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遼、金、元、明四代古都
北京歷史變遷圖金取代遼后,1153年從上京遷都
燕京,改名為圣都,不久又稱中都。元滅金后,忽必烈于1267年在東北郊外以積水潭為中心另建新城,為北京城奠定了基礎。1271年忽必烈改中都為大都,并從上都(仿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郭勒)遷都于此。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并下詔建宮殿,修城垣,1407年開始營建北京宮殿、壇廟。1419年將北京南城墻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門一線。重建的宮城分
宮城、
皇城、
內城和外城四重。宮城又稱紫禁城,周長6里,城墻高7.9米,內外磚砌,外圍
護城河,四隅
角樓,巍然高聳。清依舊制。永樂時于四周各辟一門:南曰午門;北曰神武門;東曰東華門;西曰西華門。午門位于宮城南墻正中,始建于明永樂時期,建筑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午門是皇權至上的標志之一。神武門是宮城的北城門,與午門同在紫禁城中軸線上。原名
玄武門,清時避康熙皇帝玄燁之諱,改名神武門。東華門位于宮城東墻偏南處,與西華門相對。東華門、西華門的城臺、城樓形制均與神武門略同。西華門位于宮城西墻偏南處,與東華門相對。清時官員進宮辦事或覲見出入
西華門,并須在西華門外下馬或下轎步行出入。
布局
皇城是保護紫禁城的外圍城墻,主要屬于內務府專伺奉紫禁城的后院。始建于1417年,城垣較元代蕭墻向外擴展,西南缺角,呈不規則方形,周長近11公里。墻用明城磚砌筑,涂紅土,黃琉璃瓦覆頂。在官修的書籍中,天安門為皇城的正門。天安門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時期是皇城正門。明稱“承天門”,意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于天”。清初改建,并易名“天安門”。在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中,目前僅天安門得以完整保存。北京內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1436年修筑京師九門城樓、
箭樓及
城垣、橋閘,此后在城垣內壁加砌磚石,至此內城建制趨于完備,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內城城垣格局。內城周長23.3公里,東、西、北垣各建二門,南垣建三門,四隅各建角箭樓。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嚴謹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為核心,外圍皇城、內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線是從南到北,由一條近8公里的中軸線所貫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規劃形制和格局,整個建筑群體莊嚴凝重,層次鮮明,氣勢宏偉。明嘉靖以前,北京尚無“內城”之說,而是稱之謂“城”、“大城”。歷經明初數次改建,嘉靖年間修建了外城,于是出現內城、外城之別。北京的老城墻至明永樂年間開始,屢經修繕,歷經滄桑。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唯一的一段明北京內城城墻,連同明北京城東南城角樓,構成明清城墻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市政府對明城墻進行了全面修葺。已建成
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墻遺址及城東南角樓占地3.3公頃。
基本概況
北京古城墻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始創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國,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古城墻已不見蹤影,被二環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墻呈“凸”字形,城墻周長60里,墻基寬24米,墻高8米,全部為板筑的
夯土墻。
細心的人會發現,古城墻沒有西北角,即二環路沒有西北角,西直門和東直門路線有所不同,西直門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據史書記載,巍巍北京古城墻在元代時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謂“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內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現象。內城沒有西北角,破壞了北京城整體的
對稱性,從整體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處。
為什么古城墻沒有西北角?這是長久遺留下來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個謎。
歷史學家和
社會學家從卷帙浩繁的史書中尋找謎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這個缺角之用意則異曲同工。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曾這樣解釋,當初城墻是按矩形設計的,工程
設計師們千方百計地想把矩形圖案的對角線交在故宮的金鑾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終還是偏離了
金鑾殿。為避免殺身之禍,他們只好去掉一角,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傳,明朝建筑北城墻時,西北角修建為
直角,但不知何故,屢建屢塌,前后百年間,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無奈,最后建為斜角。
社會學家對這一自然現象有一番傳統觀念上的
解釋,我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西北方向是個缺口。如西漢劉安寫有《地形訓》,認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撐著天體,其中支撐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訓》講八方吹來八風,西北方向吹來的風稱不周風,東漢班固解釋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這種解釋,西北兩個方向不應該互相連接,而應缺口。
種類介紹
1、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有宮城高墻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成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長7.263公里,城外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又名
筒子河。城四邊都有高大的
城門樓,南面叫
午門,北面名神武門,東邊稱
東華門,西邊為西華門。
2、皇城
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用磚砌成,外涂朱紅色,墻頂覆黃琉璃瓦,周長9000多米,高6米,厚2米,頂部厚1.73米,南為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叫中華門),這是皇城南大門,東有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邊初名北安門,清代改為地安門。民國時大部拆除,現僅存天安門兩旁各一段。皇城東為
南池子、北池子、東黃城根,西為南長街、北長街、西黃城根。
3、內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長24里,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說的四九城,就是指東西南北四面城墻和九個城門,二十世紀70年代因修建地鐵而拆除。
4、外城
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犯外族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給事中朱伯辰上書說,城外人口激增,應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遺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補薄,培缺續斷,可事半而功倍”。
存廢之爭
簡介
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墻是保留還是毀滅的爭論結果永久地改變了古都北京的歷史風貌。一種觀點斷定,城墻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現今已完全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并正在日益阻礙和限制著城市交通的發展……另一種觀點則是
專家學者的聲音。
著名建筑專家梁思成和留英建筑專家陳占祥提出了"梁陳方案"。該方案建議,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長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擔,挑起北京新舊二城,新城是現代中國的政治心臟,舊城則是古代中國的城市博物館。
"梁陳方案"
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也認為,有一條被世界公認為“奇觀之一”的
萬里長城。首都也有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城墻與城門,同樣是工事宏偉的古建筑,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著名建筑專家
梁思成被日本人恭敬地稱為"古都恩人",因為他在二戰時期曾成功地勸阻了美軍對奈涼和京都轟炸。這一次他為保護自己祖國的古都而呼吁:在世界上封建時代名都大邑中,北京城是唯一得以完整保留下來的。所以對它的保留具有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他建議,把寬闊的城墻頂部開辟為登高游覽的地方,同時把墻外的護城河加以修砌,注以清流,對兩岸進行綠化。這樣就可以把北京舊城的周圍形成一個具有極大特色的環城立體公園。他斷言:如果拆掉北京城墻,五十年后一定要后悔!
毀滅
然而,決策者們沒有聽從學者們的忠告。就算1949年的圍城期間一再與國民黨守軍談判的目的之一就是爭取不用戰爭毀滅一個歷史悠久的完好古城,但古城墻完好地留下來了,古城墻卻又緊接著被人為地拆毀了。五十年光陰似水流過,古城墻早已灰飛煙滅。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安定門、永定門一路拆過去,47座城門城樓、箭樓和角樓,如今僅有3座殘存。當西安市于1983年開始將古城墻建為一座具有古都風光的大型環城公園時,有關"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墻,是迄今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之垣。他們不僅要保護好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的見地,不知是否使當年毀滅北京城墻的決策者們有所后悔。
幸存的遺跡
如今,當中外游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歷史時,這里僅余幸存的遺跡:在今
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還保留了一點金代中都城的城墻的殘跡;元大都城的城墻即上城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并已建成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明北京內城西城墻南端遺跡也進行了修復。此外,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和東南角樓經過整修之后,也總算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許實物見證。
外城城墻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間增筑。又稱“國城”、“外郭”。城墻長28里,高7.5米至8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9米。東南角因避讓水洼而向內曲折,被附會為“地陷東南”。嘉靖二十八年籌劃重修外城時,最初的構想為在各城門外修建關廂子城,從而形成大城居中、九座子城拱從的奇特布局。后改為環城修筑外廓,南面將天壇南墻包入,然后東西兩路向北(位置大約在內城城墻外2000米處),至洪武除年被廢棄的元大都土城的東垣和西垣南端,然后從土城取土,修建北面、東北和西北三段城墻。外城總長度預計在120里左右,與內城構成“回”字形布局,辟門十一座,南、東、西各三座,北面兩座。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開始修筑前三門外的關廂城(三座獨立于城門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民情洶懼,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繞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規劃的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臺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置水閘兩處,其它低洼地帶設置水關八處。由于工期浩大,在嚴嵩的建議下,改為先修筑南面城墻,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市區包入。此議得到嘉靖帝的許可,外城工程于嘉靖三十二年閏三月開工,同年十月竣工。后因用兵頻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災后明廷將財力物力集中于宮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沒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門的
甕城。北京外城周長28里(14.409公里),呈東西寬、南北窄的扁長形,辟七門,四角建角樓四座。城墻內為夯土,外包磚石。外城城墻外層包磚1米左右,多為明代大城磚,內層包磚0.7米左右,多為清代小城磚。外城通高6至7米,頂厚10至11米,基厚11至15米。西段城墻最窄,頂厚平均為4.5米,基厚7.8米。外城城墻、城門和角樓于1951年至1958年陸續拆除。
明北京城墻
公元1368年8月(洪武元年)明將徐達率兵攻下大都。明兵為便于軍事防守,遂將北城南縮5里,另筑新城墻,由此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新建的北城墻仍然只設兩個門,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明朝
洪武年間,當北平尚未成為新王朝京城時,其范圍和城墻情況變化并不巨大,但東、西、南三面的舊土墻已開始用磚包砌。
公元1419年(永樂十七年)開始拓展南城墻,即從今東西長安街往南展拓到今前三門一線。自明中葉起,對城樓進行了大規模修建。修筑京師九門的城樓工程,從公元1436年(正統元年)修到公元1436年(正統四年)才完工。此時的城墻不僅建筑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月牙城也建起了
城樓。各門外立牌樓,城四端設立角樓。此外,又加深了城壕,并用磚石襯砌兩壁。城墻與壕溝均已頗具規模。原來的城垣僅外側有磚皮,公元1445年(正統十年)始將城垣內側也全部用磚加以包砌。明北京城墻開有九門,那時改定的名稱多沿用至今:北面有德勝門、安定門;南面有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東面有朝陽門;西面有阜城門、東直門、西直門。
嘉靖年間開始了北京外城的修建。完工以后的外城,全長28里。設門7座:正南為永定門,其東為左安門、其西為右安門;東向為廣渠門,西向為廣寧門(清道光時改為廣安門)。與內城交接的東西交接處有兩個小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后來又增修了各門的甕城。經實測,整個北京城墻的內城東西長6650米,南北長5350米;外城東西長7950米,南北長310米。內外城垛口總數為207725,垛下炮眼12602個。明北京城墻極富特色。其城墻外壁呈不同的
傾斜度,城磚層層疊砌,形成階梯效果,而內側壁則比外側壁略微陡峭,并設有上下城所使用的馬道。內側邊緣筑有女墻,其下部的方洞用作排水;外側邊緣筑
垛口,垛墻下部的方洞用于
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