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昆(1925—
少年時期他隨家人闖關東來到哈爾濱、通河,1943年左右在通河縣的日本映畫館擔任放映員。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松江軍區軍政干部學校繕寫員、文化干事。1948年轉入齊齊哈爾軍政大學宣傳隊工作,任放映員。同年,隨隊到東北電影制片廠參加故事片《回到自己隊伍來》的拍攝。1949年擔任中國第一部譯制片《普通一兵》男主人公馬特洛索夫和斯大林的配音演員。同年,由東北軍政大學宣傳隊正式調入東北電影制片廠(長影前身),任譯制片配音演員。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離休。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他的聲音為廣大觀眾所熟悉,成為相聞不相識的幕后“電影明星”,一提起他的臺字,觀眾會立刻想起《列寧在十月》中的列寧、《保衛察里津》和《第三次打擊》中的斯大林、《夏伯陽》中的夏伯陽、《靜靜的頓河》中的葛利高里、《上尉的女兒》中的布加喬夫、《百萬英鎊》中的亞當、《忠誠》中的卡麥爾等。
他用聲音藝術,為那些銀幕上的角色賦予了感情和性格,不僅使之成為銀幕上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更能夠與國內觀眾的欣賞習慣相契合。他能較準確按照角色的特征,自如地變換自己的聲音、語氣,表達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表現了高度的聲音技巧。他的配音完美地表現出影片中人物的形象和特征,成為中國譯制片配音領域中“永恒的聲音”,為中國譯制電影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附
《普通一兵》
《列寧在十月》
《第三次打擊》
《保衛察里津》
《夏伯陽》
《無名英雄》
《羅馬假日》
《百萬英鎊》
《羅馬11點鐘》
《靜靜的頓河》
《上尉的女兒》
《戰爭與和平》
《賣花姑娘》
《回故鄉之路》
《原形畢露》
《67天》
《金姬和銀姬的命運》
《平凡的崗位上》
《火車司機的兒子》
《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羅馬尼亞 1977年
《26個畫面里的占領》
《蝴蝶夢》
《人證》
《神秘的黃玫瑰》
《不能受勛的英雄》
《愛情的故事》
《殺人狂》
《被絞死的人》
《一個警官的控訴》
《火紅的青春》
《劫后良緣》
《孤女艷史》
《少年船長斗匪記》
《快槍手》
《相見時難》
《莉莉?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