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行
文/石廣玉
說延安是一座山城,那是名副其實的。從南泥灣一路北行40公里,延河、汾川河二水交界處,有三山鼎立:前面河對岸是清涼山,左邊是鳳凰山,右邊是著名的寶塔山。三座山都不很高,相對高度一百多米,卻很陡峭。三山之間的距離很近,不足千米的樣子。名震中外的延安城就坐落在這里,現在延安城區擴大了數倍,這里仍然是延安的中心區域。
延安,古代叫膚施,延州,產石油。據說這里古代是我國西部的軍事重鎮,看著這個千山萬壑之中的小城,連個城墻也沒有,我怎么也不能把它和“重鎮”聯系在一起。
從三山之間的延河大橋往下游走不到兩公里,翻過清涼山,就是著名的楊家嶺。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這里就是黨中央的所在地。楊家嶺的半山腰,有幾排窯洞。最東邊的一排有10間,是中央統戰部,和中央機關招待所。前線的將領和外地的領導來延安開會或者匯報工作,就居住在這里。往西十幾米,是毛主席和朱老總居住和辦公的窯洞。毛主席在這里寫下了《論持久戰》等等一系列文章。因為在山坡上,院子不大,兩家連在一起,也不過二十幾米長,十米左右寬。院子的一側擺放著一個簡易的乒乓球臺,旁邊有一個小小的石頭桌子,四個矮矮的石凳,毛主席就是在這里會見的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再往西有四五十米中間隔著一條山溝,那是周總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居住和工作的窯洞。在毛主席的窯洞往山下走五六十米就是中央辦公廳,這里有個能容納幾十人的小禮堂,是毛主席參加文藝座談會的會場。從中央辦公廳往西六七十米是中央大禮堂,這是為召開黨的“七大”而建造的。方圓不過百米,區區幾間窯洞,這里卻是當時中央的樞要所在。毛主席黨中央,就是在這毫不起眼的荒山野嶺中的幾間窯洞里,領導著中國的革命和中國的革命戰爭。
離開楊家嶺返回沿河邊去棗園,往下游走幾十米,路過當年的抗日軍政大學。當時這里沒有樓也沒有房,抗大的校舍全部是窯洞,一行一行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山坡上,那還是學員們自己動手挖成的。現在這里是延安大學,好多的高樓大廈,非常漂亮。當年的窯洞大多保留著,經過改建,上下共有六排,成了延安大學的圖書館。
從延安大學往下游走大約3公里,就到了棗園。楊家嶺高山峻嶺的出入很不方便,為了工作需要,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黨中央毛主席搬到了這里。這是在延安我見到的最大的一塊平地,平地的西側的山坡上是毛主席和中央領導的窯洞,與楊家嶺的情況大致相同。山坡下有個一百多米寬,二三百米長的園子,就是棗園。顧名思義,棗園因盛產紅棗而得名。園子里有幾處平房,每個平房的面積都不超過一百平方,這些平房之間的距離大約五六十米。分別是指揮全國軍民進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中共中央作戰室;領導各個解放區的物質采購、生產、調配,及各個解放區的后勤工作、人事工作的中央管理處。這里真正做到了最小的機構,最高的效率,可謂精兵簡政的典范。
從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開始,全國各地數萬年輕的知識分子紛紛投奔延安,延安一時成了中國革命的中心。十幾年間,荒涼的陜北、小小的延安,上演了一幕幕歷史大劇:瓦窯堡會議建立廣泛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建立敵后根據地;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成立抗大、魯藝等院校;整風運動;召開文藝座談會;大生產運動;開展土地革命;七大召開;重慶談判;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解放戰爭等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毛主席、黨中央,就是在陜北、在延安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抓住歷史機遇,迎難而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當時已經成為許許多多中外人士的共識。延安時期是我黨我軍大發展的時期。共產黨不再是國民黨所認為的占山為王的土匪,也不再是各地流竄的草寇,而是一支可以決定中國命運的政治力量。我黨從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等方面全面發展,日趨強大,走向成熟。一個民主自由的人民共和國,呼之欲出。
徜徉在延安的土地上,感受著延安精神,更加堅信中國選擇了共產黨,人民選擇了毛澤東,是歷史的必然。
延安,不但是革命的圣地,更是革命的寶地。
2018.5.9
作者簡介
石廣玉,男,黨員,大學本科。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在烏伊嶺第二中學教過中文,在教導處任教導主任,在第一中學任過教長,在教育中心任過督導室主任。退休在廣州居住,酷愛文學,積極創作,寫有游記,散文,詩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