術。又拜師訪友,游學四方,立志要做天下大事。
一次,陳平在里(基層組織)中主持祭祀,祭祀完畢分祭肉的時候非常公平。鄉親父老紛紛贊揚他說:“陳家的孩子主持祭祀分肉,做得真好!”陳平卻悵然地長嘆一聲說:“假如讓我陳平主持天下大事的話,也會像分肉這樣公道。”
后來,在秦末的動亂中,陳平積極尋找著適合自己的明主,在跟隨了魏王咎和項羽各一段時間后,轉投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每當劉邦遇到危機和關鍵時刻,陳平都會獻上一計。劉邦采用后的結果是:危機解除和難關度過,而計策本身又常常出人意料。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榮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快一年了,而且斷絕了漢軍外援和糧草供應。劉邦迫不得已向項羽求和。而項羽不允,繼續加緊圍困,必欲置劉邦于死地而后快。劉邦憂心仲忡,陳平趁機獻上了離間計:“我想現在能使楚軍混亂的人,就是項羽最信任和倚重的亞父范增、大將鐘離昧、龍且、周殷等人了。如果大王能舍得拿出幾萬兩金,就可以施展反間計,離間其君臣,使楚軍上下猜疑。項羽本來就愛猜忌聽信讒言,必然會引起楚軍的內江而相互殘殺。那時,我軍乘機反攻,勢必破楚。”劉邦知道如果沒有了命,再多的金也沒有用。于是拿出了四萬兩金,交給陳平施展離間計。果然很快就見到了效果,范增被迫辭職,死在了回家的路上,大將周殷叛降了劉邦,鐘離昧等被項羽疏遠。接著,陳平又獻上“李代桃僵”之計,假稱漢王投降,讓將軍紀信冒充劉邦,帶領兩千多名由女子化妝的漢軍,出東城投降,而劉邦和陳平等乘西城空虛的時刻,開城門逃向蕭何鎮守的關中根據地,一舉逃出了項羽的包圍。
不久,楚、漢言和,雙方以鴻溝為界,這就是“楚河漢界”的由來。項羽率軍向東撤退。陳平發現項羽軍隊糧食奇缺、士氣低落,已成強弩之末。于是立即向劉邦獻上一計:乘勝之計。這時張良又和陳平不謀而合,也來勸劉邦乘勝追擊。劉邦以和約墨跡未干不能失信于天下為由,提出質疑。兩人為劉邦剖陳厲害,勸劉邦不可放虎歸山。劉邦猛醒,立即出兵尾追項羽。到公元前202年,劉邦會同韓信、彭越等各路聯軍把項羽合圍在墳下(安徽靈璧南),“十面埋伏”,徹底擊潰楚軍,迫使項羽自刎于烏江岸邊(安徽和縣東北)。
后來,劉邦當上了皇帝,率軍攻打匈奴,被圍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真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形勢危殆,陳平獻上二計:反美人計、行賄計,又使劉邦死里逃生。陳平也因此而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超過了所有的漢初功臣。
二、機智過人,化險為夷
陳平從項羽那里逃出來后,到了一個渡口要過河,船夫看到陳平穿了一身新衣服,腰上還佩帶著一把寶劍,便認為這是只“肥羊”,以為陳平身上有不少金銀,就想趁船到河中游的時候把陳平弄死。陳平看出不好,于是借口天氣熱,把身上的衣服全脫了,讓船夫看了個明白,自己并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于是就順利過了河,投奔了劉邦。
回到長安后,他裝出悲痛欲絕的樣子,跌跌撞撞地跑入宮中,跪在劉邦的靈樞前,放聲悲號,且哭且訴,使在場的人都倍受感動。其實陳平是擔心自己的命運,在演戲,陳平說了許多,但最主要的是要告訴在場的呂后:先帝命我捕殺樊噲,我沒敢輕易下手,現在已經將他押解回京。呂后當然知道陳平是在演戲,但一聽樊噲沒有死,也就放心了。聽陳平的一番表白,見陳平滿面涕淚橫流,又知道陳平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也就打消了懲處他的心思,任命他為郎中令,并負責教育、輔佐新皇帝漢惠帝。
在呂后專權的時期,陳平被任命為左丞相,但他怕遭猜忌,于是政務上事事附和,生活上尋歡作樂,以期自保。后來,呂后死,陳平和太尉周勃聯手,誅殺了呂氏諸王,迎立漢文帝,繼續輔佐漢文帝。公元前178年,陳平病死家中,終得善終。
陳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智士謀臣。雖位居丞相,依然是謀士風采。陳平的計策雖然不能說是堂堂正正,甚至有些“雞鳴狗盜”的味道,他自己就曾說:“我多用陰謀,是道家所禁用的”,但都很實用,能解決棘手的問題,在關鍵時刻能發揮作用、扭轉局面,又確實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