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順長江而下,闖三峽,過宜昌,至千里江陵,便見南岸一山飛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劍直指江北烏林。將近山崖,褐色的石壁上,一米見方的大字“赤壁”赫然入目。這里就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赤壁之戰廝殺的疆場。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發生于三國形成時期,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
一、“新赤壁大戰”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赤壁,是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古戰場,備受世人關注。那么,赤壁之戰究竟是在什么地方發生的?當時曹軍的真實軍事實力如何?曹操的進攻路線又是什么呢?
赤壁有兩處,即文赤壁和武赤壁。關于武赤壁,也有很多爭論。
1. 文赤壁
文赤壁位于湖北省黃岡市境內,因蘇軾《赤壁賦》而得名。北宋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時,也誤認黃州赤鼻磯為赤壁,因為此地巖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在這里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前、后《赤壁賦》和《赤壁懷古》詞。
《赤壁懷古》寫道:“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然而誰都知道這里不是真正的古戰場。因為赤壁既不位于樊江上游,又不位于大江之南,不符合史書所記載。
這次戰役,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智取強敵,為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樣著名的戰場,自然是文人雅士吟詠感懷的對象。
2. 武赤壁
數百年來,歷史學界對于“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多有討論,諸說并起,被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據統計,有蒲圻說、黃州說、鐘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這七種“赤壁說”。從現當代觀點來看,爭論的焦點在蒲圻說和嘉魚說之間。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也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認為赤壁位于蒲圻。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后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兩種說法哪一種更切合實際呢?多數人認為,“蒲圻說”較為可信。這不僅因為《元和郡縣圖志》的作者李吉甫生活的年代與赤壁之戰的年代較接近,與更早些時候的《荊州記》和《元和郡縣圖志》有相同的記載,而且因為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出來,部分專家支持這一觀點,如《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
蒲圻就是我們所說的武赤壁,它位于湖北蒲圻縣,現已更名為赤壁市。赤壁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繁衍,先后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春秋文化遺址。夏、商時(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屬荊州云夢澤地,西周及春秋時(約公元前11世紀~前476年)為楚國云夢澤地。戰國時(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楚國夏州地,秦為南郡地,漢代寓于江夏郡沙羨縣。
蒲圻的名字緣于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孫權置縣,因作“蒲草千里,圻上故壘;莼蒲五月,川谷對鳴”的詩句而命名。
它地處南北交通要道,為湖北省南大門,自古就是軍事攻防要地,赤壁之戰也發生在這里。
3. 歷史的證明
據南朝盛宏之《荊州記》記載,劉宋元嘉年間,在赤壁已發掘了曾參與赤壁之戰的東吳大將呂蒙之墓,“墓中有一髑髏極大,蒙形長偉,即蒙髑髏也。”
另據《南史·宋書·符瑞志》載:劉宋大明七年,蒲圻出銅路鼓,“獨足四面”。
南宋詩人謝枋得在《赤壁詩序》中說:“予自江夏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崖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訪問父老曰,烏林有烈火崗,上有周公瑾廟地今士人耕地得箭鏃,長尺余,或得斷槍折戟,其為周瑜破曹軍處無疑。”
在赤壁對岸的烏林,曾發掘出東漢晚期的銅馬鐙、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的瓦硯、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文物。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掘出沉船上的鐵環、鐵釘及東漢銅鏡等文物。在赤壁山上,人們還發掘出銅、鐵、玉帶鉤各一件。后來,考古學家在赤壁山和南屏山各發現一枚傳令旗上的三棱形鏤孔銅鏃。
1987年,考古學家在赤壁金鸞山坡一座東吳磚室墓中發現諸葛亮設計制造的銅弩機一件,以及東漢五銖錢和規矩星紋銅鏡,后來在同一個地方,又發掘出東吳都尉武官陳文和的墓,墓中出土37件文物。由此可以斷定,蒲圻便是真正的赤壁古戰場。
二、真實的赤壁之戰
關于赤壁之戰有很多說法,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呢?
1. 赤壁之戰的不同版本
傳統觀點認為,曹操意識到自己的水軍戰斗力嚴重不足,于是他把戰船連起來,以便保持船身的平穩,利于不習水戰的軍隊南渡。然而,現在關于赤壁之戰出現了不同的版本。
據《漢末英雄記》記載,“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另一版本稱:“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竹椑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竹椑。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曹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2.火燒烏林前的水戰
火燒烏林前,曹軍和孫劉聯軍正面進行過一場水戰,其結果對曹軍不利。
周瑜率領吳軍逆江同劉備軍匯合,共同迎戰曹軍,恰巧曹操到達赤壁(即包括烏林在內的大片地區),于是,兩軍在大江上有過一場戰斗。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于赤壁,大破之。”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資治通鑒》也采取了《周瑜傳》的記載:“進,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這場戰爭的原因始終是個迷,有人說這場戰爭是兩軍的試探,也有人說是曹操登陸前的準備,還有人說這只是兩軍一場小規模的接觸。
3. 探討兩軍的行軍路線
1)曹操的行軍路線。
下面是曹操的進攻路線和退敗路線:
進攻路線: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于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進攻路線是這樣的:從許昌全線出擊,沿新野到樊城、荊州、長坂、江陵,然后水路并進經巴丘,終抵赤壁。
敗退路線:?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云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三國志;郭嘉傳》中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從烏林途經華容,中間路難行甚至迷路,最終到達巴丘,并退到江陵。?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許——新野——樊城——長坂——江陵——巴丘——赤壁(敗)——華容道——巴丘——江陵。
2)孫劉聯軍行動路線?: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馀人,與俱到夏口……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
由此可以看出孫劉聯軍行動路線是:新野——襄陽——當陽——漢津——夏口(匯合周瑜)——赤壁——華容道——南郡。?
4. 曹軍大敗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派遣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在長阪追上劉軍主力并將其擊潰,“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三國志;劉備傳》:“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趙云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于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難。”
關羽率領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后逃到夏口。
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決定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孫權與劉備結成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于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兩千人與羽、飛俱,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于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
這時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吳軍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和戰馬,但自己也有傷亡。
曹操一面命文聘為大將,“使典北兵”,鎮守江夏邊境;一面親率大軍繼續南下烏林,準備登陸赤壁。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昭、馮楷七軍。
至此曹操的大將幾乎到齊,其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后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
當時曹軍已遭瘟疫流行,士氣不足,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
因此,曹操不得不把水軍與陸軍會合,將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同曹軍對峙。
曹操為了讓士卒在船上就像在平地上一樣,便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
周瑜部將黃蓋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周瑜采納了黃蓋的火攻計策,并讓黃蓋向曹操寫信詐降,以便接近曹操戰船。
后來,黃蓋準備了十艘滿載薪草膏油的輕利戰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旌旗龍幡。
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順風前行,黃蓋手舉火把,命眾兵齊聲大叫“降焉!”
曹軍毫無戒備。離曹軍還有二里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火烈風猛,火船如箭一般燒向曹軍戰船。頃刻之間,硝煙滾滾,無數曹軍燒死和溺死。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
曹操見已無法挽回敗局,于是立刻自焚剩下的戰船。
三、赤壁之戰留下的歷史謎團
1. 雙方的軍事實力
此戰確立了三國分立的形勢,統一的步伐到此停止。那么,在此次戰役中雙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呢?相傳曹軍有83萬,究竟有沒有那么多呢?
周瑜軍:大約有3萬,其中精銳水軍大約占50%。
劉備軍主力在漢水以東沒有參戰。
曹操軍:大約有4萬,其中新收降的荊州水軍大約占50%。據史料記載:“曹操親自率領的一支部隊參加了赤壁之戰。”宿衛軍不足1萬人,加上徐晃、滿寵各五千人,所以西路的北方陸軍只有2萬人。
曹操的西路還有蔡瑁、張允兩位將領,二人各帶領水軍1萬多人。曹操西路兵團的水軍大約有2.5萬人。故曹操的西路兵團構成為:2萬北方陸軍加2.5萬新投降的水軍,共4.5萬人。曹仁、曹洪、李通三位重要將領各五千兵,加上糧草使夏侯淵的五千人(見《三國志曹仁傳》),共計2萬人。東線牽制性進攻部隊:三名將領各5千人,合計1.5萬人。
曹軍北方部隊的兵力為15~16萬,加上荊州的降軍,總兵力為22~23萬。
2. 借東風
眾所周知,諸葛亮“借東風”幫助周瑜戰勝了曹操,那么,東風真的是諸葛亮“借來”的嗎?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準備火攻曹軍的戰船,打敗曹操。但周瑜沒有想到火攻對風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時節長江中游一帶多刮西北風,沒有東南風。
周瑜一急之下,病倒。
諸葛亮當時在周瑜軍中幫著出謀劃策,他給周瑜開了一個“藥方”:“欲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讓諸葛亮想辦法“借來東風”。諸葛亮當即答應:“可以借。”
于是,周瑜命人建起一座七星壇,諸葛亮裝模作樣地上壇作法,準備“借東風”。
諸葛亮沐浴齋戒,身被道衣,跣足散發,上到壇上開始作法祭風。他上壇三次,下壇三次,卻沒有出現東南風。直到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響,旗幡轉動。
周瑜出帳看時,旗帶竟飄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于是周瑜乘機發動進攻,一舉擊攻了曹軍。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據說,諸葛亮曾遇異人,傳授他八門遁甲天書,因此諸葛亮能綜合運用數理奇門和法術奇門,呼風喚雨。
事實上,諸葛亮筑七星壇施法術借東風,只是個掩人耳目的形式。東風是他早已預測出來的,不是他“借來”的。
隆冬十一月,長江赤壁一帶,一般規律是刮西風和北風,沒有東風和南風,而作戰當日凌晨至上午這一段時間卻出現了特殊情況,大刮東南風。精通天文地理和傳統預測學的諸葛亮抓住了這一有利天時,協助周瑜取得了赤壁大戰的勝利。
3. 華容道
曹操引軍沿華容小道,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和劉備兩軍水陸并進,一直尾隨追擊。
經此一戰,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權不穩,立刻自還北方,留曹仁和徐晃等繼續留守江陵,而后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為奮威將軍,屯于當陽。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云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當時倉促逃走,慌不擇路,從華容敗走(當時華容是一片沼澤地)。據有關專家分析,曹操之所以逃到此處,是因為曹操對荊州地理不熟悉。
孫劉聯軍一直追到南郡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