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
徐賁 著 東方出版社,2014
1、在沒有終極關懷和普遍價值信仰的地方,也會出現一些看上去似乎是信仰的現象和行為,其中最常見的便是世俗的“崇拜”,這是駕駛民眾的有效手段。 …“代替品”…..那就是一個世俗崇拜的方式。它有一個由政治力量或權力營造的“神”(領袖),一個“經文”(某某著作),一個滲透到生活各方面的世界觀,一個“僧侶階層”(官僚體制。P3
2、《易經》所說,君主順應自然之理以教化人民:“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惑,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此如《尚書》所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眾。”P5
3、鄧曉芒清楚地看到:“從孔子排斥自然宗教開始,中國人真正宗教信仰的精神就沒落了。”…..他看到了儒學對中國人思想的實質性影響,那是一種功利的政治實用主義的信仰。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P7
4、人只有對上帝有信仰,才能夠獲得這樣的自由。自由將人的內在世界劃歸上帝的領地,自由因此具有了神圣意義。為上帝守在這個內在世界的獨立(即自由),構成基督徒人格尊嚴的基礎。耶穌教導他們說:“那些只能消滅你的肉體但不能毀滅你的靈魂的人,毋需怕他;那位能夠將你的肉體和靈魂都打入地獄的,你才該懼怕。”…….文化歷史學家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認為,正是這樣的信仰(他稱之為超驗性)使人在政治權力的淫威前拒絕屈服,“極權制度是這樣的一種制度,它會讓一個坐在衛生間中,被緊鎖的門關在孤獨中的人充滿焦慮和恐怖,一旦頭腦中出現一種不同尋常的顛覆想法,就會感到一種強烈的負罪感。…….正是在這樣一種制度中,超驗性對某些人可能變成一種拒絕的方法,拒絕任何已定范疇中的東西,已定的社會,己定的政權。”P9-10
5、自由的意識給人抵抗強權的勇氣,也給人抵抗暴政的理由,這首先是一種精神的抵抗。俄國基督教存在主義者H.A.別爾嘉耶夫在《精神王國與凱撒王國》中寫道:“人的個性自由不能由社會賦予,就其根源和特征而言也不可能依靠于社會,它是屬于作為精神生物的人的……..人個性自由不可剝奪,規定著社會權力在人身上起作用的界限,不是由自然界決定的,而是由精神決定的。而基督教就發現和肯定了人的這種精神性因素。假如沒有上帝,沒有高踞于世界之上的真理,那么人就會服從于必然性和自然界,服從于宇宙或社會、國家。人的自由在于,除凱撒王國外還存在著精神王國。上帝的存在從人身上精神的存在中體現出來………可以說,上帝的存在是人的自由的特許狀,是在人為爭取自由而與自然界和社會的斗爭中對人的內在辯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P22-23)
6、彼特沃克深刻分析了希特勒時代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稱這種“神道設教”為“世俗宗教”和“國家宗教”,它“致力于對歷史的一種完美構想,并以實現這一構想的世界作為自身使命。它擁有一個愿做一切必要之事以達成目標的政黨,一個源于天命或歷史法則而選擇的領袖,一種將其主張滲透到生活各方面的世界觀,一種對大眾宣傳充滿自信的依賴,以及對至少大多數制度的中央控制。”(彼特沃克《彎曲的背脊》上海三聯出版社,2012年,P2-3)
7、克萊普勒指出,希特勒、戈培爾和其他納粹領導人所使用的語言并不僅僅是呈現在意識層次上的詞匯、概念和說法,而且更是一種在下意識層次誘導和左右普通人思維的素毒質話語。這種帝國語言像是很小劑量的砒霜,在不知不覺中毒殺人自發獨立的思想能力。P19
8、我任教的大學從9月27日到10月4日,展覽了幾百種在歷史上被禁過的書,刺激了學生的閱讀好奇心…….美國圖書館協會為“禁書周”設有特別的網站,著重倡導人的“想法自由”。網站說:“人有選擇和表達想法的自由。即使有的想法被視為不正統或不受歡迎,但對所有需要了解這些想法的讀者,這些想法仍然是重要的。”P4
9、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強調,道德是思考的結果,只有運用理智,人才能達到高境界的美德。但是,人不能單靠理智完成這樣的提升,道德思考必須在適宜的社會環境中才有可能,而沒有一個好的政府和它訂立的好的法律,便不可能形成這樣的社會環境。因此,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和《政治學》是銜接的。在人文主義的道德觀中,政治以最高的善為目的,政治有責任培育公民高尚的行為秉性,政府的作用是訂立好的法律,因為只有好的法律才會對國民有好的教化作用,而苛刑惡法只會塑造道德低下的國民。P6-7
10、美國政治學家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在《這才是美國:如何在一個危險的世界中堅守我們的價值》中,列出美國的七項核心價值:自由、民主、平等、正義、寬容、謙遜、信仰,其中自由和民主是最核心的。P8
11、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L.Kohlberg)曾提出過著名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指出人的道德認知發展,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前道德成規期,道德成規期和道德自律期。P35-37
12、里根:“自由離開不自由從來不過是一代人之遙。我們不能在血管里把自由傳給子孫。自由必須由他們自己去爭取和保衛。”
“如果蘇聯允許成立另一個政黨,那么它仍然還是一個一黨國家,因為所有的人都會跑去參加另外一個政黨。”
13、奧威爾:“在我們這個時代,根本就不存在‘遠離政治’這樣的事情。所有的事務都是政治事務,而政治本身則是謊言、遁詞、愚蠢、仇恨和精神分裂的積聚。如果總的氛圍惡化了,語言必受其害。”P71
14、在多達49萬個英語詞匯中,有七個字是美國最高法院禁止在電視或其他公共媒體上使用的。它們分別是shit,piss,fuck,cunt,cocksucker,motherfucker,tits。P80
15、有人這樣說:“校長是有氣質的流氓,教授是有品味的色狼,學生是有知識的文盲,學校是認錢不認人的銀行。”P84
16、托克維爾:“凡是不準政治結社的國家,一般結社也極少。”
“一般結社有助于政治結社。但是,另一方面,政治結社又能使一般結社得到長足發展和驚人完善。”
17、北京301醫院各科專家的醫學研究,證明毛主席可以活到150歲,林副主席可以活到120歲。P119
18、法國文化歷史學家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在對古希臘理性的研究中指出,應該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理性:“理性是思想的確定方式…….是經驗與認識的特殊范疇所特有的精神技術。理性是推斷、闡發、駁斥的不同形式,是調查種種事實并提出一種或多種證據的特殊方式,是不同種類的經驗證實。”P119
19、哲學理性并不與科學理性相對立,沒有哲學理性,科學理性不可能自動對民主理性有所貢獻。科學可以為民主,也可以為專制服務,但哲學理性則必定不能與專制共存。P120
20、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借用馬克思的術語,稱之(專制)為“宗教思想”。哲學理性是一切宗教式專制的克星:“沒有任何的絕對價值,人們可以借其名義,在某一時刻宣布停止爭論。在現時代,人們確實可以證實,每當一個科學研究的領域,或者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躲避了共同而又矛盾的爭論,躲避了有理有據的論爭時,走上這條道路的某個社會集團,就會以某種方式,渾身分泌出宗教思想來。…….也讓國家權力披上了宗教異化的外衣。”P120
21、科學理性更借助于一種數字與數量的邏輯,而不是與民主公共生活直接有關的概念和分析。科學教育可以讓人們獲得某種專門知識或技能,但卻未必能幫助他們獲得那種文科所能提供的政治智慧。文科教育是一種可以讓哲學理性深入人心的教育,也是一種可以把民主價值觀念引入日常生活的教育。這種教育越廣泛、越深入,就越有可能為民主政治創造戰勝專制的機會。這科的文科非但不會貽害社會,而且還一定會造福于社會。P121
22、在美國,成年后離開父母,卻又搬回來與父母同住的年青人被稱為“回飛鏢族”(boomerang generation)(澳大利亞原住居民使用的一種武器,投出后如沒擊中目標,就能飛回原處)P144
23、盧梭:“戰爭是事物之間的關系,不是人的關系……..戰爭關系不是人與人之間,而是在國家與國家之間。”
24、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寫到人本能的殘忍:“正是由于對方無力反抗,才更誘使折磨者逞兇施虐,正是因為兒童的天真無邪,兇手才更加邪惡。每一個心里,都藏著一頭暴怒的野獸,被折磨的受傷者越痛苦哀嚎,嗜血的野獸便越加熱血沸騰。這頭無法無天的野獸掙脫鎖鏈,成為一頭邪惡的、有病的野獸。”P165
25、英國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從公共意義上說,文化是將一個群體的價值觀標準化,它在個人經驗間起仲裁和調和的作用。它在最初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類別,這些類別是一個積極的模式,其中的觀念和價值整齊排列。并且最重要的是,它具有權威,每個組成成員都被誘使表示同意,因為其他成員都已經達成一致了。但是它的公眾特征使它的分類更加僵化。”P201
26、托克維爾:“專制制度可以不要宗教信仰而進行統治,而自由的國家不能如此。宗教,在(美國人)所贊揚的共和制度下,比在他們所攻擊的君主制度下更為需要,而在民主共和制度下,比在其他任何制度下尤為需要。”P215
27、孟德斯鳩曾說:“專制國家的教育所追求的是降低人民的心志。這就注定 專制國家的教育必然是奴隸性的。甚至對身處高位的人們,奴隸性的教育也具有益處,因為在那里,沒有只當暴君而不同時也做奴隸的。絕對的服從便意味著服從者 是愚蠢的,甚至發出命令的人也是愚蠢的,因為他絲毫不需要去思索、懷疑或者推理,他僅僅只需要表達一下自己的意愿就夠了。”P221
28、科學解決的是“我們能夠認識什么”的問題,哲學解決的是“我們應該做什么”的問題,而宗教解決的是“我們能夠希望什么”的問題。P228
29、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在哲學家眼中,詭辯的說服的目的在于戰勝對手,把他束縛在一種奸詐的辯證法的聯系中,使他啞口無言,乖乖交出武器。老師跟學生的對話正好相反:學生聽老師的,不僅是因為說服,而且是因為信任。這個詞,后來說的信仰,指的是信任;老師并不試圖戰勝,也不想讓人閉嘴。”……按蘇格拉底所說,是讓他自己的話語誕生在他的弟子的口中。不是一個個體在一種矛盾的爭辯中的勝利,單方面的勝利,而是真理的勝利。P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