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
和碩特蒙古族服飾是阿拉善蒙古族最具有代表的傳統服飾之一。短坎肩高貴典雅。簡潔樸素的女子頭飾是阿拉善和碩特部服飾最大的特征,配以亮麗的袍服形成了高貴而典雅的風格。和碩特蒙古袍非常美,美在千姿百態的服飾款式及豐富而又搭配恰當的色彩上。和碩特服飾簡潔大方,鑲邊以單邊為主。男子穿圓角立領、兩側開衩、寬松長袍。主要用藍、綠、橘黃等顏色的綢緞作為腰帶增添服飾的魅力。女子的服裝樣式也基本與男子的類同,但相比之下用料、顏色、修邊裝飾等比男子服飾更華麗,下擺不開衩,已婚女子不扎腰帶。坎肩作為裝飾和禮儀性的著裝,男子和已婚女子均穿與長袍配套的直襟短坎肩,未婚女子不穿坎肩。和碩特蒙古族服飾就像草原上盛開的鮮花一樣,自由大方獨具和碩特民風,彰顯出古樸典雅、高貴華麗的和碩特蒙古服飾文化內涵。
飲食
日常食品 和碩特部以牛羊肉、乳制品、炒米面為主。炒米系將當地出產之糜米炒熟,隨時用奶茶沖食。
平時皆將生肉曬干,稱“包日查”,可隨時供食。牛、羊乳制成食品甚多,有奶、奶皮子、酪蛋子、奶豆腐、奶茶、奶酒、奶酪及酥油等,皆極富滋養。牛,羊肉視為珍品,有客來時始宰牛、羊招待,而以羊背子、烤全羊為招待貴客之盛宴。
奶茶 主要成分是奶、磚茶等。煮奶茶之法是先沸水一鍋,將茶搗碎放入鍋內,再加些鹽,煮成后裝于銅壺中,再加入牛、羊奶乳即成奶茶,其味甜美、營養豐富。
烤全羊 阿拉善地區普遍特有的具有濃郁傳統的最大的一道菜肴,是待客中最高禮儀。烤全羊歷史悠久,相傳自清康熙年間,由阿拉善第一代王和羅理率部自準噶爾移居阿拉善時所帶來。今羊肉吃法更多,有炸羊肉塊、清燉、紅燒、黃燜等。
燒駝峰 阿拉善的一道名貴菜。駝峰為駱駝身上最豐富營養的部位,為脂肪纖維狀組織。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純性脂肪,又不同于單一的肌肉纖維。因而制成菜肴后,口感爽脆、脆而不膩,烤駝峰采用剝好的鮮駝峰,先切成小方塊用油炸,再放各種佐料拌勻,在油中炒,裝盤后色、香、味俱全。初食者只知味美,而不知為何物。駝肉也是上等的食品,尤其是駝掌最名貴,也是阿拉善地區的一道特色名貴菜。
住行
古代蒙古族部主要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古時漢語稱作“穹廬”或“氈包”。主要由木制支架和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圍氈組成。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牛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親訪友、出外辦事都需乘馬。蒙古馬的體質不但結實強健,而且極耐粗放飼養,以忍苦耐勞著稱。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古代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馬。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杭蓋車”等,是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的輪子較高,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五。軸輪多是用樺、榆、硬雜木而制成,車轅較長,除車身外一般相當于半身的長度。它可以拉水、搬運蒙古包、運燃料、用于婚喪嫁娶,適應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婚禮
阿拉善蒙古族傳統婚禮是一部完整的、有情節、有故事的套曲,它不僅是一部詩劇,也是一部史話、一部傳說。它充分展現了蒙古族的民族特點和阿拉善的地域特色。舊時阿拉善右旗蒙古族婚嫁禮節繁多。叩頭跪拜天地、父母及來賓三鞠躬,趕著陪嫁牲畜去送親等繁鎖的舊俗和各種項目。但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阿拉善蒙古族傳統而古老的婚姻習俗在逐漸改變,隨著婚姻法的貫徹執行,青年男女婚姻自主,部分婚姻習俗在逐漸改變。也有部分青年仍保持著濃濃的阿拉善民族特色,婚禮儀程仍按古老的婚姻習俗進行,但逐步向簡樸的方向發展。
節慶
春節 自古以來,蒙古族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他們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稱春節為查干薩日(chagan sara)。查干薩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這一習俗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查干薩日。節日前家家置備糖酒、各類奶食品和面食品,以待來訪之客。節日期間,牧民穿著節日服飾,相約數十人攜帶白酒。哈達。騎馬、駱駝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從初一開始設酒宴娛樂擺羊背子。斷斷續續直到月底,此習俗保留至今。城鎮居民春節習俗與漢族趨于一致。
那達慕 意為“娛樂”之意,為傳統集會。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在草場好、牲畜肥壯之年的夏、秋季舉行。“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舉辦的那達幕增添了文藝演出,電影放映,文體表演。成就展覽等新的內容,同時保留了傳統的體育項目,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牧民生活富裕,個人舉辦的那達慕屢見不鮮。
敖包 蒙語“敖包”意即石堆,通常在行人經過較多的大路旁,是蒙古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祈禱、祭祀的場所。祭敖包是蒙古民間最普遍的一種祈福活動。人們常常到敖包祈禱、還愿,病愈的人則在敖包上留一件患病時舊物,表明是敖包神壓服了病魔。有的敖包兼有路標或界標的作用。路過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馬下車,按順時針方向繞著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塊,同時祈禱許愿。日積月累,有的敖包可高達數米,底基周圍可達十余米。每年在指定的季節,四方牧民會集敖包,焚香叩拜,獻哈達,掛彩旗,在木架上拴掛各類牲畜連繩。祭畢舉行傳統的體育活動。祭敖包即是一種宗教活動,又是一種娛樂活動。“文化大革命”中敖包集會被迫停止。80年代后期,逐步恢復。如今不但保留傳統項目,還增加賽歌、放電影、錄像、物資交流等內容。
篝火晚會 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鉆木取火之后,發現火不僅可以烤熟食物,還可以驅嚇野獸,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對火產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來,人們外出打獵滿載而歸,互相慶祝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過程中,便互相拉手圍著火堆跳舞,以表達自己喜悅愉快的心情,這種歡慶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會。
喪葬
阿拉善右旗蒙古族喪葬儀式極簡,最傳統的葬法有二種,即野葬與火葬,多行火葬。凡是死者尸體先移至臨時搭設房屋后請一、二名喇嘛一邊念經,一邊尋找合適的喪葬地方,并選一個喪葬方式。如果火葬把死者尸體送到預定地處,堆集柴木,上面放尸體進行火化等。尸體焚毀后,揀出剩骨盛入小布包或小木箱,埋在土內。
野葬,即脫去死者衣服,盛入白布袋,用駝、馬等馱之,送到原定地處委棄即可,這種喪葬方式,逐漸消失中。
禁忌
蒙古族諱忌較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一些忌諱已逐步消失或改變。
日常生活禁忌 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特殊標志等,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
客人不能坐西側,因為西側是供佛的方位;
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
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
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
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
禁止在參拜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所以,進入蒙古包后,忌在圖拉嘎上烤腳,更不許在圖拉嘎旁烤靴子和鞋:不得跨越圖拉嘎或腳蹬圖拉嘎: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將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從鍋中扎取肉食。
水忌 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也不許洗婦女的臟衣服或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
疫忌 牧民家有重病號或病危者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并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相當于掛出了“閑人免進”的牌子,以示患者不待客。
產忌 蒙古族婦女生孩子后,一般要在屋檐下掛個明顯的標志,生男孩掛弓箭,生女孩掛紅布條,客人見此止步。
祭祀
蒙古族向有祭天、祭山、祭祖、祭火、祭敖包、祭石、祭河、祭湖、祭樹等習俗,比較注重的是祭火、祭山、祭敖包。
祭天 祭天是蒙古人古老傳統之一。每年的大年初一日出前,家里長者領所有男女老幼到庭院中央,在招徠桶(Dalalgan solag)里裝滿新灰,插上三顆香。長者領頭先朝日升方向開始磕頭。接著,磕頭四面八方。回到屋里,將酒肉食物的德吉敬獻給圖拉嘎中的火。還有,到農歷九月九日,請孛額(薩滿)祭天。基本程序也與大年初一相同。
祭火 蒙古人的牧民、獵民十分崇拜火,蒙古族的祖先篤信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歷臘月二十三舉行,在長者的主持下將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謝火神爺的庇佑,祈禱來年人畜兩旺、五谷豐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此外還有很多有關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對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潑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亂搗,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
祭水 祭水是蒙古人傳統的自然崇拜之一。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到離家不遠的河水(小溪)邊,選擇一個水深處,宰羊,煮肉。請鄰近親朋好友,大家一起向所祭水磕頭,撒奠之后,要喝酒、吃肉。之后,將吃剩的骨頭扔進水里。稱“祭祀龍王”。有的地方受漢文化影響,把水祭改稱“老爺祭”。
祖先祭 祖先祭是蒙古族古老的傳統之一。《蒙古秘史》稱“也客薛 合扎魯 亦捏魯”。這種習俗沿襲到如今。每年到清明掃墓或除夕夜,蒙古人都要為祖先亡靈撒奠酒肉、布條。并向他們祈禱心愿。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
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
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后,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是蒙古人為紀念發祥地額爾古納山林地帶而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一信奉薩滿教時最重要的祭掃儀式,現已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