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熊”變“熊貓”
國寶熊貓是人人皆愛的動物。一種名為"九節狼"的浣熊科動物也叫熊貓,為了區別,將平時所說的熊貓叫大熊貓,管九節狼叫小熊貓。
其實,熊貓本來是叫"貓熊"的,是人們錯稱為"熊貓"的。
我國古代稱熊貓為"貘",《說文解字》:"貘似熊而黃黑色,出蜀中。"1869年,法國人戴維到四川省寶興縣考察,看到了這種西方人不曾見過的怪獸的皮,一時,引起了歐美博物界的轟動。經動物學家的研究,當時認為這是一種熊科動物(后來,另立熊貓為獨立一科),而且外貌極像黑熊,又有些像貓,于是正式定名為"貓熊"。我國學術界也認可了"貓熊"這一名稱。
抗日戰爭期間,在重慶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正式對公眾展出了"貓熊"這種動物的標本。當時人們寫漢字的順序還都是從右到左。可是寫"貓熊"時,卻依了英文的書寫順序,從左到右了。結果,"貓熊"讓觀眾念成了"熊貓"。這次展覽,是熊貓首次在大眾面前亮相,影響很大,"熊貓"之名也傳播開了。
其實,學術界一直是用"貓熊"的,比如《辭海》就以"大熊貓"為正條,在"大熊貓"條下做了詳細解說,而在"貓熊"條中僅說"即大熊貓",不作具體解釋。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宣傳媒體是"貓熊"、"熊貓"并用,平分秋色。自從熊貓成為國寶,走出國門后,它的地位日漸提高,人們習慣用"熊貓",而"貓熊"漸漸湮沒無聞。到現在,若有人叫出"貓熊"來,反而會叫人驚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