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高昌,一座歷史戰爭的名城。
早年,為了彌補歷史課程語焉不詳的缺憾,也出于此次西域之行的知識準備需要,對與高昌這座古城有關的歷史背景曾作過進一步的涉獵。
公元前36年冬,西漢斬殺北匈奴末代單于郅支,為西漢與匈奴近百年的爭戰畫上了句號。但是,到了西晉,局面邊發生了悲劇性的逆轉。公元316年,“八王之亂”后,僅僅維持了三十七年統一的西晉王朝就宣告滅亡,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北方則陸續出現了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前趙、成漢、前涼、后趙、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涼、南涼、南燕、西涼、胡夏、北燕、北涼政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六國”時期,從此中國北方進入歷史上罕見的長期分裂混戰局面。公元439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北方,開始與南方的劉宋王朝以及后來3個南方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此時,統治中國北方的北魏政權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對付南方的對手上,根本無暇顧及遙遠的西域。而南朝中疆域最廣、實力最強的劉宋王朝,其西部疆域曾到達陜西地區。但由于要面對強敵北魏,也無力進入西域。因此,西域處于長期與祖國內陸分裂的局面。
公元589年,楊廣滅南陳,隋朝統一全國,終于結束了300年之久的大分裂局面。隋朝疆域的最西端進入西域腹地,面積越占今新疆面積的一半,終于部分收復了西域故土。但是,此時隋朝國防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付北方突厥汗國和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政權上,無力顧及西域。而隨著隋煬帝政權的迅速腐化墮落和衰敗滅亡,位于蒙古高原以西中亞地區的西突厥汗國則逐步控制了西域地區。
公元618年5月,李淵在長安廢黜隋朝末代皇帝楊侑稱帝,立國號為唐。公元627年,李淵次子李世民經“玄武門之變”繼位。唐朝初定,面臨的重要外部威脅依然是北方的突厥勢力。最嚴重的時候,東突厥頡利可汗曾經親率20萬騎兵直逼距唐都長安城40里外的渭水之濱,朝野震動。公元629年11月,突厥進犯河西走廊地區,嚴重威脅到唐朝內陸同西域領土的聯系,唐太宗李世民命李靖為主帥,率李勣、薛萬徹等部將,率10萬大軍,分6路對突厥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公元630年正月,突厥殘部在陰山被李靖徹底擊潰,至此,東突厥汗國滅亡,其所轄領土和數十萬部眾均歸屬唐朝。東突厥控制下的漠北蒙古高原全境歷史性的首次被全部納入中國版圖。唐朝北方疆域跨過蒙古草原,進入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北海(即今貝加爾湖)成為大唐帝國內湖。東突厥的滅亡在周邊產生地震般的效應,回紇、薛延陀、吐谷渾等邊疆民族上書,共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此時唐朝西方領土穿過河西走廊,進入今新疆吐魯番盆地東緣哈密地區。之所以沒有繼續西進,一方面是由于帝國之前的精力都集中東突厥問題上,根本無力西顧。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當時的西域正處于另一個強敵的控制之下,這就是西突厥汗國。
西突厥經常向西域地區的唐朝控制區發動進攻,而且在東突厥滅亡后開始不斷竄犯唐朝控制下的漠北地區,對剛剛納入唐朝版圖的漠北地區構成嚴重威脅。要收復西域,就必須消滅當時控制西域的西突厥汗國這一強敵。這就必須打通進入西域的道路,而這就涉及到一個具有極其重要戰略地位的彈丸小國,而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小國竟然是一個漢族政權,從國王到百姓,基本都是中原移民的后裔。這個小國就是本文的主角--高昌王國。
而且,元代以前,在差不多1400年的漫長歲月里,西域大地上發生的所有政治、軍事事件,可以說,基本上都與這個高昌有著或深或淺的聯系。
三
身置于高昌,回溯西域的歷史,并縱觀古中國歷代王朝的疆域圖,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古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領土呈現出這樣一個特點,基本上是“一分為二”:東面一塊是中原故地,西面一塊則是龐大的西域疆土。這兩大塊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古中國完整的王朝疆域。
自西漢武帝時起,西域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晉滅亡后,中國進入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由于國家混亂分裂,最終導致喪失了對已經納入中國版圖300年之久西域地區的控制,西域從此與中華故國分裂長達300年之久。到了隋朝,雖然實現了全國統一,但由于主要精力都放在對付北方突厥汗國和東北高句麗政權上,加之存在時間過于短暫,因此未能實現對西域的完整統一。直到唐朝的建立,在帝國強大武力打擊和政治威望的雙重作用下,西域地區才重新實現了與中華祖國的大一統。
唐朝對西域的統一,也是通過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來實現的。其中,有一場戰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和歷史意義,這就是“唐太宗平定高昌”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