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生活在同一環境里,為什么有一個人會動不動就感冒,而另一個人沒問題呢?就是因為后者的正氣足。
你在生病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你會生病?生病的根本原因在哪兒?中醫認為,疾病的過程就是人體正氣和邪氣相互斗爭的結果。外邪是致病的條件,但從養生保健角度來看,正氣不足是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有人可能會問了,你一會兒說是元氣受損人會生病,一會兒又說正氣不足人也會生病,是不是有點亂啊?其實一點都不亂。正氣是什么?從中醫角度看,正氣是表明元氣抵御邪氣的功能,它是與病邪相對來說的。用現代話說,正氣包括了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自愈能力等。這樣我們就明白了。
兩個人生活在同一環境里,為什么有一個人會動不動就感冒,而另一個人沒問題呢?就是因為后者的正氣足。《素問遺篇? 刺法論》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個正氣旺盛的人,邪氣怎么會侵犯我們的身體呢?
為什么現代人動不動就生病?因為受諸多因素(如飲食不節、缺乏運動、情志不調等)的影響,導致正氣不足,才會讓邪氣有了可乘之機。而正氣是生命之根,生命力的旺盛、壽命的長短,全在于機體正氣的虛衰盈虧。有些人可能會說,你看我平時很少生病,我的正氣很足。是的,這樣人的正氣確實很足。但我要提醒這樣的人,你一旦因疏忽大意而生了病就會是大病。因為你把正氣的門檻設置得太高了,一旦邪氣侵犯就會是大問題,因為此時的邪氣是非常厲害的。《素問? 評熱病論》中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之所以能侵犯你,讓你生病,根本原因在于與你的正氣相比,現在的邪氣已經有所虛弱了,邪氣本身的侵犯能力已高過了你現有正氣的抵御能力。
養生養什么?其實就是養人體的正氣。因此,我們強調養生保健從根本上講就是如何扶養正氣,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抗病能力以及病后的自我修復能力。《金匱要略》治療雜病的最大特點就是注重扶持我們人體的正氣,而扶正之中,又貴在于脾腎。
為什么這樣說呢?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相對來說,中醫很多專家更主張補脾胃,認為脾胃的強弱是決定壽命的關鍵。《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
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通過調理脾胃,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對整體狀態進行調整,可以防止衰老。
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在這里,“灸”就是平時我們說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這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于針法的。
灸哪里才能溫補脾腎呢?宋代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告訴我們:“人于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
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竇材提到的4個穴位,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關元穴、氣海穴、中脘穴前面我們都提過。關元穴是元氣出入的“關卡”;氣海穴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命門穴在腰部第2 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命門,顧名思義,它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門之火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能。
我們每天可以對這4個穴位進行艾灸1 ~20 分鐘,以皮膚發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對于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平時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頭部,后灸四肢;先灸陽經穴位,后灸陰經穴位。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門穴,然后再分別灸腹部的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個順序以及方法,艾灸所帶來的一切恩惠,我們都能得到充分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