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孔穎達所引又一則《竹書紀年》記載:“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嫡”之義),故稱攜王?!睋?,攜王之“攜”又不似地名。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據《逸周書·謚法》“怠政外交曰攜”,認為攜非地名,而為謚法。童認為“謂之'外交’,或攜王為叔帶之流,其立殆亦托庇于戎人”。童認為“攜”乃復歸統一之周室給余臣的惡謚。
鄭莊公。莊公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真正的霸主,而其子孫等皆未能成,終究在戰國的時候被韓所滅,走完了它的歷史歷程。但是莊公是春秋初年最出彩的人物,也是春秋第一個跳出來的地方政權。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鄭(今陜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周幽王時,身為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看到西周行將滅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議下,將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遷移到東虢(guó,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地區)。兩年后,犬戎殺死周幽王,并殺鄭桓公。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新鄭。太史伯的建議,為鄭國東遷規劃了發展藍圖和斗爭策略,鄭武公和鄭莊公相繼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內部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的歷史上,鄭國甚為活躍,就連當時的齊國還經常聽命于鄭國,跟隨鄭國東征西討。
鄭莊公在解決宮廷內部矛盾的同時,積極擴充軍隊,廣開疆土,先伐衛,又與齊結盟伐翼、伐宋、侵陳,比武公更為激進,儼然以小霸自居,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滿。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駕崩,桓王即位?;竿鯇︵嵡f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莊公在朝之職。鄭莊公不滿,為此鬧到朝廷,導致周鄭關系惡化,以致弄到周王室與鄭國交換人質,就是歷史上說的“周鄭交質”。
周王子狐與鄭公子忽,作為人質互相交換。鄭莊公又派祭足帶人割取溫地的麥子,接著又取成周之禾,周鄭關系進一步惡化。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莊公朝中司徒之職,又親自帶領諸侯聯軍討伐鄭國,被鄭國的祝聃射中肩膀,史稱“射王中肩”,當祝聃再射一箭時,被莊公阻止,說:“君子不欲多一人,況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問桓王,這一方面說明鄭莊公作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與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為周王朝之公卿,對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