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工作幾年的職場人士來說,在面試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此類問題,這也是面試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之一。
面試官一般通過這個問題了解求職者對工作的要求和態度以及入職后的穩定性,如果面試官覺得你離職的原因在現在面試的公司可能也會存在時(會不會因為同樣的原因而離開現在的公司),你在面試官心里的評分可能就會降低。
那么除了以上觀點外,當面試官問:“你為什么從上家公司離職”?大概還有以下幾點背后隱藏的問題:
一、隱藏問題:
1、你是否被上一家公司開除或公司不想留(你不優秀)?
2、你是否被上一家公司挽留過(你很優秀)?
3、你離職后是否給上一家公司帶來了影響(你的職業修養)?
4、上家公司與我們公司的不同,會不會沒多久你又會從我們公司離職(你為什么選擇我們公司?)?
二、背后思考:
1、別的公司不要的廢人我們公司肯定也不想要;
一般此類問題直觀的想了解的,就是想從人際關系問題、吃苦耐勞(加班)問題、技術和薪資不對等、沒有被培養的必要等幾個方面去考慮你是否優秀,如果你不優秀,是被公司解聘或者公司不想留的人,那么他想要表達的背后的思考在于:別的公司不要的廢人我們公司肯定也不想要。
2、 別的公司想要的人才我們公司更想要。
同樣,面試官會思考,如果你的能力、素質、提升空間都很好,公司一定會采取措施進行挽留,具體措施是什么?(給機會學習、加薪還是什么等)為什么還是沒留住?這時候的面試官會有種想法就是:別的公司想要的人才我們公司更想要。
3、既有能力又有高尚品格的人才是我們想要的;
作為新東家的面試人員,一般都知道離職后一定有工作需要交接,甚至是未完成的工作,一個高尚的人一定會將交接工作和剩余工作做到位才會離職;如果處理的很恰當,那么,一個既有能力又具備高尚品格的人才來到我們公司是我們公司的榮幸。
4、符合職業發展規律的答案,才是人才所最真實的需求;
如果你原來的公司是大公司,而本公司是小公司,自己的技術能力已經是成手,可能此人是不希望停留在基層,希望將來可以帶團隊、做項目負責人,作為大公司來講,一般上層領導非常穩定,要向上層發展比較難機會很少,因此很多人才希望去中小型公司通過努力可以得到重用,有機會發展到領導層。相對來講,都會認為這個人不錯將來可以培養一下,自己培養一個領導比外聘一個更靠譜。
反之,如果原來公司是小公司,而本公司是大公司,那么就要看看是不是員工認為自己的年齡還小,想多接觸一些大型項目積累經驗;也有可能,之前公司氛圍特別好老板也不錯,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因為日子過的舒服就滿足,因此員工可能會希望進到大公司來繼續歷練自己同時給公司創造更多的效益,這樣的人會被認為。有目標有抱負將來堪當大任。而且就奔我們公司來的將來忠誠度高。
三、回答思路:
1、原則:
不能損害上一家公司利益;
不能損壞自己的形象;
通過自己的回答讓對方給你“加分”(加分就是加薪);
2、忌諱:
和老板不和、與同事不和;
經常加班,受不了了;
要求加薪金,老板不給;
領導總說我能力不行,不想再伺候他;
遲到、早退什么的,公司扣錢太多;
公司活太多,工作壓力大,太累了想找個輕松點的;
生了一場大病,就先離職了;
四、實踐解讀(例):
1、之前公司規模一般,雖然老板人挺好可接的項目不多,有時候太閑,感覺這樣不行才提出離職的;
2、我畢業后就回到我們當地的公司工作了(家里有關系),但是工作兩年了感覺自己碰到一些瓶頸,因此決定來XX工作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
這樣回答就相對顯得比較中性!而下面的回答則更甚:
3、讓面試人員明白你是在尋找新機會或新的平臺
離職原因如果集中表述在“尋找新機會或新的平臺”以及嘗試在新的崗位上提升自己。
當然,這樣的回答對于一般職位的應聘者來說不會造成減分,但卻不足以成為加分項。
但,這個回答的最大問題是會引發如下問題的連鎖反應:那么你走之后原來的同事們怎么辦?你在新的崗位上會不會因為短期的能力難以提升就拍拍屁股走人呢?要知道,相比于能力,有些公司更看重的是忠誠度以及責任感。
五、大叔建議:
1、建議找工作時要盡量保證以往工作的離職原因在所應聘的公司不存在,回答時就會不會讓面試官覺得你會因為同樣的原因而離開現在的公司。
2、盡量避免把離職原因說得太詳細、太具體。
3、避免過多地抱怨原公司或單位。
溫馨小貼士:
如何體現你的忠誠度和責任感?
1、你可以試著談談你離開上一家公司時有多么痛苦依依不舍(即使并沒有),聊聊如果有辦法使你能在原來的崗位上持續得到提升或者如果不是因為股東之間的權利斗爭(可適當顯得痛心疾首些),你肯定不會離開等等;
2、首先,你在上家公司也很認真盡職,也許你可以說說你也想過要早些辭職,但是考慮某個未完成的重要項目、或是繼任者短期內還不能勝任角色所以晚了一些。
3、其次,就是你很期望承擔新的職責,并表現出你的熱忱,這種熱忱除了對工作的熱忱之外,也可以適當的通過向你的面試官(不僅是HR)提問表現出來對面試官的興趣、對他們技能的認可以及共鳴。
4、例如,
“那么,你是如何做到現任職位的?”或,
“如果我有幸擔任這個職位,你會給我哪些建議?”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反之,我們也會因為別人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而喜歡上這個人。通過這些問題不僅傳遞一些良好的信號,同時,機會表達共鳴感,也更加理解新的工作中你們共同面臨的挑戰。因為,尋求建議、承認自己職責內內不知道的事物反而會令你顯得既熱忱又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