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一直以來是威脅大眾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來,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逐漸攀升,并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那么心肌梗死最愛盯著哪些人群?本期特邀江蘇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專家為您說說心肌梗死的自救和預防。
本期受訪 專家簡介
楊志健,江蘇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老年醫學科科主任,心臟科副主任,冠脈中心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江蘇省醫學領軍人才,江蘇省“333”工程、“青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行動計劃的培養對象。江蘇省人民醫院冠心病創新團隊帶頭人。現任江蘇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常委兼學術秘書,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曾赴德國ESSEN大學心臟中心及澳大利亞MONASH大學ALFRED醫院心臟中心研修學習。先后有六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擅長冠心病的診治和研究,尤其是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和生物學治療。
王暉 心血管內科學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心力衰竭組委員。具有衛生部首批核定的心血管介入準入資格。研究方向為冠心病、心肌病心衰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熟練掌握各類常見心血管病的診療,尤其擅長急性冠脈綜合癥和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療;心臟介入治療方面主攻冠心病和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介入治療。曾于2007-2009年度作為中組部、團中央第八批博士團支援西部醫療建設,指導當地醫院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江蘇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心內科楊志健教授表示,說到心肌梗死首先要先和大家說說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冠脈管腔狹窄、心肌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心肌的血液供應來源于發自主動脈根部的左、右兩支冠狀動脈,當這兩條動脈及其分支發生粥樣硬化或血管痙攣時,會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超過50%—70%時,會發生冠狀動脈循環障礙,致使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氧供需不平衡,出現心絞痛等臨床癥狀,當冠狀動脈管腔完全堵塞導致心肌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從而導致其壞死,便會引起心肌梗死。這是冠心病的最危急的一種類型,病死率極高!
急性心梗表現是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藥物不能完全緩解,可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美國每年約有150萬人發生心肌梗死。中國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并有年輕化趨勢,每年新發至少50萬例,現患至少200萬例。
冠心病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一、高齡男性、絕經后的女性和有冠心病家族遺傳史的人群;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尤其是高膽固醇)的人群;三、吸煙、酗酒、久坐、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精神心理壓力大的人群。
除了這些危險因素,在冠心病的基礎上發生更加嚴重的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存在一定的誘因。常見的誘因包括:冬季寒冷,情緒異常激動,過度勞累,飽餐,用力不當(拎重物或便秘)、噪音以及霧霾污染等。
該院心內科賈恩志醫師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情況存在明顯的晝夜和季節節律變化:每日有3個發病高峰, 即7:31~8:30、14:31~15:30 和23:31~0:30。按月份來看,11月發病率最高,而4月份發病率最低。若按季節來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冬秋夏春。
“三高”中年人群成為心肌梗死的“香餑餑”
楊志健教授說,40多歲的男人常戲稱自己是拼命三郎:上有老下有小,也恰好正處事業巔峰期,工作這根弦舍不得半點松懈。但身體卻因為過度透支而提出“抗議”,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這些問題也跟著找上門來,再加上源自生活和事業的壓力,發生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的幾率大大增加。好多人對這些身體已發出的“抗議”視而不見,不愿意抽出時間來接受正規的治療。久而久之,在某些誘因的刺激下,急性心肌梗死就突然找上門來了。楊志健教授指出:對于有第二類可控危險因素的中年人,積極地控制“三高”,配合早期必要的抗血小板預防(主要是阿司匹林),再加上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使中年白領頂梁柱們遠離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
突發心肌梗死“時間就是生命”
75歲的張老是退休老干部。有高血壓、糖尿病數十年,老煙槍一直難以徹底戒掉。一日冬季早晨飽餐后外出晨練,與鄰居發生爭執后,突然劇烈胸痛,自服速效救心丸后不能緩解。家人立刻撥打120送至醫院。醫院當即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急診介入治療。但老人家及家屬執意拒絕手術,尤其抵觸植入支架,醫生萬般解釋緊急介入手術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必要性,但家屬表示要等待所有子女均到場后再做最終定奪。終于等齊所有家屬,又經四方打聽后同意手術,但時間又過去了5-6個小時,雖經醫生努力開通了血管,但還是因為錯過了最佳時機損失了部分心肌組織,對老人日后的心功能造成了不良影響。
有多種高危因素的老年人在發生典型胸痛時,要首先懷疑急性心肌梗死,在明確診斷后,介入手術刻不容緩。楊志健教授指出:搶救心肌梗死,時間就是生命!如果在短時間內開通已經完全梗死血管,及時恢復供血,能有效減少、甚至避免心肌細胞死亡,會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預后。這部分患者,完全有可能恢復到患病以前的生活狀態。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開通血管,隨著缺血時間的延長,心肌細胞不斷壞死,壞死的心肌不能發揮有力的收縮功能,繼而可能會引發心功能衰竭、惡性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心梗后并發癥。而開通血管、恢復血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冠脈支架介入治療。在有急診支架手術條件的醫院,應選擇急診冠脈造影檢查,明確冠脈病變后安裝支架,盡快開通閉塞血管,時間越快,挽救的心肌細胞就越多。據研究統計,未支架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總死亡率約20%,而有效支架干預后死亡率降至5%以下。由此可見,支架治療可能是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握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為了更快速、有效的救治急性心梗患者,楊志健教授一直致力于冠心病遠程會診平臺的建設。今后如果有急性心梗患者需要,可通過江蘇省冠心病遠程會診平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冠心病的高危信號有哪些?
當你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下列現象時,應提高警惕,及時求醫,以便早期發現冠心病,預防心肌梗死。
(1)勞累或緊張時突然出現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放射到肩、手臂或頸部。
(2)體力活動時有心慌、氣短、疲勞和呼吸困難。
(3)飽餐、寒冷、看驚險影片時感心悸、胸痛。
(4)在人流較多的公共場所或在上樓梯、爬山時,明顯感到胸悶、心悸、呼吸不暢。
(5)晚間睡眠枕頭低時,感到憋氣,需要高枕臥位:“熟睡或惡夢過程中突然清醒,感到心悸、胸悶、呼吸不暢,需要坐起后才好轉。”
(6)性生活時感到心跳、心急、胸悶或胸痛不適等。
(7)長期發作的左肩痛,經一般治療反復不愈。
(8)反復出現脈搏不齊,過速或過緩。
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癥狀有哪些?
該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王暉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前多會出現各種先兆癥狀。在心肌梗死發作前1-2天內,患者心絞痛發作會比以前次數增多,服用硝酸甘油片效果不明顯。患者自覺胸骨下或心前區劇烈而持久的疼痛,或心前區悶脹不適,疼痛有時向手臂或頸部放射,同時伴有面色蒼白、心慌、氣促和出冷汗等癥狀。有些患者無劇烈感覺,或由于心肌下壁缺血表現為突發性上腹部劇烈疼痛,但會表現更加嚴重,休息和服用速效擴血管藥物不能緩解疼痛。
如果出現以上癥狀,患者要立刻停止任何重體力活動,躺下休息,觀察病情,平息激動的情緒以減輕心肌耗氧量,如果發現病勢加重,應抓緊請醫生,并立即進行現場救護。急性心梗的表現形式多樣,有些患者以暈厥、腹痛、牙痛或者頭疼就診,卻無相應臟器的病理改變,也不可忽視心梗的存在。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辦法
若身邊無救助者,患者本人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在救援到來之前,可做深呼吸、用力咳嗽這些有效的自救方法。作為家屬,如果發現家人突發心肌梗死,應該果斷急救:
1、撥打120:盡快與醫院、急救站聯系,請醫生速來搶救或送醫院搶治。
2、就地平臥:立即讓病人就地平臥,雙腳稍微抬高,嚴禁搬動,因為任何搬動都會增加心臟負擔,危及生命。
3、鎮靜:如有家用常備藥箱,立即取出硝酸甘油片,或者速效救心丸讓病人含化。同時使病人鎮靜下來。周圍的人也不要大聲說話。
4、吸氧:如有供氧條件,應立即給予吸氧。
5、心肺復蘇:如病人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家人切不可將其抱起晃動呼叫,而應立即采用拳擊心前區使之復跳的急救措施。若無效,則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摩和口對口人工呼吸,直至醫生到來。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 “黃金1小時”
據王暉主任醫師介紹,一旦出現持續的胸痛可能提示突發急性心梗,患者的家屬以及周圍的人應立即撥打120急救,不要錯過最佳搶救時機。血管阻塞后心肌大約30分鐘左右開始壞死,6-8小時左右完全壞死,在這期間越早打開阻塞的血管,存活的心肌就越多。如果心肌梗死能在1小時內得到有效施救,康復后跟正常人一樣;但如果在1個半小時后搶救,心肌將出現壞死,且時間越長,心肌壞死越多。當今國際和國內心血管界認為:在首次醫療接觸到球囊開通血管的時間控制在90分鐘以內,能使心肌梗死患者的獲益最大化。但遺憾的是,有一半患者因為自身或家屬的原因,而錯過了急救的最佳時機。
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冠脈造影是指在大型心血管造影機指引下,用特形的心導管經股動脈或橈動脈送到主動脈根部,分別插入左、右冠狀動脈口,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從而確定冠狀動脈有無病變以及為冠心病的診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據的介入性診斷技術。冠脈造影術的目的在于檢查冠狀血管樹的全部分支,了解其解剖學的詳細情況,包括冠脈起源和分布變異、解剖和功能異常,以及冠脈之間及冠脈內側支相互交通情況。冠狀動脈造影是一種介入性的檢查,能直觀心臟血管狹窄的情況,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病變最可靠的方法,被譽為“金標準”。
對付心肌梗死:“治”不如“防”
專家提醒,冠心病早防早治體現在冠心病的各個階段中,如果目前未患冠心病要預防冠心病的發生,醫學上稱為“一級預防”;已得冠心病的更要防止冠心病的加重及并發癥的發生,這是“二級預防”,“二級預防”對許多中老年隱性冠心病患者更為重要。
預防冠心病,首先是防發病,要“防患于未然”;第二要防事件,冠心病患者要預防發生心梗、腦卒中(俗稱中風)等嚴重事件;第三要防后果,發生心梗或腦卒中要及時送醫院搶救,防止往更壞的方向發展;第四是防復發,防止心梗、腦卒中等復發;最后是防心力衰竭,反復發作心梗,心臟擴大最終容易發生心力衰竭。守好這5道防線,會有更多的人擁有一顆充滿活力的心。
冠心病的預防措施:
1、在冬春季節,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秋冬和冬春交替時早晚氣候變化大,及時添加衣物,外出時尤其要注意頭部與四肢的保暖。
2、要積極防治感冒、氣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要注意避免受涼感冒,加重心臟負擔,促發冠心病發作。
3、注意生活規律,宜早睡早起,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熬夜,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精神刺激。
4、加強身體鍛煉,適量運動,如戶外散步、太極拳、氣功等。
5、注意飲食調養,宜清淡飲食,避免過咸、過甜、油膩食品,多食富含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勿食過飽,以免加重心臟負擔。
6、積極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脂血癥,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水平。
7、除堅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藥物外,備好保健盒,氧氣等急救藥品。定期復查心電圖,心臟超聲等。如有不適,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