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過一所重點大學自主招生考試面試的評委,面試分為兩個步驟,先用一分鐘的時間做自我介紹,再從題庫里抽出題目現場回答。我所在的組有60多位考生,聽著自我介紹,感覺不像來自全國各地,倒像一個師傅調教出來的。語氣和語調都差不多,用的詞匯也相當,我“開朗活潑,樂觀向上,為人正直,成熟穩重,關心集體,樂于助人,勤奮讀書,積極思考”等,用同組一位評委的話概括,全是中學生個人鑒定里的詞。有一位女生別出心裁,換了人稱,語調是朗誦式的,每句話均字正腔圓:“她文靜大方,美麗善良,待人誠懇,博覽群書。小提琴十級,極大地陶冶了她的情操。六年的班長經歷,是老師的好助手,是同學的知心人。有人說她是淑女,她的內心可不是這樣的,她追求大海一樣寬廣的人生。今天,她來了!評委老師,她就是站在你們面前的我。”如實說,這是一位很出眾的女生,長得也漂亮,即興回答抽到的問題時,也可以看出她有著挺扎實的功底基礎。但聽著她帶手勢的自我介紹,我就想,是什么樣的教育,把好端端的一個女孩子禍害成這個樣子。
我在一所大學的文學院兼職帶研究生,也講一點課。一次在課堂上,一個研究生談自己的讀書體會,說某某作家是現實主義的,某某是批判現實主義的,某某是寫實的,某某是新寫實的,還有現代的、后現代的,說了不少。這位學生閱讀面比較寬,讀的東西也多。我請他不用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寫實與新寫實、現代與后現代這些術語,用自己的話說。這位學生說得挺為難,也凌亂。我再請他解釋一下這些術語,他是真的說不清了。一個士兵在戰場上,瞄準敵方目標是重要的,同樣重要的是還要了解自己手里的武器,用著也要順手。我有些心疼那位學生,讀了那么多作家的作品,卻被定義和術語拖累了。離開這些術語,他不知道怎樣表達。讀研究生論文,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是術語滿紙,拿掉這些詞匯,卻所剩不多。
(風吹麥浪摘自《燕趙都市報》2014年5月17日,〔英〕羅格·派威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