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香港大學設立饒宗頤學術館,其英文譯名“Jao Tsung-I Petite Ecole”為饒宗頤自定。取法語所謂“Petite Ecole”英文所謂“little school”的“小學”來名學術館,正是饒宗頤出于對十年前巴黎皇門靜室尋訪之行的紀念。
最早奠定饒宗頤在西方漢學界聲譽的,是他出版于1959年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此著后經戴密微推薦而獲“儒蓮獎”。在與歐洲漢學界的交往中,饒宗頤與法國學者最為投緣,除戴密微外,他與汪德邁也結下了四十多年的友誼。1993年,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頒發給饒宗頤人文科學博士學銜,法國文化部也頒授他文化藝術騎士勛章。在程序繁縟的授勛儀式結束后,饒自言“心態有點失去平衡”,亟需安靜休憩,于是便隨汪德邁來到巴黎郊外那處他力薦一游的皇門靜室。面對那座荒涼冷落的門庭、同是法蘭西文化的溫床之一,饒宗頤在游記中感嘆:“現代大都市的人們,濫用‘中心’二字,試問將以何處為立腳點?人應該承認自己的渺??!”
笈游期間,饒與汪還一同參訪了伽利佛洞,不意道中遇大雨,于是汪德邁背著饒宗頤涉水數重,饒笑謂這是“同登彼岸”,嗣后尚有詩畫專記此事,的是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