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腫瘤患者在術后、放化療后或治療期間多會選擇一種或幾種抗癌中成藥。不過,現有的抗癌中成藥門類繁多,如何選擇,眾說紛紜。且在臨床實踐中,向患者推薦中成藥的醫生中大部分是西醫大夫,而中醫大夫僅占30%左右。
我們發現,中醫大夫在使用中成藥時更為謹慎,這是因為中成藥的成分多是由數味中藥組成的復方,其治療原則也多遵循的中醫辨證論治。比如參一膠囊的說明書中提到該藥功能主治是 “培元固本,補益氣血”,這些都是中醫的特有術語,是不同于西醫的“辨病而治”的。因此,對于有經驗的中醫大夫來說,多會選擇在臨床上氣虛比較明顯的病人使用,比如見到乏力,精神差,易出汗的病人。
由于臨床上很多西醫大夫在使用抗癌中成藥的時候沒有注意到“證”,只注意到“病”,因此就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后果,這樣不僅給病人帶來經濟上的損失,更是帶來身體上的傷害。
一個食管癌術后病人向我咨詢,術后服用抗癌平丸,2個月后出現食欲下降,惡心、嘔吐的癥狀——殊不知,抗癌平丸由珍珠菜、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蟾酥等組成,其藥性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里面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蟾酥等都為寒涼藥,如果平素就有脾胃虛寒(喜熱飲、熱食,易腹瀉)的患者服用后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中成藥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清熱解毒類、活血化瘀類和扶正培本類。常見的代表性藥物有:
西(犀)黃丸、抗癌平丸、復方苦參注射液(清熱解毒類);
金龍膠囊、回生口服液、平消膠囊(活血化瘀類);
參一膠囊、貞芪扶正顆粒、百令膠囊(扶正培本類)。
如何選擇,我提供兩點建議:
辨己證
就是了解自己所屬的中醫證候。是虛癥還是實證?是熱證還是寒證?有無淤血證等?
辨證的主要要素有下面幾個:
乏力、氣短、惡寒、納差,再結合自己的舌質淡白、脈搏虛弱無力,往往提示是虛癥,這時候再用一些清熱解毒類的抗癌中藥就有害無益。
舌紅苔黃、脈有力,口渴、大便干,往往提示有熱毒類癥狀,這時候用扶正培本類中藥也只能加重癥狀。
血淤證表現為:舌質紫暗、身體有固定的疼痛部位,或者有出血的一些癥狀,這時候就應該用活血化瘀類的抗癌藥物。
辨藥證
目前上市的抗癌中成藥都會介紹藥物成分及功能主治。
西(犀)黃丸的主要成分是:牛黃、麝香、乳香、沒藥;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和營消腫。就提示屬于清熱解毒類中藥,適合熱毒證的患者使用。
金龍膠囊的主要藥物成分:鮮守宮、鮮金錢白花蛇、鮮蘄蛇等;功能主治:破淤散結,解郁通絡。提示它屬于活血類抗癌藥物。
參一膠囊的主要成分是人參皂苷Rg3,功能主治:培元固本、補益氣血。因此就屬于扶正類中藥,適合于虛證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