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于成年人來說過節吃多吃撐,多少都有一些自愈能力,但是對于小孩子,脾胃功能并沒有發育完全,一旦出現胃腸功能的紊亂就變得非常麻煩。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在春節期間小孩出現脾胃不和,如腹痛、惡心、腹瀉、嘔吐,都有哪些簡單的方法進行預防和治療。
治療小兒脾胃疾病通常的方法有3種:一是針挑四縫,二是捏脊,三是穴位啟閉術。
【針挑四縫】
四縫穴位于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二指節橫紋正中,用75%酒精消毒,然后用三棱針淺刺,刺后從針孔中擠出黃白色透明粘液。
主治病癥:此法適用于小兒疳積證,對蟲積轉為疳證者有良效,具有驅蟲、消積、調理脾胃的功能。
【捏脊】
捏脊是按摩方法,又稱捏癪。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復3-5遍。
適應癥
胃腸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饑飽,如果吃了過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膩食物、高蛋白食物會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響脾胃功能,形成積滯、厭食、消化不良,還可能引起腹瀉,其他感染性腹瀉會遷延變為脾胃虛弱。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療法來治療。
肺系疾病。孩子反復感冒、咳嗽,西醫稱為免疫功能低下,中醫則認為是小兒衛外功能薄弱、陰陽不調。捏脊通過刺激督脈和膀胱經,能調和陰陽、健脾理肺,從而達到提高免疫力、減少呼吸系統感染的作用。
孩子夜啼、睡眠不安。中醫有句話:胃不和則臥不安。捏脊療法能調理脾胃,使之正常運轉。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會有腹脹、腹痛、胃脘飽脹的現象,自然能夠安然入睡了。
遺尿、多汗。通過捏脊來刺激人體脊柱兩側的植物神經干和神經節,起到防遺尿、止汗的作用。
方法
讓寶寶俯臥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捏脊的人站在寶寶后方,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捏起皮膚,同時向上捻動,兩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肛門后上3-5厘米處)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頸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1遍。
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將背部皮膚向上提1次,再重復第1遍的動作2遍,共6遍。最后用兩拇指分別自上而下揉按脊柱兩側3-5次。
一般每天捏1次,連續7-10天為1療程,療效出現較晚的寶寶可連續做2個療程。
注意事項
時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臨睡前進行療效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個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溫度:捏脊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溫暖,手法宜輕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時間:每次捏脊時間不宜太長,以3-5分鐘為宜。
手法:開始做時手法宜輕巧,以后逐漸加重,使小兒慢慢適應;要捏捻,不可擰轉;捻動推進時,要直線向前,不可歪斜。
年齡:捏脊療法適于半歲以上到7歲左右的寶寶。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年齡過大則因為背肌較厚、不易提起、穴位點按不到位而影響療效。禁忌:寶寶背部皮膚有破損、患有癤腫、皮膚病等禁用。
【穴位啟閉術】
文/朱春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