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稱呼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便確定了“皇帝”稱號,并且稱自己為“始皇帝”,子孫后代世世相傳,二世、三世至萬世以至無窮。“皇帝”稱號的確立,只是古代帝王在稱呼上神話自己的第一步。此后各朝各代又有許多新的花樣,所以古代皇帝的稱呼今天表面上看起來就有些混亂,實際上卻是有著一定的規律。
自夏商周以來,全天下的君主稱為“天子”。秦始皇在創立了“皇帝”的稱號以后,仍然保留了“天子”的稱號。所謂天子,意思是說,天猶皇帝之父,地猶皇帝之母,皇帝即天地之子,替天行道統治天下。皇帝自稱“朕”,謙稱“寡人、不谷”,也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秦始皇之子胡亥繼位稱二世,遵從了秦始皇當年立下的規定。
謚號
皇帝除了名號以外,生前死后各有一些其他的名號,生前加尊號,死后加謚號。謚號相傳為周公所創,也就是根據歷代帝王生前事跡、功過等給予的一種號,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都廣泛地使用謚號。秦王政稱帝以后,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成體統,遂廢除了謚號。到漢代的時代才又恢復起來,并為以后歷代沿用不絕。
謚號大致可以分為褒揚、批評和同情三種。表揚皇帝功勞的有:經緯天地為文,布義行剛為景,柔質慈民為惠。批評的有:亂而不損為靈,好內遠禮為煬,殺戮無辜為厲。表示同情的則有:恭仁短折為哀,慈仁短折為懷,在國遭憂為愍。
比如漢高祖之子即位后,為人柔弱,國家大事都由呂后決定,呂后雖然任用自己的親屬,但基本上還是沿襲了黃老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政治上比較清明,所以后來皇帝被謚為“惠”,史稱漢惠帝。此后兩朝則先后謚為文、武,即漢文帝、漢景帝,這兩位皇帝當政時,國泰民安,百姓富足,史稱“文景之治。”
東漢靈帝時,宦官專權,朝政昏亂,但還沒有造成太大的動亂,故謚為“靈”。隋煬帝楊廣則奢侈荒淫,窮兵黷武,破壞禮儀,遂謚為“煬”。周厲王殺害無辜,不許大臣進諫,禁止人民議論國事,后謚為“厲”。表示同情的如西晉懷帝、愍帝、東晉哀帝。這幾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即位,國家大權為大臣所把持,后世表以同情,故謚為“懷”、“愍”、“哀”。
廟號
帝王死后后代在宗廟祭祀時又追尊一種稱號,是為廟號。廟號從商代就產生了,如太甲為太宗,武丁為高宗。按規定,各朝第一代皇帝的廟稱“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等,以后則一般稱為“宗”,有太宗、世宗、穆宗等。這樣,一個皇帝死后,即有廟號,又有謚號。例如劉邦的全號是“漢太祖高皇帝”,劉恒的全號是“漢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的全號是“漢世宗孝武皇帝”。但是,到了明清,非第一代皇帝也有稱“祖”的,如明代朱棣為第三代皇帝,他的廟號為“明世祖”,清朝順治帝也非開國之君,也被稱為“清世祖”。
尊號
謚號和廟號都是死后才有的,一個用于評價功過,一個用于祭禮。從唐代起,為了神化皇權,皇帝又開始使用尊號,并且是在生前就已經開始使用。不管皇帝是圣明君主,還是迂腐昏君,乃至荒淫殘暴,都可以加上大圣大德的尊號,并且尊號有愈來愈繁的趨勢。唐太宗李世民尊號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謚號為“文皇帝”,廟號為“太宗”。唐懿宗在位時罷黜賢良大臣,任用奸佞小人,乃至天怒人怨。但就是這樣一個昏君,生前尊號竟然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廣孝皇帝”,比其祖宗李世民尤有過之。以后歷代又越加越多,如清圣祖康熙的尊號多至二十三字,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這樣的尊號完全成了贊美詞的堆積,除了為皇帝歌功頌德,美化、神化和麻痹皇帝之外,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年號
從漢武帝以后,皇帝開始使用年號,以后每逢新君即位均更改年號,稱“改元”。漢武帝即位第一年,年號為“建元”。以后的三十六年里,每隔六年改元一次,計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等六個。再往后每隔四年改元一次,計有太初、天漢、太始、征和等。至此,漢武帝一共使用年號達十個之多。此后歷朝皇帝年號使用時間不等,有數年的,甚至達幾十年的。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間基本只用一個年號。如朱元璋時的洪武,朱棣時的永樂,清高宗時的乾隆。
后世稱古代的皇帝,唐以前一般用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等,此時謚號一般都能簡明扼要地評價皇帝一生的功過得失;唐以后則用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以后,由于一個皇帝一般只使用一個年號,因此年號也常用來指稱皇帝,如萬歷、康熙、雍正,此時皇帝的廟號、謚號和尊號反而鮮為人知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