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唐朝)
銀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
銀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唐代文物。錫杖由唐懿宗供養(yǎng),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杖身4輪套12個環(huán),中飾柿蒂狀忍冬花結(jié)座,上托流云仰蓮,5鈷杵及智慧珠。為佛門法器中的至寶,堪稱世界“錫杖之王”。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門寺地宮之門被打開,此錫杖隨著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藏于:陜西法門寺博物館。
基本資料
名稱: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
用途:錫杖;
質(zhì)地:金銀;
時代:唐代;
出土時間:1987年;
出土地點: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地宮;
現(xiàn)存:陜西法門寺博物館;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國務(wù)院規(guī)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一。
文物簡介
銀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唐代文物。錫杖由唐懿宗供養(yǎng),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杖身4輪套12個環(huán),中飾柿蒂狀忍冬花結(jié)座,上托流云仰蓮,5鈷杵及智慧珠。錫杖尊體由復(fù)蓮八瓣組成,錫杖下端有三欄團花紋飾,欄之間以珠紋為界,極為精細,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于蓮花臺之上,個個憨憨可掬,神情動人,錫杖下端綴飾蔓草、云氣和團花。杖首用銀絲盤曲成雙桃形兩輪,輪頂有仰蓮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其中四個大環(huán)象征四諦:苦、集、滅、道;十二小環(huán)則代表十二部經(jīng)。杖頭為雙輪四股十二環(huán),四股以銀條盤曲而成,每股套裝雕花金環(huán)3枚,股側(cè)銘刻:“文思院準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huán)錫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兩,內(nèi)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弘愨”。這枚錫杖是佛教世界的權(quán)威,屬佛祖釋迦牟尼,是世界錫杖之王。《錫杖經(jīng)》云,佛告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為佛門法器中的至寶,堪稱世界“錫杖之王”。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門寺地宮之門被打開,此錫杖隨著被發(fā)現(xiàn)。
此錫杖敕造于唐咸通十四年,1987年寶雞法門寺地宮出土,收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錫杖的材質(zhì)非常貴重,并非由錫金屬制成,而是由金銀打造。整條錫杖用金2兩,用銀58兩,通體金光閃爍,熠熠生輝。
由杖身、杖首、杖頂三部分組成。杖身中空,呈圓柱形,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于蓮花臺之上,個個憨憨可掬;下端綴飾蔓草、云氣和團花。
杖首為四股雙輪十二環(huán),是佛教界最高權(quán)威的象征,屬佛祖釋迦牟尼。鏨有流云紋的銀絲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輪,象征四諦:苦、集、滅、道。每股輪幅上套置三個滿飾纏枝蔓草的扁圓錫環(huán),共十二環(huán),代表十二部經(jīng)。杖頂是象征佛所在的兩重蓮臺,仰蓮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文物鑒賞
隋唐兩朝為佛教在中原黃地上茁壯成長、果熟葉茂的黃金歲月,亦是中國古代藝術(shù)格局蛻變的關(guān)鍵時期。法門寺地宮文物堪稱宗教和藝術(shù)兩者的完美融合,無論是一尊鎏金捧真身菩薩像,或一柄銀金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都既是無量佛法的弘顯、亦是唐代工藝的精品。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李美賢說:“這些文物由于出自皇家工匠之手,造工之纖麗世所少見。
錫杖的工藝亦令人嘆為觀止。李美賢稱,錫杖本是實用之物,是比丘作法時的四項重要元素(梵唄、散花、梵音及錫杖)之一,亦是比丘外出化緣時的十件道具之一。振杖發(fā)聲,于荒郊野外則可驅(qū)趕毒蟲,于街市通衢則可讓信眾遠聞,前來布施。而年老體弱的老比丘亦可拄杖而行立。
這柄迎真身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集實用與藝術(shù)于一身,在杖身刻有十多個比丘圖案,著袈裟、有光冕、立于蓮臺之上,或持法輪、或執(zhí)如意,活靈活現(xiàn);四個大輪僅作方寸的銀鐵之間,刻有八十四字,工藝之精細,令人愛不釋手,為莊嚴無上的法杖增添一份古奧清麗的美致。
文物地位
錫杖,是佛教眾多法器中至高至尊的法器。僧人在化緣時,振環(huán)依聲,以代叩門,同時又有防身之用。《錫杖經(jīng)》云,佛告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為佛門法器中的至寶,堪稱世界“錫杖之王”。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fā)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銀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相關(guān)知識
中國金銀器的生產(chǎn)歷史悠久,到了隋唐,無論在生產(chǎn)技術(shù)、制作工藝,還是在造型、紋飾方面,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有一百二十一件,大多是特為皇室專門打造的供佛用器,代表了唐代金銀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從中亦可管窺唐代佛門文物的若干特色。
研究佛學歷史的李美賢女士指出,唐代的金銀器具有相當高的可賞性。她列舉了唐代佛教文物大多擁有的九個特點:
1、雕刻工藝極其精細,與兩漢周魏的拙樸渾厚大異其趣。
2、喜以魚籽紋(俗稱珍珠地)作襯底,以聯(lián)珠紋為飾紋,多見如意云頭圖及團花圖案。
3、刻線粗獷而短,剛勁有力,與宋朝刻線的柔長纖細明顯有區(qū)別。
4、菩薩造型寬肩窄腰、型體扭曲,有異于隋朝造像的筆立肅穆、身長腳短。
5、北魏佛像多瘦削,如龍門石窟的佛像,發(fā)展至唐代,佛像則變得豐腴圓潤。
6、喜繪對鳥圖。
7、唐天寶后,飛龍之圖均尾與腳相繞,而且只有三爪或四爪。
8、鳳鸞之形與傳統(tǒng)有別,嘴呈鷹嘴狀,尾長,雙翅大張,一改“斯文”形象。
9、擁有大量波斯文化元素,出現(xiàn)大量古中國沒有的圖案或飾紋,如有翼獸、獅子、魔羯魚(龍頭魚尾狀)、蓮花、金剛杵及忍冬紋等。今天玩古董的行家,亦每每根據(jù)這些特征推斷古玩名器是否屬唐朝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