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十)
古詩詞曲鑒賞
1.(2014年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后面的試題。
阮郎歸 西湖春暮
[南宋]馬子嚴
清明寒食不多時。香紅漸漸稀。番騰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兩兩叫船兒。人歸春也歸。
(1)這首詞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了西湖有人的不同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2)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
2.(2014年北京卷)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后面的試題。
奉陪鄭駙馬韋曲【】
杜甫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綠樽須盡日,白發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注釋:【1】韋曲:唐代長安游覽勝地。杜甫作此詩時,求仕于長安而未果?!?】禁:消受。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句和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兩處“無賴”都傳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B.三四句意謂韋曲的滿眼春色,讓自感老去的詩人也覺得應借酒釋懷,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過“石角鉤衣”、“藤梢刺眼”的細致描寫,狀寫韋曲春去夏來的美景。
D.此詩運用了“反言”,如“惱煞人”,實際是愛煞人,正話反說,有相反相成之趣。
(2)詩家常借“韋曲”寓興亡之感。下列詩句寓有興亡之感的兩項是(4分)
A.杜甫詩中韋曲花,至今無賴尚家家。(唐·羅隱《寄南城韋逸人》)
B.當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宋·張炎《高陽臺》)
C.莫夸韋曲花無賴,獨擅終南雨后青。(元·虞集《題南野亭》)
D.花氣上林春浩渺,酒香韋曲晚氤氳。(明·胡應麟《寄朱可大進士》)
E.韋曲杜陵文物盡,眼中多少可兒墳。(清(此當作明,出題人有誤)·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詩中“小烏巾”:“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苯Y合這一注解,談談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3.(2014年全國大綱卷)閱 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 )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
(2)請分別對第三聯中“過”和“隨”兩個字作簡要賞析。
答:
4.(2014年福建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6分)
雙調·蟾宮曲
[元]孫周卿
草團標①正對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蔥山韭,山果山花。山溜響②冰敲月牙,掃山云
(選自《太平樂府》)
[注]①草團標:屋。②山溜響:山間泉流叮咚作響。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內容表達上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3分)
(2)“掃山云驚散林鴉”與“月出驚山鳥”(王維《鳥鳴澗》)兩句中“驚”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3分)
5.(2014年廣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望江怨
送別
[清]萬樹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
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樹梢。
(1)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3分)
(2)怎樣理解“怪人催去早”?請結合全詞分析。(4分)
6.(2014年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早
羅鄴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
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
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1)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早發”之“早”的?請作簡要分析。(5分)
(2)請賞析“獨向長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達效果。(3分)
7.(2014年湖南卷)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8分)
桃夭(《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①歸: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實很多的樣子。 ③榛榛(zhen):樹葉茂盛的樣子。
(1)本詩在章法結構上采用了
(2)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8.(2014年江蘇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隱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漁樵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1)請簡要分析第一首詩中作者情緒的變化過程 (3 分)
(2)第二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隱者”的身份?請簡要概括 (3 分)
(3)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 (5 分)
9.(2014年江西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詩,按要求回答問題。(8分)
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蘇軾
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注】?被酒:剛喝過酒,帶著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覺四人都是海線南黎族人,姓黎,故稱“四黎”。?翁:蘇軾自稱。
(1)指出“溪邊自有舞雩風”一句所用典故的出處。(2分)
(2)請結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詩內容,分析這首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6分)
10.(2014年新課標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試題。
阮 郎歸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語。
(1)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2)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什么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6分)
11.(2014年新課標卷II)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后面的試題。
含山店夢覺作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 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詳。
(1)韋莊在詩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5分)
(2)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6分)
12.(2014年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試題。
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盡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1)“卷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請結合詞句賞析。(5分)
(2)此詞寫春,有人讀出了愁,有人讀出了喜,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6分)
13. (2014年山東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回答問題。(8分)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①,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②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2)詩中“陳居士”的形象特點是什么?請結合兩首詩加以分析。(4分)
14.(2014年四川卷)閱讀下面的清詩,回答問題。(8分)
秋暮吟望
趙執信
小閣高棲老一枝①,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注】①“一枝”語出《莊子·逍遙游》“鴻鵠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袄弦恢Α币鉃榻K老山林。
(1)簡要賞析頷聯中“?!薄捌眱稍~的妙處。(3分)
(2)本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境?結合全詩簡要分析。(5分)
15.(2014年天津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分)
暮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1)《暮春》一詩,春之“暮”體現在何處?(2分)
(2)《暮春山間》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桃花的?(2分)
(3)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16. (2014年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散曲,然后回答問題。 (7分)
商調·黃鶯兒
贈燕
[清]張潮
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注]。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
[注]花口:指初開的花。因花開時如口張狀,故稱。
(1)作著描寫燕子,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為何不銜泥而銜花?作者這樣寫抒發了怎樣的情?(4分)
17.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題。(8分)
鏡湖女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業。
女兒妝面花樣紅,小傘翻翻亂荷葉。
日暮歸來月色新,菱歌縹緲泛煙津。
到家更約西鄰女,明日湖橋看賽神。
(1)從體裁上看,本作品屬于(
A.古體詩
(2)對本作品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事舟楫”寫湖邊的人家日常靠船為生。
B.“亂荷葉”寫女子擺動的傘把荷葉攪亂。
C.“月色新”寫傍晚景色,暗示時間轉換。
D.“泛煙津”寫若有若無的歌聲隨波蕩漾。
(3)結合作品,對作者塑造的“鏡湖女”形象加以賞析。(4分)
【試題答案】作品塑造了一位湖邊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樂觀積極、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詩中從“妝面花樣紅”的視覺形象,“菱歌縹緲”的聽覺角度,描寫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
古詩詞曲鑒賞專項答案及解析
1.(1)【試題答案】示例:番騰妝束,鬧春蘇堤,愛春之情;步履遲遲,駐足流連,惜春之情;三三兩兩,喚船離去,嘆春之意。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
【試題解析】“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題步驟為:第一,閱讀詩歌,總體感知;第二,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或景物意象,或直接抒情,或細節描寫;第三,根據分析,逐條闡述,做到與具體的意象、詩句進相結合。本詞描寫的是西湖暮春時節人們游春的情景。詩歌情感的分析要把握游春人的“番騰妝束”“鬧”“寸不移”“叫船”等動作情態,不難得出這愛春、惜春和嘆春之情。
(2)【試題答案】示例:香紅漸漸,是面的描寫;花褪雨,絮沾泥,則是點的刻畫。勾勒寫意,細節傳神,點面結合,相互映襯;以景起情,豐富詞作情感內涵。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
【試題解析】題干明確點明了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給考試答題點明了方向。具體回答時,先結合詩句點明“點”“面”各是什么,后結合作者描寫內容進行賞析,即點面結合,描寫了蘇堤的暮春之景。
2.【試題答案】(1)C
(3)要點一:借向往隱居生活表達出對韋曲春景的喜愛(或:因韋曲春色美景而生隱居山林之情)。要點二:隱含求仕未果的復雜心情。
【試題考點】此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級。
【試題解析】①“白發好禁春”意思是滿頭白發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見詩歌寫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來。②B寫燕子不知道高陽臺的原址,E寫韋曲文物已經沒有了,只留下滿眼墳墓,都表達了興亡之嘆。A、C、D都是寫韋曲的美景。③“何時占叢竹”表達了作者對歸隱的向往,與前面對韋曲美景的贊賞一脈相承。“頭戴小烏巾”運用典故,隱含求仕未果的復雜心情。
3.【試題答案】(1)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云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云、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4分)
(2)“過”字把雨后松樹翠綠的顏色丞相了出來?!半S”字形象的表現了山道峰湖路轉,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通幽的遐思。(4分)
【試題考點】本題賞析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第⑴題是考查詩句的賞析,對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答出幽靜意思的,給2分;說明營造出靜遺氣氛的,給2分。賞析首先要立足詩歌的內容,然后再結合詩中的文字辨析其表達效果。第⑵題考查對詩歌中具體的字的賞析形象的把握情況。對“過”字簡要賞析的,給2分;對“隨”字簡要賞析的給2分。掌握詩人的情感,不能脫離詩句去分析。具體賞析時,或借助創作背景去探求創作動機,把握詩人內在情感;或逐句賞析,結合詩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體會語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4.(1)【試題答案】強調了“山”在作者生活中無處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滿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樂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意思對即可。)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
【試題解析】首先,主題賞析詩歌,把詩歌的情感點出,具有對隱逸生活的滿足之情;這里還可以對隱逸生活進行分析,即對山居生活的滿足之情。第二,從結構分析。“山”居于文中各個部分,不具有結構作用,可以不分析。第三,內容上,明確作者寫了山居生活滿眼是山,由此聯想,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生活充滿了自然情趣。
(2)【試題答案】(第一問)孫曲中“驚”的起因是云朵掠過山林(或:掃地發出聲響);王詩中“驚”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過來。(第二問)反襯出山間的幽靜。(意思對即可。)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
【試題解析】第一問,根據內容回答即可。第二問,首先理解表達技巧的內容,“表達技巧”分為四個理解層面由低到高(字詞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別是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夸張、借代等)、表達方式(記敘、說明、描寫、抒情、議論,詩歌中主要是描寫和抒情)、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象征、比興等)、謀篇布局手法(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第二,閱讀詩歌,明確本詩運用的反襯手法;第三,結合詩句分析,點明效果即可。
5.(1)【試題答案】江水渺茫,扁舟遠去,愁云慘淡低垂,帆船在飄蕩中越來越遠。作者采用了以景襯情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時難舍難分的纏綿婉惻的情景。
【試題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次為鑒賞評價D。
【試題解析】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營造氖圍特點及運用的表現手法。綜合起來可得出離別時難舍難分的纏綿婉惻的場景。
(2)【試題答案】殘陽即將落去,責怨人們催促的太早.該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斜陽不愿離去而責怨人催促的情緒,詞人以殘陽來暗喻自己,抒發了作者與友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的纏綿之情。全詞雖沒有一句言離別,卻用以景襯情的手法、以含蓄蘊藉的語言將景和情表達得韻味十足。
【試題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試題解析】此題可結合分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作用,答出作者與友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的纏綿之情即可。
6.(1)【試題答案】①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凸顯“早發”:宿酒初醒,殘燈未滅,長夜未盡,詩人已經攜劍登程。第三句寫詩人在路上聽到雄雞唱曉,也可見出行之早。②塞外風雪路,本來行人稀少,而“早發”就更無路人,只有詩人獨行,故“獨與早發”之“早”有關。③飛雪白草,道路本已難辨,早行時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現“早發”之“早”。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考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
【試題解析】先閱讀詩歌,整體感知內容;第二,審清題干要求,把握與“早”有關的意象,如“聞雞唱”“一點燈殘”“微有路”等;第三,整合形成答案。
(2)【試題答案】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考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中的“煉字”,這類題目答題時既要指出該字含義、所用手法,還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詩中的表達效果及作用。解答時,首先,解說“背”的意思,后解說詩句的意思,再結合主人公情感進行賞析;最后,根據分析整合答案。
7.(1)【試題答案】重章疊句
【試題考點】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
【試題解析】本題以填空題的形式考查章法結構。從“桃之夭夭”“之子于歸”的三次重復,不難看出形式上采用了“重章疊句”。古代,樂曲演奏一遍為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做重章疊句。
(2)【試題答案】這是一首賀婚詩,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熱烈而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和祝福;以桃設比,通過對桃花、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贊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孫繁衍家庭興旺;聯想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
【試題考點】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
【試題解析】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這里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飛紅,真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歡樂熱烈的氣氛。這種場面,即使在今天還能在農村的婚禮上看到。第二章則是表示對婚后的祝愿。桃花開后,自然結果。詩人說它的果子結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著新娘早生貴子,養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興旺發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滿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朱熹《詩集傳》認為每一章都是用的“興”,固然有理,然細玩詩意,確是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人們常說的“桃花運”,當源出于此詩。解答時,首先點明以“桃之夭夭”起興;第二,結合詩句明確以桃設比是為了贊美新娘;第三,簡述其效果。
8.(1)【試題答案】乘興而往——悵惘不遇——欣賞嘆慕。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評價古代詩詞的思想內容,能力層級為D。
【試題解析】由“九日驅馳一日閑”中的“驅馳”可看出作者是“乘興而往”;由“尋君不遇又空還”中的“不遇”和“空還”可看出作者是“悵惘不遇”;由“怪來詩思清人骨”中的“詩思清人骨”可看出作者是“欣賞嘆慕”。
(2)【試題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與漁樵為伍;居室簡陋。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D。
【試題解析】由“城郭休過識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處有柴扉”中的“哀猿啼處” 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簡陋”;由“滄江白石漁樵路”中的“漁樵路”可知此人“與漁樵為伍”。結合本題分值,試題答案可調整概括為三點:①城中識者甚少,②居室偏僻簡陋,③混跡漁樵行列。
(3)【試題答案】第一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友人住處環境,揭示其詩歌獨特風格的成因,并暗寓對友人品性的贊頌;第二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詩人不遇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濕衣衫的情景,突出訪人的執著和情懷的深摯(或:通過想象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濕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達技巧,能力層級為D。
【試題解析】第一首詩的結句,是前一句的原因,所以應結合前一句進行賞析;第二首詩的結句可有兩種理解,既可理解為實寫詩人自己,也可理解為續寫所訪隱者。
【評價】今年詩歌鑒賞題量仍是3道簡答題,側重考查情感和技法,這延續了以前的做法,但分值由10分增加了1分,文本由一首詩改為兩首同主題的詩,這些變化還不能說是一種創新,愚以為既然用了兩首詩,可設計一道比較閱讀題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9.(1)【試題答案】《論語》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
【試題解析】此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由“溪邊”(水邊——沂水邊)“舞雩風”(風乎舞雩)可以想到典故出處是《先秦諸子選讀》中《<論語>選讀》部分曾皙描繪志向時的經典話語。
(2)【試題答案】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涯(海南),處境艱難,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族百姓歡迎,因此表現出曾點曾經具有的那種逍遙自在、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
或: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涯(海南),處境艱難,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族百姓歡迎,因此仍然向往曾點描述的禮樂之治,表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并分析詩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層級D。
【試題解析】此題考查理解并分析詩人思想情感的能力。題干提示了思考角度(作者的思想和本詩內容)和答題方向(這首詩所表現的作者的人生態度)。一生仕途坎坷的蘇軾一直都很樂觀豁達,就算在被貶的最遠地方海南時同樣如此;而另外,海南人與作者有著和諧的關系和深厚的情感,他們也大可像曾皙志向描繪的那樣。
10.(1)【試題答案】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
【試題考點】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結構作用
【試題解析】詞的上闋主要在寫景,描寫的是凄涼的景象場面:絲絲細雨被和暖的春風吹送著,飄灑在繁花落盡的樹枝上。滿地落花被雨水澆濕,再也飛舞不起來了。池塘里碧綠的水面上隨風蕩起微微的波紋。雨晴了,一輪斜陽依舊出現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發的是一種“哀”情,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
(2)【試題答案】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的?;厣碚須埰宀⑾肜m下,借以轉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
【試題考點】分析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
【試題解析】下闋寫當主人公在百無聊賴中卷起珠簾,恰恰看到燕子成雙成對地飛來飛去。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懷愁緒。這種愁緒實在難以排遣,滿心想加以掩飾,無奈卻在緊蹙的雙眉中顯露出來。于是只好強打精神,翻身起來,繼續下那盤沒有下完的棋。豈料應劫之際,她竟然舉棋不定,沉吟半晌,難以落子。最后兩句借續下殘棋的動作來表達自己難以排遣的愁情。
【詩歌賞析】
“春風”二句起調低沉,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風吹雨已自凄涼,而花枝已凋殘矣,風雨仍依舊吹打不舍,景象更為慘淡?!奥浠o可飛”,寫殘紅滿地,沾泥不起,比雨繞殘枝,又進一層,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滲透著悲傷情緒。兩句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調。
三、四句寫雨霽天晴,按理色調應該轉為明朗,情緒應該轉為歡快。可是不然,詞的感情旋律仍舊脫離不了低調。蓋風雨雖停,而紅日卻已西沉。因此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暮色。
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情,仍從景物引起?!昂煱刖?,燕雙歸”,開簾待燕,亦閨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許之愁,無他,“雙燕”的“雙”字作怪耳。其中燕歸又與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襯。花落已引起紅顏易老的悲哀;燕歸來,則又勾起不見所歡的惆悵。燕雙人獨。怎能不令人觸景生愁,于是迸出“諱愁無奈眉”。
一個警句。所謂“諱愁”,并不是說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內心的愁緒,而是言“愁”的一種巧妙的寫法?!爸M愁無奈眉”,就是對雙眉奈何不得,雙眉緊鎖,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語似無理,卻比直接說“愁上眉尖”藝術性高多了。
結尾二句,緊承“諱愁”句來。因為愁詞無法排遣,所以她轉過身來,整頓局上殘棋,又從而著之,借以移情,可是著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遲緩,難以應敵。這個結尾通過詞中人物自身的動作,生動而又準確地反映了紛亂的愁緒。
11.(1)【試題答案】韋莊在詩中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詩的首聯先寫“實”,寫自己“等閑揮袂”“別家”“客天涯”的豪邁和瀟灑;詩的第二聯寫“虛”,虛寫自己的“燈前一覺”所做的夢,這“夢”是“江南夢”,即思家夢。詩人將離家的苦悶轉入到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襯自己的惆悵和孤獨,“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遺。
【試題考點】此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級。
【試題解析】解答此題,要學會運用一些鑒賞詩詞的術語來概括,比如,對抒情詩,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對說理詩,有托物言志、于理于物等。其他還有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等。
(2)【試題答案】雖然兩首詩都寫到“燈前”,但是,這兩處“燈前”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韋詩的“燈前”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郭詩的“燈前”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拘無束、愉快交談的生活景象,從而引出了下文漁人笑說的內容,用平易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艱辛人生中的詩意美。
【試題考點】此題考查考生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級。
【試題解析】解答此題,要注意到,雖然題目只是問的兩個“燈前”所表達的不同意思,答題時必須緊扣整首詩的基調。
12.(1)【試題答案】(5分)詞句采用比擬(擬物)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動。
【試題考點】本題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試題分析:本題是對詩歌表達技巧的考查。對表達技巧的回答考生可分三步走:第一步,點出行文技巧的名稱,如是以情感,還是時間等等;第二步,闡述“志”的內涵或“景”與“情”的關聯;第三步,概述這種結構技巧的功效。注意在解答技巧效果時,一定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切忌空洞,使用套話。本題先判斷詞句的修辭是比擬(擬物),再談談效果即可。
(2)【試題答案】(6分)
答案一:此詞主要表達了春色惱人的孤獨惆悵之感。上片抒發了卷簾放愁愁仍在的無奈、缺少詩朋酒侶而自對鳥語的寂寞之情,下片抒發了大好春光無人欣賞的惋惜、吟詩而未成的遺憾、梨花飄落如雨的惆悵之情。
答案二:此詞主要不打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上片抒發了卷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對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了飄飄絮影默默蘋香春在無人處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詞既有孤獨惆悵的春愁,又有春景無限的歡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夢初回濃濃的春愁,也有自對鳥語趣味橫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無人處的驚喜,也有梨花飄落如雨的惆悵。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
【試題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思想情感的理解,題干中給出了兩個理解角度,考生可以選取其中一個角度來答。組織答案時,可分兩步,首先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后結合詩句來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注意自圓其說。
13. (1)【試題答案】①艷麗
①“園花經雨百般紅”描寫的是雨后園林的美景,一場雨后,園中姹紫嫣紅,色彩艷麗
②“喬木崢嶸明月中”描寫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樹木高聳峭拔,意境清幽。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試題解析】此題分析“景物形象”。分析兩句詩描寫景色的特點時,需要抓住原詩中的“園花”“雨”“喬木”“明月”等意象具體解說,還要注意詩句中描繪的園花“百般紅”,即色彩艷麗的特點,喬木“崢嶸”,即高聳峭拔的特點。
(2)【試題答案】①行為灑脫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愛把山瓢莫笑儂”從陳居士喜歡喝酒可以看出他灑脫的性格特點。
②“亭角尋詩滿袖風 ” “醒來推戶尋詩去”白天尋詩,夜晚尋詩,表現了陳居士沉迷于詩歌創作的高雅情趣。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試題解析】此題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詩下的注釋,這兩首詩下面有對“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釋,我們可初步判斷出“陳居士”的形象特點;然后抓住對形象的描寫手法,來分析人物的特征。兩首詩中對“陳居士”動作、神態描寫的具體詞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莫笑儂” “醒來推戶尋詩去”,由此我們便可準確判斷出“陳居士”的形象特點。
14.(1)【試題答案】“?!弊謴娬{時間頻度,將隨朝暮變化的山色寫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態,將新月照落葉的自然現象視為有意為之?!俺!迸c“偏”改變景物的客觀性,為情造景凸顯詩人心緒與情感。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
【試題解析】此題延續四川高考愛出“煉字”題的風格。解答時理解詞義,把握準情感,并結合詩句實據分析即可。難度不大。
【試題答案】詩人看似曠達、閑淡,實則落寞、惆悵。首聯即說“了不為秋悲”,詩人的心境看似曠達、閑淡;中間兩聯汗衫、落葉、霜風、殘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調,透露出內心深處的憂傷與落寞,尾聯燭光下飲酒的情景,流露出終老山林的惆悵。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考生鑒賞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
【試題解析】此題考查心境。屬于“鑒賞詩歌的情感”考點,學生解答時需要注意幾點:一是讀懂詩歌,理解情感;二是要會逐聯分析,重點把握汗衫、落葉、霜風、殘菊等意象和由此產生的意境;三要語言準確優美,表達出詩人的心境,鑒賞出詩歌的美感。難度較高。
詩人簡介:趙執信(1662~1744)清代詩人、詩論家、書法家。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東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歲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中進士,后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二十八歲因佟皇后喪葬期間觀看洪升所作《長生殿》戲劇,被劾革職。此后五十年間,終身不仕,徜徉林壑。趙執信為王士禎甥婿,然論詩與其異趣,強調“文意為主,言語為役”。所作詩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詩歌分析:此時當作于趙執信被革職之后。詩歌內容時令是秋季,時間是暮色夕陽,首聯自言愿意“棲老一枝”“不為秋悲”,實則是對現狀不可改變的無奈之嘆,看似曠達,實顯無奈。后面三聯以“斜陽”“落葉”“孤鴻”“殘菊”“短燭”“低橫北斗”等低沉意象為主,綴詞成章。惆悵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詩不脫中國文人傳統的悲秋情懷。
15.(1)【試題答案】體現在三月花凋謝,柳絮飄飛,東風吹和子規啼叫上。
【試題解析】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揣摩語言和內容結合題目。大家必須在理解關鍵詞含義的基礎上,結合詩歌內容來回答。
【試題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試題答案】①側面描寫,桃花落處無人看見,洗手時聞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動靜結合。
【試題解析】試題分析:解答此題,一定要抓住結合詩歌描寫桃花的詩句具體來分析。不可空泛的分析。
【試題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3)【試題答案】《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了作者的閑適之情。
【試題解析】試題分析:分析詩歌情感,要抓住詩歌的意象的特點,進而聯系作者的人生經歷分析作者的感情。
【試題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6.(1)【試題答案】擬人,用典,虛實結合。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古詩詞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試題解析】這首散曲描寫燕子著意銜花,用了擬人的手法,“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化用了劉禹錫的《烏衣巷》;現實的燕子和劉禹錫詩歌中的燕子虛實結合。此題沒要求分析,答出手法即可。
(2)【試題答案】憐惜花朵零落,銜花去修補彩繪的房梁上彩繪的花朵。抒發了惜花傷春、痛惜衰敗的感情。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古詩詞思想感情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
【試題解析】燕子因為憐惜花朵而銜花修補房梁上的花朵。聯系劉禹錫的《烏衣巷》可知作者的情感既有對落花的憐惜也有對盛衰的感嘆。
17.(1)【試題答案】A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了解古代詩歌基本知識的能力。
【試題解析】本題屬于識記題。
(2)【試題答案】B
【試題考點】考查對詩歌的表現手法、詩人的思想感情、詩的語言特色等進行鑒賞評價的能力。
【試題解析】“翻翻”的運用使小傘動感十足,進而把荷葉隨風舞動的輕盈美感韻味十足地描繪出來,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所以“亂荷葉”的解釋是錯誤的。
(3)【試題答案】作品塑造了一位湖邊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樂觀積極、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詩中從“妝面花樣紅”的視覺形象,“菱歌縹緲”的聽覺角度,描寫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作品的藝術形象的能力。
【試題解析】一、鏡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點如年輕美麗(外貌)、活潑可愛(性格)、熱愛生活(態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寫和敘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淺顯直白的語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氣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鏡湖女的清麗等;三、對于“鏡湖女”這樣一個年輕美麗、活潑可愛、熱愛生活的船家女子,在第16題中有具體考查,即“結合作品,對作者塑造‘鏡湖女’形象加以賞析”。我們既可以從“妝面花樣紅”的視覺形象,“菱歌縹緲”的聽覺角度,也可以從肖像描寫,“亂荷葉”的動作描寫,尤其是“約西鄰女”明日看賽神的敘述,更可以從清麗的景色烘托的角度進行賞析。鑒賞角度雖多,但只有在真正讀懂作品的前提下,才能盡情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