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有“北京安定門街道打造國學文化社區”的消息見諸媒體,接下來又傳出“山東濟寧將建中華文化標志城”,與此同時,國內多家媒體也都先后推出了提倡國學教育的相關報道。
其實早在清季民初,就曾經興起過所謂“國學”熱潮。所不同的是,新一輪“國學”熱似乎重在強調對中、小學生進行國學基礎教育,相對于清季民初,于“國學”研究、整理的一面卻淡薄了許多。
文化傳承,總是需要對下一代的教育,因此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國學基礎教育似乎無可厚非,但是否真的就這么簡單呢﹖
從媒體報道來看,當下所提倡的中小學生國學教育,其主要內容不外是所謂的“讀經”,即要求大家背誦《論語》、《孟子》等四書五經等等,當然這其間唐詩、宋詞往往也不會少。至于那倡導者自己是否又讀過,更遑論能夠背誦那幾本古書可就不得而知了。于是這“熱”便難免使筆者感到有些不知所謂。
在筆者看來,清季民初時對國學的關注,更多是要解決在西方強勢文化沖擊下,如何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其關注的焦點是文化的價值及傳承;而今日的“國學”熱,其社會心理動因則是人文價值系統的重建,而回歸傳統,尋求可資利用的價值資源也就自然、也是必然的成為首選。
作為一種文化價值系統,“國學”早已被歷史的決定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命運;但從人文價值系統的重構來看,“國學”又不無“花落春猶在”的意味。理論上說,傳統價值系統中的某些具體的價值觀念無疑應當、也完全可以作為構建新系統的價值要素,在重新詮釋的基礎上被繼承和弘揚。這也可以理解為今日“國學”熱的理論預設。但問題是理論的認識固然可以簡單,但現實的踐行卻無法簡單化。這里首先就面臨一個將傳統的人文價值觀念從其價值系統中抽離之后,又該如何詮釋的問題。而要回答這一問題,則需要以現代視角對傳統文化價值系統進行解構和重構。
而近代以來,中國始終缺乏一個真正以人文理念為價值追求的文化運動,相反所謂的文化運動大都是自晚清以來所興起的政治上的反動思潮在文化領域內泛濫的結果,究其實際仍是現實的變革社會的產物。換句話說,這種文化運動的內在動因是政治的而非文化的,其自然難以避免對學術的扭曲。至于改革開放以來,人文研究又備受市場沖擊。于是迄今為止,上述解構和重構仍是乏善可稱。而當傳統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喪失殆盡的時候,在學術思想文化領域中,也就難免被束之高閣,成為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賞,或者是在無奈的歷史中蒙塵。而面對蒙塵的傳統,即強調讓白紙一張的中小學生去背誦什么《四書》、《五經》,其實際功效如何,實在不能不令人懷疑。
因此,筆者以為,對中小學生進行“國學”基礎教育,還是慎重一些的好,筆者并非反對如此,但如何教以及教什么卻似乎不是一個簡單的“讀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而倘若這新一輪“國學”熱僅僅是熱衷于對中小學生的所謂“國學”教育,或者是一些不無“形象工程”亦或市場逐利之嫌的作為,則此“熱”毋寧說更是國學的不幸,而其是否能真正的熱起來,以及“熱度”又能維持多久,也就同樣值得懷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