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母泉,曾名竇姑泉,位于青銅山頂部斗母泉村西首,海拔近500米,是濟南72名泉中所處位置最高的。斗母泉始建于清代,在康熙十五年的時候進行過重修。崇禎、乾隆《歷城縣志》和道光《濟南府志》均有記載,清代《七十二泉記》中稱“竇姑泉”。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稱此泉“在大佛寺北頂”,即錦繡川鄉大佛寺北山頂。泉水晶瑩碧透,清冽甘美,為村民飲用水。傳飲此泉水“治病保健”,泉“百米之內無蟲”。泉池北側有1991年修建的封閉式蓄水池,水盛時由池壁隙自動流出,形成天然小溪,緩緩北流。
泉區有濟南市最大的連根同生的車梁木和刺楸。其中,車梁木樹齡500余年,胸徑120厘米,樹高13.6米,被收錄在《濟南市古樹名木志》;刺楸樹齡400余年,胸徑72厘米,樹高11.3米,是濟南市保護最好的一株古樹。
泉東斗母宮,一進院落,三間大殿,青磚黑瓦,飛拱挑檐,殿內有斗母圣像,壁上繪有彩畫,1997年修復。斗母元君,簡稱斗母,也叫斗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游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斗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斗母殿」、「斗母閣」、「斗母宮」,專門供奉斗母。比較有名的斗母宮有泰山斗母宮、宜賓斗母宮以及太白山斗母宮。
濟南市里去斗母泉,須經過漫長的盤山路。今年四月曾拍過一次斗母泉,那次沒有帶兒子,拍完之后原路返回。這次騎摩托帶兒子到斗母泉前拍了照,沒有原路返回,繼續前行至錦秀川水庫北側。據說在斗母泉周邊東西5公里、南北3公里的范圍內,散布有白花泉、南甘露泉、寄寶泉、小泉及以所在地命名的泉水十余處,另有季節性泉水十余處,以后考慮再尋。
p1、p2二幅及斗母宮二幅照片為四月份拍攝。
斗母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斗母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