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職業可以平淡,但不可以平庸。人生有限而閱讀無限,忙忙碌碌中,為自己的心靈留一處空白,留在墨香書頁里,留在靜心閱讀中。
1、我一直認為人的一生也就是兩件事,一是做人,一是做事。做人要保持平常心,做事要認真去做,不能躺倒不干。而教師做事就是去找到符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他找到一個起點,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的信心,把這件事情踏踏實實做好,從一件件小事做起,這就是作為一個老師起碼的標準了。這樣學生和老師都平靜下來,腳踏實地做事,不再好高騖遠。這就避免了眼高手低的情況。 (摘自《十六位名家的智慧檔案》 魏書生篇)
2、我制定了很多班規班紀,但不是我一個人制定的。是學生提出建議,班會討論,大家一起商量后制定出來的。制度形成后,大家相互監督,一起落實。愛學生的觀念和行為每個老師都有,關鍵在于怎樣通過合理的,符合實際規矩、辦法把這些愛一點一滴、每時每刻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制度也可能遭到抵觸,如果大多數人反對,那就改。如果是少數人,那就找原因。制度是死的,執行的時候要有彈性。(摘自《十六位名家的智慧檔案》 魏書生篇)
3.教師這一職業決定了教師都具備進行科學研究的機會,但有機會是一回事,有沒有科研能力是另一回事。寫文章就是抓住機會、利用機會進行科研的有效途徑
4.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你老師就不要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這是剝奪人家的權利上,壓抑人家的才能,助長人家的信賴思想。
5.當你把學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當你把學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獄里。
6.教育是什么?就是幫助人培養良好的習慣.
(摘自《十六位名家的智慧檔案》 魏書生篇 )
7.教學不僅是為了孩子學習,還是為了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學不僅是為了學生獲取知識,還為了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教學不僅是為了學生的未來作準備,還為了今天獲得幸福人生。
8、改革探索,需要熱情,需要主動,需要一股子勁!
(摘自《十六位名家的智慧檔案》李吉林篇)
9.李鎮西:不是我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我。學生都是愛老師的,關鍵是老師能否感知學生的愛。
10.“當班主任疲憊了怎么辦”,李鎮西的回答是:一是感受學生的愛,為了學生的愛盡自己的責任;二是把每一個工作日都當作創造日。
11.真正的愛應該是一種大家愛,是愛所有學生,愛身邊所有的人。
12.“愛心教育好是好,但有的學生實在太調皮,根本管不住呀!”李鎮西的則說:愛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沒有愛。愛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愛心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成了溺愛,而有的愛心體現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侵犯了學生的權利,這種愛是扭曲的愛,甚至是專制的愛。
13.教育只談愛心是不夠的,這完全沒有抓住教育的本質,愛心不一定包含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蘊涵著愛心。
(摘自:從愛心到民主的班主任---李鎮西)2009.2.27晨
14.李鎮西自己愛讀書,也影響學生熱愛讀書,他不僅讀書,還喜歡寫作,他每天把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生活記錄下來,所以,近幾年,他連續出版了10多本專著,別人很奇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得益于他長期勤奮的積累。
15.李鎮西說:“校園生活應該有一些浪漫的氣息,應該有一些炊煙,有一些山 中的氣息......教育應該給孩子留下一些浪漫的回憶,而大自然這本書不能不讀,否則教育是不完整的,是空洞的。” (摘自:從愛心到民主的班主任---李鎮西--生活語文)
16.李鎮西:無論是愛心教育還是民主教育,在我看來,都不是一種要求很高的技術或能力。實際上,它只是教育者應擁有的一種情懷,它當然可以體現在一些做法上,但首先它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情懷。 (摘自:從愛心到民主的班主任---李鎮西--教育學生,心要蹲下來)
17.李鎮西:我對我的學生講做人要有四點:一是要善良,二是要正直,三是要機智,四是要有文化。 (摘自:從愛心到民主的班主任---李鎮西--教育學生 心要蹲下來)
18.作為教師,我最希望校長具有知識分子的情懷來管理我們,而不是把我們當作打工的來管理我們。我希望我成為什么樣的校長?第一,要做一個有人情味的校長;第二,要做一個率真的校長;第三,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創新;第四,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校長。 (摘自:從愛心到民主的班主任---李鎮西--做不記普通教師的校長)
19.我想我們是為未來而工作的,我們培養的是明天真正的公民,但我們要著眼于今天的點點滴滴的細節。 (摘自:從愛心到民主的班主任---李鎮西--真正愛學生)2009.3.2晨
20、既然只能當教師,那么悲悲戚戚也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先擇后者!怎么才能高高興興當呢?我就多想孩子們可愛的地方,盡量把課上好,盡量和他們一起玩,這樣孩子們也越來越愛我了。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能不高興嗎?
21、對于讓人頭疼的孩子:我換一種眼光,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班集體呀,后進生轉化呀。。。)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后進生的稱謂)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
22、“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
23我一直把學生的滿意當做我工作的目標,沒去想過要去和誰爭名奪利.
24、寧可暫時被學生欺騙,也不冤枉學生。
25、轉化后進生的五個原則:1、建立感情2、充滿信心3、降低 要求4、允許反復5、集體幫助
26、青年教師如何贏得學生威信,我的回答是:1把課上好,2不拖堂
27、反思自己,讀書寫作,老師才能成長。教書,讀書,寫書,思考,這是教師每天應該做的。
李鎮西《 做最好的老師》2009.3.3晨
28、很大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然而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加困難。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愛,是對孩子們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的愛,它需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觀察。當發同學生需要溫暖時,不要直接給他溫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對他說:“你可以去打柴。不會打?我告訴你怎么打。”你可以遠遠地看著他--如果他不能劃著火柴,可以給他做一個示范,再讓他自己做。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該由他自己做的事情。這種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對他一輩子負責的愛。
29、教育的真諦在于啟發自覺,在于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教育要想長久作用于心靈,必須引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自省自悟,作出自己的選擇。我以為應該使學生真正體味到學習、求知、成長的艱辛和快樂。
(摘自:張思明 《重建教師的新師德》 2009.3.5晨)
30.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個受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摘自: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第一章 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31.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樂于保持一顆童心,善于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而且是教師對學生產生真誠情感的心理基礎---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甚至把童心視為師愛之源。雖然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在年齡上與學生拉開距離,但我們應努力使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學會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
32.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裴斯泰洛齊在《 與友人談斯坦茲經驗的信 》中這樣深情地寫道:“我決心使我的孩子們在一天中沒有一分鐘不從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們的,他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們的歡樂就是我的歡樂。我們一同哭泣,一同歡笑。”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兒童看來卻是非常自然的。而變“不可理解”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優秀教師贏得學生心靈的可貴之處。
31.作為成人,教師當然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但教師的職業卻要求我們應該保持一點兒童的興趣。“只要人們沒有做到以童年的歡樂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歡欣的激情,只要他沒有沉醉于孩子氣的頑皮活動之中,我們就沒有權利談論什么對孩子的教育影響。”(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藝術 》)也許你并不喜歡足球,但你的學生在課間談起馬拉多納便眉飛色舞,那么你最好關心一下電視臺的足球賽轉播;也許你對港臺流行歌曲并不太感興趣,但你的學生對此如癡如狂,那么,你也不妨多少聽聽劉德華、張學友;也許你并不愛看武俠小說,但你的學生有時連上課時都在偷偷地讀金庸、梁羽生,那么你也不妨硬著頭皮讀讀《 鹿鼎記 》《 倚天屠龍記 》……這絕不是一味地遷就學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當學生發現老師帶他們去郊游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學生們的愿望,而更多的是出于老師自己的興趣時,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33.教師的童心意味著具有兒童般的思維。我們常常說要多理解學生,但有時學生的言行,站在教師的角度看,是很難理解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這當然不是說要把教師的思想降低到學生的水平,而是說如果我們學會點“兒童思維”,將更有助于我們真正理解學生,從而更有效地引導并教育學生。正是具備了“兒童般的思維”,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韓鳳珍同志在教育中努力發現孩子們身上缺點的可愛性。韓老師曾在《 徹底解放那些被冤枉的孩子 》一文中舉例分析說:“一個低年級小學生家住三樓,家里水管壞了,她看到爸爸媽媽常到一樓提水,并很注意節約用水。有一天,她學習刷鍋洗碗后,又坐在小板凳上,在鍋里洗起腳來。爸爸媽媽一見,全都驚叫起來:‘你怎么能在鍋里洗腳呢?’那小女孩卻回答說:‘我洗完了碗,見鍋里的水還很清,倒掉多可惜啊,就洗了腳嘛。’……此類事例舉不勝舉。孩子們總是懷著善良的美好的動機去做事,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贊揚、尋求心理滿足。但是,他們生理心理發育還不成熟,考慮事情欠周到,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壞事,這是很自然的。因此,我們把孩子們做的那些動機好效果壞的蠢事,稱之為‘可愛的缺點’。”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學會“兒童思維”,教師才能夠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智慧之處。
34.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有兒童般的純真。童心,表現為純樸、真誠、自然、率直,而這些也正是人民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品質。生活閱歷賦予我們成熟,社會經驗賦予我們練達,文化知識賦予我們修養,人生挫折賦予我們機智……但是,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對假惡丑的毫不妥協,火熱的激情,正直的情懷,永遠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當教師第一次與學生見面,他就開始置身于幾十位學生的監督之中,老師哪怕表現出一點點矯飾、圓滑、世故、敷衍塞責、麻木不仁、玩世不恭……都逃不過學生那一雙雙明凈無邪的眼睛,并會在學生純潔的心靈中蒙上陰影。作為社會人,教師也許會有幾副面孔,但面對學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誠實!須知真誠只能用真誠來喚起,正直只能以正直來鑄造。正因為如此,盧梭在《 愛彌兒 》中告誡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魔鬼。” 無論經驗還是教訓都告訴我,童心于教育彌足珍貴。有人曾經對此表示質疑:“童心固然可貴,但童心怎能取代教育?”我的回答是:“童心當然不能取代全部教育,但教育者的童心是教育的必備條件之一。”我甚至認為,沒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沒有完美的教育。
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摘自 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2009.3.6)
35.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欣賞者。
36.教師只能與學生一起成長。
37.教學,是師生雙方實現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舞臺。教學不是教師單純地為學生付出,而是教師創造性生活的一部分。
38.教學改革只是在這種學習的環境中,扎根傳統,同時有所突破,而并非是將原有的精華整個翻過來。
39.其實,老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的環境,更多擔當的是一個導演的責任,從學生的成功中體會幸福和產生新的超越自己的沖動,同時不斷提高自己。老師拿教科書教學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摘自:張思明雋語)
40.先讓學生玩起來,把玩進行到底。(2009.3.15晨)
41.在孩子身上寄寓希望越多越容易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會成為父母理解孩子的障礙。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無助于我們去接納一個生命。
每一個人都是遺傳和文化的產物,每一代人都只能進步一點點。寄寓希望太多,要求太嚴格,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珍惜和愛護孩子身上已有的,也是一種理性的態度。
42.我曾經主編了一本書,《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子女》,我發現有不少教師教育自己的子女很失敗,做教師的孩子除非極有天份,要不然普遍比較壓抑,道理很簡單:
幾乎所有的教師在內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所有的學生都要厲害。
作為教師總是會對自己的孩子要求更嚴格。
作為教師更難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只丑小鴨。
作為教師,面對自己孩子的落后與不足,往往會更強烈地感到有失面子。
我這里舉的是教師的例子,其實很多所謂的成功家庭往往也會對孩子更為嚴苛。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要么特別自卑、懦弱,要么就會特別叛逆。
作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從幻想到接納的過程,就像我們要理解世界的復雜性一樣,每個來到世界上的孩子也都有各種各樣的可能,一次看似簡單的生育背后,其實是一次重大的命運的考驗。
43、實際上,也只有你站在孩子一邊,你才可以成為一個父親,你才可以成為一個母親,你全身心地投入對孩子的養育,慢慢地就可以從你臉上看到更多的慈祥,從你臉上就可以看到對生命的柔情。你人生很多思考,會因為“這一個”孩子而改變。
如果要歸納一下,以上我所講的內容可以總結為:父母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
而這個責任從孩子孕育伊始就一直伴隨著我們,為人父母大概也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退休,難以找人替代的工作。
44、實際上養育孩子比所謂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情感,每個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45、其實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就是一個莎士比亞,首先關心的不是他的天份,天份是很難判斷和預見的,天份大概也是后天很難再幫上什么忙的,“父母不傻,孩子大概也不會太傻”,但父母要真的遺傳了什么“傻”,那則是我們要討論的另外一個問題。我現在說的是我們要把“加倍精制”理解為對孩子細致的關愛,這種關愛的落腳點首先應該放在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正常的健康的人上。受到疼愛的孩子不一定都會成為天才,但受到疼愛的孩子一定會更為健康,更為聰明,更有幸福感,也就是父母撫愛的手,能使我們從孩子臉上看到天真、自然和明亮的歡樂。
46、全家一起吃飯,孩子更優秀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一種生命性的行為,你必須在孩子還在童年時就尊重他這樣的需要,用心培植他這樣的需要,肯定他這樣的需要。人與人之間,包括家人之間一旦形成隔膜,你想改善它,麻煩不在于道理上有什么難以理解——交流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文化方式,是一種生命的自然——尤其在在親人之間,我們往往更會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改善也會變得更為困難。
47、愛是需要說出口的,愛需要表達,愛是需要不斷去表達的,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愛的表達應當成為一種習慣,這就是家庭文化最核心的元素。我們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出自己最想說、最應該經常說的話語,它能夠直抵孩子的心靈,成為最美好的鼓勵,最美好的慰藉,最重要的精神食糧,我深信對孩子真摯同時讓他可以不斷感受到的愛,一定能夠幫助她更好的成長。
48、應該每天都擁抱一次,孩子越小,我們越要經常擁抱他,同時把這樣的擁抱堅持下去,每天無論多忙,都應該對孩子說一些柔軟、甜蜜的話語,每一天都注視著孩子的眼睛傾聽他、欣賞他,也讓孩子分享你內心的情感。
49、目前最需要我們意識到的,家庭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村大量的留守兒童,交給爺爺奶奶,交給親戚,交給熟人,孩子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在城市里,很多的父母出于各種原因,下班后不能及時回到家中,回到孩子身邊。今天兒童教育的缺失就會變成明天家庭的災難,變成社會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
50、要把帶上孩子再去打工變成我們生活的信念,變成我們生活的勇氣和責任,再困難也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這可能是對我們社會生活在最底層的父母一個最大的挑戰,但是,我們只能去承受。
5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讓孩子遠離孤獨、無助與恐懼,看著孩子長大也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52、我們非要知道這個孩子今后會成為誰嗎?我們能夠知道這個孩子今后會成為誰嗎?我倒是愿意相信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教育就成功一半了。
53、時常我們總以為我們投入工作、投入應酬的時間越多,越能夠提高家庭的經濟狀況,越能給家人帶來幸福,現在我們也都要反省一下,真的是這樣嗎?當應酬成為習慣時,我們還要多少時間陪伴孩子,陪伴家人?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我們失去的很可能就是孩子的未來。
54、無論你多艱難、多忙碌都應該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天職,也是美德;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你就會少犯很多錯誤,你對孩子的愛越多,你的煩惱可能就會越少。
55、一個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人活在自己的習慣之中。
一個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自己的認知方式,人活在自己的理解之中。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從責任開始,從反省出發,在改變中去承擔責任,在反省中去獲得新的智慧。
--張文質(3月19日晚)
56.有些課堂的問答,是一個有領導的猜謎游戲。(3月20日晨)
2009年4月
1.基礎教育的學校,應當以開發學生潛能為己任,而潛能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得到展現和發展。
2.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機會就是教育”
3.我們的學校應當建成多彩的樂園,為不同智能結構的學生。。。
4.在美國,實施多元智能理論的重點學校,他們有一條重要的辦學宗旨,那就是“每天都要激發每一名學生的多元智能,從而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5.只有建立個人化的教育(personalized education)才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真正在學習中發現自己身上的財富,使人的良性發展成為可能。
6.加納德在,《學習的紀律》一書中已經將教育目標歸納為四大項:“傳遞角色的扮演、灌輸文化價值、識字能力、教授學科與學科思考方式。”他認為教育的內涵應該包括“動機、情感、社會與道德實踐,以及價值觀”。對于教育來說,其生命在于追求“真”“善”“美”,就教育的內容而言,這三者則體現為“科學、藝術與道德。”
7.呂型偉教育思想點滴錄:
質量觀:有外國朋友問我:中國的教育怎么了?我說,中國的教育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抓升學率,升學率對基礎教育是一件壓死人的事。
看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關鍵看“成才率”,就是看這所學校培養的學生參加工作以后對社會的貢獻如何,是否成長,而不是看這個孩子目前考了多少分。
人才觀:人才的含義:先成人,再成才。
做人的標準:做一個文明人、做一個現代人、做一個中國人、做一個地球人
每個人都是憑自己的個性、特長和能力在發 展自己。每一個學生我們都不能放棄,每個學生只要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途徑。寬松出人才,表揚出人才,榜樣出人才。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
德育觀:人都是可以教育過來的。如果教育不好,只是說明教育的火候不到或者教育的方式有等改進。
德育面臨的新挑戰是網絡時代帶來的挑戰。網絡是個好東西,但它有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
現在的教育是補短教育,結果長處失落了,短處又沒有補好。我們要將補短教育變成揚長教育。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干好一件事就很不錯了,不可能樣樣都好。
一個人做教師,如果不當班主任,那么他只是做了半個教師。
2009.10.29(晚)愛使我們有所收獲
愛學校,應該像愛家一樣。
愛教師,應該像愛朋友一樣。我們要關心教師的生活;我們要關心教師事業的發展;我們要對教師有寬容之心。
愛學生,應該像愛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