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曾經覺得成為一個既有實戰經驗又有理論水平的教師是那么遙遠嗎?
其實,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規律,再加上愛觀察愛思考,做課題真的沒有那么難。
所謂課題,是要研究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并且加以解決。一個課題包含三個層次內容:
選題首先要有問題,還要是真問題,更要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真問題。
選題的來源可以是,從有關部門發布的課題指南中得到問題,從教學實際所急需解決的問題中提出問題,從平常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等。
研究一個問題,常常要先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狀態,并做研究綜述。但是,不少申報的課題只列出前人寫的論文題目或者書名,對于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觀點與研究成果很少具體提及。
事實上,如果是有人已經做過相關的研究工作,應該交待做到了什么地步,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觸及。這既是為了避免做重復研究的工作,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有意無意造成的抄襲嫌疑。
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與相關的理論根據,是用來支撐課題的意義與價值的,也是作為課題來源的重要說明。但是,科研課題中切忌為了列出理論而列出理論。
這次科研課題中普遍列出的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最多的就是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知識觀、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杜威的從做中學等,但是許多只是列出名目,具體的理論卻很少見。
更為重要的是,在課題的分析研究與運用過程,極為少見用這些理論來分析課題與解決問題的。這樣,運用這些理論的意義何在呢?
研究條件包括自己的以往的研究成果、研究實力與研究的時間保證、資金保證、人力資源保證,甚至研究政策保證。這時,有相關研究成果的老師,更容易取得研究實力信任感。
但是,有些老師為了證明自己研究隊伍實力雄壯,羅列了許多研究者,但把沒有相關研究經歷與專業背景的人羅列進來作為研究團隊成員,這樣做只能適得其反。
一般專家在審查的時候,可以大致估算到這個課題的工作量會有多大。課題經費的合理分配與合理使用也會有利于課題申報的成功。
因此,申報教育科研課題要量力而行,把功夫用到日常的教育、學習與思考中。一個中小學教師,如果能夠認真負責,用心教學,也可以是很優秀的教師,并非一定要做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