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官智經》之《免謫卷》
無過亦謫也。
譯文
沒有過錯也可以被貶謫。
釋評
在封建官場,沒有人是絕對安全的,那種自認無過便放松警惕的人,常有不測之災。封建當權者無須任何理由就可貶謫他人,無過并不意味無憂。一個人若想免遭整肅,必須和當權者搞好關系,讓當權者事事遂心,縱是有過也會平安無事。正人君子常是冤案中的受害者。
2.《官智經》之《免謫卷》
原文
無計固害也。
譯文
沒有計謀就一定被傷害。
釋評
封建官場的規則不能使人免受傷害,于是,求助于計謀,便是人們不得已的選擇了。被貶謫的人不一定有過,但一定少謀,沒有化解不了的難題,只有找不到竅要的愚人。倘若計謀高絕,過錯亦可變成功勞了。無計之人在封建官場寸步難行,多詐之徒在封建官場榮華不失。
3.《官智經》之《免謫卷》
原文
事由己為。
譯文
事情是由自己做出的。
釋評
對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可推卸責任,這是做事的一個基本原則。在沒有深思熟慮之前,決不可草率行事。事情雖有對錯,但在不同人眼里卻有天壤之別,這也是人們必須要顧及的。盡忠有被人誤解之時,作奸有難逃法網之日,無論善惡,人們都要有接受最壞結果的準備。
4.《官智經》之《免謫卷》
原文
罰由上決。
譯文
懲罰是由上司決斷的。
釋評
不管人們如何按章辦事,也不能保證自己不受懲罰,這是封建官場的一大特色。面對不公正的懲罰,人們可以不服,結果卻無法改變。上司獨斷專行,不受任何的制約,更不能忍受下屬的反駁。封建當權者是律法的踐踏者,維護律法的尊嚴就會傷及當權者的顏面。
5.《官智經》之《免謫卷》
原文
惡堪加之。
譯文
惡名可以強加于人。
釋評
免受貶謫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識破封建官場的玄機。在封建當權者看來,貶謫只是整治他人的手段,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完全可以隨心所欲。一個人如果成了他們的眼中釘,那么其人的惡名是不難羅織的。封建當權者要求人們愚忠愚信,有不同主張的人都可劃到異已分子之列。
6.《官智經》之《免謫卷》
原文
罪堪赦之。
譯文
罪行可以無故赦免。
釋評
封建當權者的短視和私心,是罪人的救命稻草,他們的僥幸只會使更多人不幸了。封建官場的罪人可以得到庇護,但他們的罪行卻無法掩飾長久,終會受到人們的聲討。倚仗封建當權者而作惡,只是一時無恙,不讓自己身染罪惡,大災才有望破解。在善惡面前,選擇要慎重。
7.《官智經》之《免謫卷》
原文
遠結君子。
譯文
為了長遠要結交君子。
釋評
有見識的人不會對君子落井下石,盡管君子在封建官場是不得志的。君子代表正義的力量,他們雖飽經挫折,卻是打不垮的,他們永遠是道義上的勝者。和君子結交,是長期的投資;與君子為友,益處會漸漸體現出來。一個人到了緊要關頭,只有他的君子朋友才會舍身相救。
8.《官智經》之《免謫卷》
原文
近納小人。
譯文
為了當下要容納小人。
釋評
小人就在人們身邊,時刻算計著人們,他們是難以擺脫的。為小人耗盡心力,實為不值,與小人拼死相搏,必會自損。小人是無法消滅的侵擾者,許多人的一生就是毀在與其無盡無休的“斗爭”上。容納一下小人,自己并不會成為小人。如此,許多無謂的損失亦可避免了。
9.《官智經》之《免謫卷》
原文
善言善出。
譯文
好的言語也要用好的方式來表達。
釋評
一個人的態度如何,直接影響著人們對他的觀感和好惡,這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封建官場的當權者,他們極其自負,驕狂異常,對其更不可失去禮數,否則,就要被逐被貶了。勸諫無功有多種原因,方法不當就是其一。態度失控的進諫,無論其意有多么善良,也會
失效。
10.《官智經》之《免謫卷》
原文
善念善行焉。
譯文
好的想法也要用好的行為來體現。
釋評
有善念的人,一定要用行動來說話,這才是有意義的。空有善念,而行為不善,這是言行不一,為官必受貶謫。封建官場雖有許多的無奈,雖有不少的屈辱,但為官的使命卻不可忘懷,一定要盡職盡責。憂國憂民的好官會被百姓傳揚,他們也不會被明智的封建當權者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