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思維是一種思維流,它讓我們迅速采取行為或得出結論,大部分時間我們是意識不到它的。例如當我們遇到一群人在圍觀的時候,有些人會加快步伐離開,有些人會駐足下來參與圍觀,在此,情境--內心反應--行動策略這個意識過程是迅速完成的。自動思維就是內心反應這個階段,它通常是不被我們所意識到的,例如選擇加速離開的人內心反應是人多可能存在危險(遭遇偷竊、事故等),駐足下來參與圍觀的人的內心反應是這么多人在看一定有值得看的的人或者事,在采取行為(走或者停)時,自動思維并不被我們意識到的。
自動思維是我們學習和經驗的結果,其中隱含著我們觀念的線索。
自動思維常常是非常簡潔的。人們普遍關注的是情緒和最終策略,而沒有檢討自己的思維過程,檢討那暗含扭曲觀念的自動思維,變成情境--行動策略(情感反應)的固定模式,經過長期的強化,形成思維和行為習慣。
自動思維可以以語言形式、視覺形式或兩種形式同時出現。
對自動思維的評估可以根據其有效性(validity)和有用性(utility)來進行。準確的、客觀的思維稱為自動思維的有效性;對這一思維的合理反應(非絕對化的、非高度概括化的、非災難化的)稱為自動思維的有用性。
我們經常以為,我們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的事件中,是現在的事情、現在的人決定了我們的愛恨情仇以及種種情緒。
但實際上,我們經常活在過去,活在過去塑造的信念中。
同樣的兩個人,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會產生迥然不同的情緒反應,就是因為不同的過去塑造了我們不同的信念。
并且,經常不是理性的思考在左右我們,而是由過去形成的自動思維在左右我們。
我們常說“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但這是一種完美主義,更貼近事實的是一個心理學術語“強迫性重復”。
就是說,我們經常在重復過去,如果過去幸福,我們就重復幸福,如果過去是災難,我們就重復災難。很多人是在自己生活中制造了一個災難,后悔不已,但接著又去制造了同樣的災難。
當你發現自己在這樣做的時候,就要反省一下,很可能是某一種自動思維在左右著你一次次掉進同樣的陷阱。
自動思維就是事件發生后,我們頭腦中一閃而逝的一些念頭。
盡管似乎只是一閃而逝,但它們卻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情緒事件的決定者。
二、思維和情緒、行為之間的關系
從童年的時候開始,人們已對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了一定的信念,這種最中心的或稱之為核心信念是根深蒂固地被接受,盡管核心信念當事人通常不能清晰地表達,但自己卻認為這些信念是絕對正確的。
如,一個無法投入一件事,他/她的信心信念可能是“我不能勝任”—“我無法作好”。處于抑郁狀態或糟遇挫折的時候,這個核心信念便引起了主導作用,當事人習慣于以這個信念為主線對問題進行解釋,即使解釋以理性為基礎,也往往是將注意力集中于對核心信念的證實上,既管知道這些是不正確的,卻依然堅持。
在信念的三個環節(核心信念--中間信念--自動思維或習慣性思維)中,核心信念為最根本的環節,它直接影響著下一個環節--中間信念(中間信念包括,態度/規則/假設)。
在有了前面所持的“我不能勝任”的核心信念,就有了中間信念的變化:態度--不能勝任是非常可怕的;規則/期望--我必須利用全部的時間來努力工作;假設--我只有這樣,才能做一些對別人來說容易的事,別人才不會看不起我。
這些信念影響著他們對事情的看法,轉而影響他的思想、感覺和行為。如,在這種信念的主導下,可能每天綁緊神經,埋頭苦干,以擺脫他人看不起自己,而一遇上挫折,就氣餒,消沉,自暴自棄,認為“我不行了”--對核心信念“我不勝任的”反復證實。
“核心信念”影響著“中間信念”,而“中間信念”又導致了“自動思維(習慣性思維)”,在這消極的“內核”中,遇上事情不斷涌現在腦海的是類似于“這件事太難了,我做不好;這么簡單的事,我做不好,別人一定笑話我。”的自動思維;自動思維影響著反應:情感;行為;生理反應。
情境:當拿起一本書或做一件生活中的事時
自動思維:這太難了,我永遠不能理解或這件事太難了,我做不好,這么簡單的事,我做不好,別人一定笑話我
反應--情感:憂傷,煩躁,無法集中注意力
反應--行為:合上書。(把事情丟到一邊)
反應--生理反應:精神疲憊,頭部緊箍感,腹部沉重感
信念決定情緒,不合理信念導致不合理情緒。
通常,我們認為是一件事情引發了我們某種情緒,但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是我們的信念決定了我們的情緒。
譬如,男大學生John和Joe,在校園里碰上同班女同學Babara,兩人齊齊和她打招呼,但Babara沒理會他們,低著頭走過去了。John的第一反應是,“哦,她可能正在想事情,沒看到我們。”Joe的第一反應是,“她怎么會這樣?太傲慢了吧,故意不理我們。”
同樣的事情,引起了兩人不同的情緒反應,而且這種情緒反應還會接下來讓兩人與Babara發展出不同的關系。之所以如此,并不是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John和Joe的信念,即隱藏在他們第一反應背后的信念。John的信念是寬容和自信,他能在第一時間站在對方角度著想,而且相信別人和自己不是一回事,自己不交流就不會知道對方怎么想。但Joe的信念則是“以己度人”,他自己怎么想,就以為對方就是怎么回事。
按照埃利斯的說法,John的是合理信念,Joe的是不合理信念。合理信念可以引起人們對事物的恰如其分的情緒反應,不合理信念則容易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反應。
事件只是情緒的間接原因
我們的信念藏在言語中,我們的自動思維就是我們信念的線索,通過它可以追蹤到我們內心中的信念。而不斷出現的自動思維,也不斷強化著我們的信念。“那些我們持續不斷地對我們自己所說的話,經常就是我們的思維和情緒”埃利斯如是說。
根據這番理論,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緒療法,一般被稱為ABC理論。
A即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我們遇到誘發事件后產生的信念(Beliefs),即我們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后果,即我們的情緒以及行為(Consequences)。
埃利斯認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B———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說,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導致的,而是由我們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決定的。
通常,我們認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C)是誘發性事件(A)直接引起的,我們的反應是“此時此地”的。但實際上,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是由B引起的,而B肯定是形成于過去。
在每次求診的時候,每個當事人不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或感覺是不合理的,而是把焦點集中在自己的情緒、行為以及身外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所出現的問題上,在認知治療中,認知理論存在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對于事件的解釋決定她/他的情緒和行為,情緒和行為只是他們如何考慮一個事件的結果,治療原理就是通過改變解釋或想法會來引起很不相同的情緒反應。我們下面來看看兩個要點:
1、想法和情緒是不同的兩個現象
想法和情緒是不同的事情,情緒是一個人情感的內部體驗,比如說我們會感到焦慮、抑郁、憤怒、害怕、無望、幸福、振奮、好奇,沮喪、無助和自責等。而想法是一個人在面事件的時候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觀念對事件做出的評價和反應。我們在進行治療的時候不是挑戰是人的情緒,就好比說一個人正在焦慮,你告訴說不要焦慮,這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挑戰的是引起焦慮情緒的思維和想法,那么想法是如何的引發一個人的情緒反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或緩解人的情緒呢?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假如你是一個女孩子,由于單位加班,很晚才能回家,這時你走到你家附近的一個很黑暗的小巷,此時在你身后突然出現了一個黑色的人影,這時你可能存在什么反應呢?
1)、事件: 遇到了一個黑色人影
思維/想法: 他是一個壞人,可能要劫色
情緒: 緊張、害怕、焦慮
行為: 走路的速度加快,甚至會大聲的喊叫
2)、事件: 遇到了一個黑色的人影
思維/想法: 他是我的鄰居張三
情緒: 感覺到安全感,本來自己因為一個人走夜路有點緊張的心情得到了放松。
行為: 主動的和對方打招呼
從上面看到,兩種不同的思維也就帶動了不同的情緒反應,我們再看看一些其他的例子。
想法:我認為… 情緒:我感覺到…
我再也不會幸福了 無望
生活不值得我活下去 絕望,想要自殺
他來開我是因為我不漂亮,不可愛 無望,傷心
我被嘲笑了 憤怒,羞愧
沒有人關心我 孤獨,難過
我在拖累別人,我是別人的包袱 自責,想自殺
我以前曾經解決過這樣的問題,我能解決好它 充滿信心,有力量感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想法可以引出正性情緒,也能引出負性情緒。有的時候患者往往非常關注的是自己是如何的感受 ,以至于他不能識別出此刻的情緒是因為某些特定的想法引起了這樣的情緒,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一段對話:
——是什么在困饒你呢?
——我只是感覺到難過。
——那你能告訴我為什么感覺到難過么?
——我感覺到我非常的糟糕,好象厄運就要來臨的感覺,我哭了很長時間。
——那好,也許你能幫助我來了解當你感覺到難過的時候你對自己說了些什么,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這樣的句子:“我感到難過是因為我想到了……”
——我是不幸福的。
——不幸福它只是你的情緒,但當你感覺到難過時你對自己說了些什么呢?比如說,你有沒有對自己說自己的未來,或者說失去了什么呢?
——我可能對自己說我的未來再也不會幸福了。
……
到這里我們基本上就弄明白了自動思維和情緒、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明白了如何的去認識自己的自動思維。檢測自己的自動思維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做認知治療的時候我們常常的利用一段時間來對自己進行自我的檢測和統計,這樣可以不僅僅熟練的掌握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監控,也同時的搞清楚自己的負性情緒和不良行為在受到了哪些具體的思維的影響和控制,這樣也就為以后如何的去識別自己的核心信念乃至人格的解析做下基礎。
三、檢測自動思維
自我檢測方法,就是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檢測,格式如下:
時間、事件、自動思維、情緒、行為、如何應對、應對后情緒結果。
有沒有感覺到,你陷入了某種心理困境,抑郁、恐懼、傷心、焦慮、內疚……久久不能自拔。而且你知道,這些情緒太過了,明顯有點不合理。
如果有這種感受,那么,試著找一下你的負性自動思維吧,你很有可能正在做它的奴隸。
拿出一張紙,畫成五列,依次標上ABC。
A就是誘發性事件,B就是信念,C就是情緒。
先完成A,寫下你遇到什么事了。接著寫下C,梳理一下你的情緒。接下來,靜下心來,想一想,每次產生負性情緒前,你曾經有過什么樣的一閃即逝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是自動思維。很多時候,我們只記住了情緒,忽略了自動思維,但它才是情緒的決定者,才是讓你沉浸在痛苦中難以自拔的“罪魁禍首”。
好的,找到了B,是吧?
接下來,和自己辯論一下,看看這個自動思維是不是明顯不合理。可能,你會像何偉一樣,立即就明白了自己自動思維的不合理之處。但是,也可能,你發現,盡管你知道這個自動思維不合理,但你內心中仍然有一個聲音在說“我知道它不合理,但我就是這么想,我就是這么認為”。
如果有這種聲音,那么你就需要靜下心來,追本溯源,想一想這個自動思維是在過去什么時候形成的,又是如何形成的。那個頑固的聲音就屬于過去。如果你找到了這個自動思維形成的脈絡,這個聲音的說服力就小了很多,你的內心就多了一點自由。
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找到了自動思維,也找到了自動思維形成的脈絡,但內心那個聲音仍然很頑固,拒絕讓步。到了這個時候,就是你應該去尋找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了。
但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切記,不要把你的一切情緒都歸于此時此地,歸于現在的事件,現在的關系,現在的你或者別人。要切記,導致你負性情緒的罪魁禍首是你心中的信念,而那屬于過去。
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習慣,就如同尋找合適自己的價值體系和價值標準。非常贊同并且經過無數次驗證與徐密友討論結果在我們這樣的生存環境下是顛撲不破的現行真理:任何一種價值體系只對個人有意義。
針對上述情況,你可以這樣去改變認識:你的感覺不是事實;你能對付;不要以你的成就作為看待自己的根據。自我評價是認識療法的主要內容,如果你更加喜歡自己一些,你就會感覺好些,請記住以下格言:你能自救,上帝才能救你。
不少聽到朋友處于說自己現在抑郁之中,對生活無興趣,感覺做什么事都是吃力的,對自己沒有信心,在他人的評價來衡量自身的價值。
情緒不穩定,做事總惴惴不安,生怕自己出差錯,什么道理都知道,“只是做不到”。
是的,“做不到”,讓我們一起什么究竟為什么會這樣吧。
自動思維的自發涌現,簡潔,迅速使我們在大部分時間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正是“敵暗我明”的局勢,不了解它,不知它的工作,對它無從下手,然而它卻從來不是靜止的,而是時刻在影響著我們。
所以,就有了種種“道理我都明白”--可以感知意識層次的信念,“只是做不到”--無法了解,把握,調節處于意識之外的自動思維。
自動思維
“你對自己說什么”
---自動思維的識別:評價與應對
“自動思維是一種思維流,它與一條更大的思想流共存”--(Beck)
它是自發涌現,個體沒有通過努力與選擇,它不僅僅出現于精神痛苦的人。在我們大家都很來說,都很常見,在心理障礙中,自動思維往往是歪曲、極端、或者不正確的。
大部分時間,無法意識到它的存在,但通過訓練,卻可以將它引入到意識之中。
自動思維常常非常簡潔,人們往往將所察覺到的情緒,如焦慮,憂傷,憤怒或尬尷的感覺當成是思維(將結果視為思維本身)。
這種錯覺一般除了因為自動思維的簡潔性,不易察覺,還與出現的情緒與自動思維有著邏輯聯系有關。
如,當一個求助者,在論壇上發布主題,當天未得到回復,想法一:是不是我說錯了什么.大家不理我? 并感到憂傷;想法二:人氣這么旺的論壇,居然沒有人關心我,感到生氣;想法三:我的事連自己都不能原諒,別人怎么會在乎我呢,感到自卑。。。
我們通常所意識到的是,憂傷的感覺,怒憤的情緒,自卑自責的心情,然而躲在背景的自動思維是什么?“我一個總會說錯話,得罪別人的人,現在又得罪了別人。”“其實人總是自私的,怎么會關心別人呢”“我是一個不值得別人同情,關心的人。等等。
在我們知道了,自動思維對我們的影響之后,如何識別自動思維,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識別自動思維? 對于自己的情緒變化保持警覺,當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時,如突然怒憤或抑郁時。“剛才我心理想什么?”推測一下自己是在想什么? 認為自己在想什么( )或( )? 我是不是在想( )?
通過推測,判斷,識別出我可能對自己說了什么,引起現在的怒憤或抑郁的情緒。
當我們出識別自動思維之后,轉變它所形成的消極影響,必須對它作出反應。--積極地行為起來。
認知歪曲—
怎么對自己說"我不行"的
"我總是做不好"
"我是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
"我是一個失敗者""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
"為什么老天這么不公平,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 ...
認知歪曲所顯示出的是認知過程的錯誤與無效,弗里曼通過對心理障礙的研究。
發現了所存在的一系列共同的認知歪曲,如“兩極性性思維”(非好即壞);“災難化”
“以偏蓋全”,“選擇性抽取”,“專斷的推論”,“夸大和縮小”,“貼標簽”和“貼錯標簽”,“人格化”等。于是他們從云端,從那被自己的各種幻想抬升的最高處重重的摔到地面上,他們將要經歷他們一生最大的苦,有些人在此時選擇了自殺,一切都崩潰了......但是那些跌落下來,把那巨大的痛苦忍受了的人,和那些自殺未遂的人,他們在經歷了這種“巨大”的痛苦之后他們會非常驚異的發現,即使人生中最大的苦,包括死在內,也及不上他們曾經在高處想要維持自己虛假的成功或者堅強的那種苦,更沒有出現他們在云端里想象的一旦失敗所將要承受的那種令人無法忍受的苦難。于是他們從對比中發現了事實,從高處跌落下來其實比在云端里舒服些,他們發現了事實是所有的痛苦最厲害的是自己嚇自己的各種恐怖幻想,而事實的失敗和痛苦好象還可以承受,他的最終的失敗終于讓他腳踏實地,也終于讓他回到了他本來的位置上來,他重新獲得了對自己的認識和獲得了生活給予他的力量和支持,他必將學會對自己的忠實和謙卑,這是他的新生,他亦必將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來理解和闡釋自己的成功,也許他會發現當他從高處掉下來卻仍然平安無事,這才是真正的成功,他戰勝了自己。所以我們發現成功和失敗只有一步之遙。我將要揭示,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追求你的目標的時候,時時反思你的缺陷和你作為一個完整人的需要,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頭貪婪的野獸,安撫它,滿足它,不要欺騙它;另外一種就是去勇敢的追求你的失敗,如果你承擔了人世上最大的痛苦而依然故我,而安然無恙,這一切本身就足以令所有膽小者汗顏,那時當你低下頭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匍匐在你的腳下來彰顯你的高度。我們將要追求真實的生活,追求自我的價值和對自我的認識和完善,從那些虛假的表象中走出來,回到地面上,如果你失敗了,沒有關系,你將得到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