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舊保留的和最近看過的一部分育兒書籍,今天來曝曝光。
在我閱讀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感興趣的領域不斷擴大和躍遷。比如說,教育類書籍看多了,就發現需要看兒童心理類的書籍,兒童心理的基礎是人類心理,所以又會找心理類書籍來看,心理學的基礎是生物學,那么我就又會找關于生物起源、遺傳學方面的書來讀……
這個現象也發生在花生身上。小學二三年級,花生迷上了武器類書籍,我是一點兒也不“感冒”的,但幸好我沒阻止,反而會給他選擇一些質量好的書。武器和戰爭有關,他就會去看戰爭軍事類書籍,講到戰爭就又會講到戰爭史,講到戰爭史又會涉及歷史。這樣一步一步躍遷,到了四五年級,他就開始看大部頭的歷史書了……
看來,不管是知識面還是成績,花生的歷史在學校里總是A ,起因就是我的“心大”。
所以說,開卷有益。一些家長感覺孩子總喜歡看沒用的書,其實不用過于擔憂:一方面有用和無用是要從孩子角度看的,而且不好評價;另一方面,喜歡看書的孩子,都有自主探索的好奇心,逐漸就會遷移到其他領域。
這個月是當當書香節,我為大家薅過兩次優惠碼,都很快就用完了,這次又要了一些。同時我也精選了自己看過的育兒類書籍,加入了書單小程序里。大家可以按需查看,也可以用優惠碼購買任何其他自己需要的書籍。
滿200-30優惠碼:DQA9XY
滿300-60優惠碼:4KMJ3B
可進入小程序使用
▼掃碼進入書單頁面▼
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有幾本老書的版本更新過,圖片我就換成了當下比較好的版本。
現在的教育方法五花八門,家長也要學會做減法,如果只讓我說一個教育方法的話,就是——正面管教。
如果只讓我推薦一本育兒書的話,就是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這是一本很老的書,英文第一版是1987年,到現在已經34年了。
有人會懷疑是不是跟不上時代了,其實,雖然科技發展很快,人類的肉體和大腦卻沒有太大變化,越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理論和原則,越是經典。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和善而堅定。”——態度要溫柔,原則要堅定。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專斷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驕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
孩子內心是非常敏感的,他們的自尊心比大人來得還要強。
如果我們平時注意維護孩子的尊嚴,尊重孩子,同時態度堅定,一以貫之,這不僅能保護孩子的自尊,而且孩子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往大人期待的方向發展。
《正面管教》還有分冊,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就是會針對不同孩子或不同場景提供不同的實際操作方法,做到了“因材施教”,有針對青春期孩子的《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
有針對不同具體問題的《正面管教A-Z,日常養育難題的1001個解決方案》:
2.《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這是我家歷史最悠久卻又保留至今的一本育兒書,是2008年買的,也是我最推薦的親子溝通書籍。
(這本書是2007年年底出的,有歷史了!)
這本書給我的影響深遠,也讓我避開了很多溝通的坑,包括:
否定孩子的感受
講長篇的道理和邏輯
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對比
……
我懂得了:孩子需要被“看見”,孩子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納,但是行為必須受到限制,這是良好親子關系的第一步。
偷偷告訴你,其實這種溝通方式也適合用在和大人溝通上,真的很神奇!
3.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新手家長剛上路時,都希望看到這樣一本工具書:孩子在幼兒時期,哪個年齡會出現什么情況?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有問題的?家長該如何更好的處理和應對?如何照顧好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也不例外,《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是我懷孕前就入手的,在花生0-5歲給了我很多指導,不管是身體、營養還是行為、心理,都讓我心中有底。
我當時也買了日本的《育兒百科》作為參照,不過最后用得最多的,還是美國這本。
4.《捕捉兒童敏感期》
花生3歲左右,進入了一個別扭期:極其厭惡不完整的東西,也不能接受規律和秩序被改變。
每次,我遞給他食物都要特別小心,如果面包不幸少了一個角,他就會大哭大鬧讓我恢復原狀;
晚上,吃奶,洗澡,刷牙,睡覺,只要順序有一點點不一樣,甚至是刷完牙沒有按正確角度把牙刷放回杯子里,他都會在第一時間發現,我即使及時糾正他還是不依不饒,至少要哭上15分鐘……
那段時間我真的非常困擾,每天精神高度緊張,他哭我也好想哭。
這時,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兒童敏感期》給了我很大安慰,雖然我早就知道有敏感期,但沒想到有這么嚴重,看這本書也讓我心緒寧靜,寬懷不少。
其實,敏感期這個概念最早是教育家蒙臺梭利女士提出的,但是蒙臺梭利的書不大容易讀,所以還是推薦孫老師這本。
5. 《態度》
吳軍博士原先是谷歌算法設計者,雖然是個不折不扣的理工生,但是他的文字,卻是我喜歡的那個類型。
一方面是因為文風真誠平實、思路清晰,另一方面也因為他的確有見識、有格局。《態度》是他寫給兩個女兒的書信集,涉及人生哲學、洞察世界、對待金錢、人際關系、有效學習、做人做事等方面。不僅適合中學生和大學生閱讀,成年人看了也很有助益。
“一個樂觀的人生態度比什么都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從小養成的很多習慣,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電子游戲是有誘惑力的,這就如同很多其他事情有誘惑力一樣,但是擺脫誘惑卻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種能力,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種品行。”
“交友時一定要真誠、大方和寬容,不要怕自己吃小虧,對別人的一些小毛病也要容忍。”
“與人有效溝通,重點不在于證明自己正確,而在于達到溝通的目的。”
吳軍博士的另一本書《見識》,我也強烈推薦,也非常好讀,又充滿了洞見。
6. 《曾國藩家書》
這也是一本家書集,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修身進德上都頗有修為,也是除了蘇東坡我最崇拜的古人。
他把“德”和“學業”并列為人生的兩大財富,非常重視對子女晚輩的教育。他認為,依靠財富和官位是很難保證家族興盛的,唯有教育可以,因此他希望后代不求做大官,而要多讀書。
同時,他也極為注重自我教育——“反求諸己”。
我心情浮躁時,經常拿起這本書翻翻,進行自我反省,心態也會沉穩不少。
此外,我還非常推崇他的“不茍不懈,盡就條理”的做事準則,其實也就是認真和勤奮,也不斷鞭策自己身體力行,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7.《兒童教育心理學》
育兒離不開教育心理學,但必須承認,心理學的書大多比較枯燥,這本書也主要講理論,可能不會這么有趣。
但是,我看了很多兒童心理學的書,還是覺得阿德勒這本是最經典的,也還比較薄,可讀性也算強,不大有很多國外教育書比較啰嗦重復的毛病。所以我也是一口氣看完了,一本書居然有20%的地方都劃了重點。
阿德勒這本書,主要圍繞如何幫助孩子形成一個正確、健康的人格展開,有以下需求家長可以入手,只是要稍微克服一下看理論的枯燥:
需要了解一些孩子心理學,希望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孩子獨立、自信和勇敢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8.《優秀的綿羊》
這本書的作者德雷謝維奇,是前耶魯大學教授,在美國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這本書是他對美國精英教育的反思,也是給我這種有名校情節家長的一個警示。
在美國精英教育體制下培養的孩子,雖然聰明努力,但是不少人也像我們講的“空心人”那樣,即使善于解決問題也斗志昂揚,但是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解決這些問題,到底為了什么而奮斗? 家長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孩子?未來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這是教育的終極問題:“為什么”比“怎么辦”更重要。
有這些疑問的家長,不妨看看這本書。
9.《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這是一本“情感引導式”的育兒書,用我自己的話總結一下,主要是:如何能管好孩子同時還能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理論層面,這其實和“正面管教”有點相似,但這本書可貴的是,舉出了大量的案例,面對各種常見育兒難題,手把手地教家長如何說和如何做。
比如說:
嬰兒期,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對安撫奶嘴的使用大家有爭議怎么辦?
2-3歲,孩子在公共場合耍脾氣怎么辦?
4-7歲,孩子說謊怎么辦?挑食怎么辦?總是愛抱怨怎么應對?
附錄里還有作者對父母常見問題的回復,很實用的一本書,適合7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10.《培養高情商男孩》
兩位作者金德倫和湯普森,是美國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為男孩及其家庭進行咨詢超過35年。
在接觸到大量“問題男孩”后,作者提到,“學校可能是一個女性場所”,而男孩天生好動,難以控制自己的沖動,現在的教育和學校并不太適合男孩的發展。
男孩之于學校,就像刺于玫瑰花。
學校需要保持秩序,男孩們難以遵守秩序,其實不止男孩,很多活潑好動的女孩也是如此,這確實是個問題。但是老師和家長就要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這是由于孩子精力旺盛而引起的,而不應該簡單將其歸為故意破壞紀律。
再加上,當男孩產生了復雜混亂的情緒(如羞恥、憤怒、悲傷),又說不清道不明時,他不會像女孩那樣內斂或者找人溝通傾述,而是會訴諸劇烈運動或沖動行為。
《培養高情商男孩》給了學校和家長一些建議,不僅對管理沖動的男孩、對那些好動的女孩也非常有效。
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是喜歡學習的,他們不喜歡的,可能只是學習的方式。
我總說,做家長是一種修行,因為教育是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藝術,需要不斷地學習。
雖然有點辛苦,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做家長的也在不斷成長,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要對孩子說一句,謝謝你,讓我們進化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