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緬甸和中、泰這兩大鄰國之間有很多的恩怨。盡管緬甸長期以來一直與這些鄰國維持了和平關系,但偶爾也會爆發戰爭。緬甸歷史上曾屢屢與中國和泰國這兩大鄰國兵戈相見。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里,緬甸曾橫掃整個中南半島,傲視群雄。在中緬戰爭史上,除元代中國時候曾戰勝緬甸外,在明清時期與緬甸的邊境戰爭中,中國屢戰屢敗。在歷次緬泰戰爭中,緬甸也曾先后三次攻陷大城王朝。然而.緬甸人的極度狂妄為此后緬甸的衰亡埋下了伏筆。本文探討的主題是從公元832年至1769年間的歷次緬泰戰爭和中緬戰爭及其特點。
一、歷史上緬甸與兩大鄰國的戰爭
緬甸史書中充斥了對各種對戰爭的記載,然而對現代緬甸地緣政治局面的形成以及緬甸后來的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卻是緬甸同中國、泰國這兩大鄰國歷史上發生的戰爭。
(一)歷史上的中緬戰爭
唐代,云南的地方政權南詔勢力強大,曾向周邊地區進行擴張。南詔政權曾攻陷當時緬甸的驃國,并對其進行大規模的掠奪。
元代,蒙古軍隊滅大理國政權后,與當時緬甸的蒲甘王朝之間的矛盾激化。1277年,中緬兩國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牙嵩延之役”。<馬可波羅行記>中記錄了這次戰役。1287年,元軍攻陷蒲甘,從而導致了蒲甘王朝的滅亡。
明代,從16世紀5O年代至17世紀初,即從中國明朝嘉靖末年至萬歷年間,緬甸東吁王朝完成緬甸的統一后,曾入侵中國云南邊境,對云南邊境安全造成威脅。兩國之間進行了一場持續數十年的邊境戰爭。明朝戰敗,明王朝喪失了原來在緬北擁有的大片領土。
清代,在緬甸的雍籍牙王朝統治前期,緬軍入侵云南。緬甸和中國兩國之間爆發了延續4年的緬清戰爭,這場戰爭又被稱為“花馬禮”戰爭,清朝戰敗。
(二)歷史上的緬泰戰爭
有歷史記載的緬泰戰爭最早發生于緬甸的蒲甘王朝末期,當時的泰國正處于大城王朝統治時期。大城王朝軍隊曾入侵緬甸南部的孟族王國,迫使孟族人從馬都八遷都勃固。
東吁王朝統治時期,緬軍長年對泰國的大城王朝用兵,兩國之間戰火連綿不斷。緬軍曾先后2次分別于1565年、1569年攻陷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在此后長達15年的時間里,大城王朝實際上已經淪為東吁王朝的附庸。
雍籍牙王朝統治前期。緬泰兩國之間戰爭持續不斷。1767年,緬軍歷史上第3次攻陷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最終導致了大城王朝的滅亡。通過對歷次中緬戰爭和歷次緬泰戰爭進行回顧,可以得知東吁王朝統治時期是緬甸歷史上國力逐步強盛的時期,雍籍牙王朝統治前期是緬甸封建王朝鼎盛時期。與此同時,中國的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而泰國的國力卻在逐步增強。
二,歷史上緬甸與兩大鄰國的戰爭的特點及規律
縱觀歷史上緬甸與中國和泰國這兩大鄰國之間的歷次戰爭,可以從中歸納出這些戰爭的一些特點和規律。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發動戰爭的借口
緬泰戰爭通常是以白象的爭奪為借口。中南半島歷史上曾存在白象崇拜,白象被視為王權的象征。緬泰兩國歷代統治者都以“白象王”自居。緬甸蒲甘王朝滅亡后,撣族三兄弟中的老二僧哥速曾創立了邦牙王朝,他就以“白象王”而自稱。18世紀,緬甸雍籍牙王朝的國王孟駁也以辛驃信(緬語的意思即“白象王”)為自己命名。泰國大城王朝的國王摩訶·查克臘帕特也被稱為“白象之王”?!耙虼?,各國統治者對白象的爭奪往往引發戰爭。東吁王朝統治時期的緬泰戰爭就是由兩國對白象的爭奪所引起的,因而這次戰爭又被稱為“白象戰爭”。通常情況下,向一國要求白象就是向該國宣戰的最后通牒。
歷次緬中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明末清初中國與緬甸的東吁王朝和雍籍牙王朝之間的邊界戰爭。這場戰爭是由緬甸對中國邊境土司的“花馬禮”要求為借口而引發的,因而又被稱為“花馬禮”戰爭。所謂“花馬禮”,“花”是指“花銀”,“馬”是指“馬匹”?!盎R禮”就是指歷史上云南邊境的車里和孟連土司每年都要給緬甸王朝送一定數量的以銀和馬匹為代表的禮物。“花馬禮”的實質是緬中兩國對邊境地區的主權爭奪。
(二)早期戰爭的特點
早期的緬泰戰爭和中緬戰爭基本屬于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軍事統帥之間的單打獨斗式的挑戰,軍隊的組織形式、帶有中南半島特色的象戰都是這一時期戰爭特點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