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X,70毫米膠片的絕作?
日期:20100123
作者:
來源:齊魯晚報
【 查看PDF版】
![]() |
![]() |
IMAX3D影院內部
盡管影院大小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影像非常巨大。
IMAX3D電影是如何放映的?
“波狀環行”進片技術:這項技術是使電影膠片如波浪般沿水平方向運行。在放映過程中,每一畫格都有真空裝置牢牢吸附在鏡頭的后部,使畫面的穩定性大大增強。膠卷強度足夠拖動一輛卡車
音響系統在這里
IMAX底片采用了六聲道磁帶播放與畫面同步的聲音。后來由杜比數字及DTS等電影院多聲道系統所替代。專門為IMAX影院升級的Sonlcs聲源均衡喇叭系統,使影院內每個地方的音量和音質完全相同,觀眾無論坐在哪兒都能享受同樣質量的音響效果。
IMAX 3D技術不僅使用世界最大的IMAX底片,平且使用雙膠片分開錄制、播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使得影像更立體清晰,色彩也更顯明。
不用擔心遮住別人的視線
在IMAX影院里沒有所謂的“壞座位”。每排座位之間大幅度的落差能夠保證:即時姚明坐在你面前,你也能夠看見銀幕。
銀幕的高度必須16米以上,就像7頭大象那么高。銀幕寬度必須在22米以上。
目前IMAX、3D放映時采用偏振光式放映,觀看時以佩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圖像。兩只眼睛分別看到各自的影像,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MAX加3D能夠產生逼真的全視野立體效果。
作為傳統電影工業的末路拯救者,IMAX和3D這對兄弟,一個在視覺寬度上,一個在視覺深度上,想方設法試圖將觀眾重新請回到電影院里。要讓那些在高清電視、杜比音響中養尊處優的人挪一挪屁股,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IMAX,銀幕好比籃球場
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當然也可以更大。說得更形象一點,就是相當于把一個籃球場給豎起來,然后把電影投射到這個“籃球場”上。巨幕的震撼性在于,沒有給你的視野留下多少非電影的空間。
同時,即使是頭發絲那么細小的東西落在了膠片上,在IMAX巨幕上,它也會變得非常巨大,像一條巨蛇似的,讓人難以忍受。這個瘋狂的念頭來自加拿大的三個電影人。1967年,加拿大國家電影局的羅曼·克洛伊多,聯合兩位獨立制片人格雷米·弗格森和羅伯特·科爾,成立了IMAX公司,開始了巨幕系統的開創工作。
這套系統的非凡之處在于它獨特的膠片制式和放映系統。一般我們在電影院所觀看的多數電影都是35毫米膠片格式,而IMAX膠片的影像尺寸是70毫米,其感光面積相當于傳統膠片的10倍。
MAX版《阿凡達》膠片重達500公斤
也就是說如果把一臺IMAX放映機搬到月球上去對著地球投影,我們也能看到它的光點。
IMAX的首秀是在1968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每天吸引了近三萬名游客的光臨。從此它一炮走紅。
然而,在成為一種電影系統之前,IMAX公司還要解決一個問題:怎樣讓那么大的膠片運轉起來?因為膠片的尺寸更大,所以進片速度也必須更快。并且由于放大的倍數很高,任何細微的膠片抖動都會造成銀幕畫面的劇烈顛簸。
為此,IMAX公司特別采用一種“波狀環行”的技術來加速膠片轉動,并增加了一個壓縮空氣裝置,使放映過程中,每一畫格都由真空裝置牢牢吸附在鏡頭的后部,以保證畫面的穩定性。
以標準電影每秒24格記,IMAX每秒放映的膠片長度是1.7米,每分鐘則是102米。一部IMAX版《阿凡達》的膠片總長將超過15公里,膠片重量達到500公斤。
在2008年之前,IMAX攝像機一直都沒有應用于商業電影的拍攝。所謂的IMAX影片更多是通過一種叫做DMR的技術,將傳統35毫米影片的畫面導入數字電腦中,進行逐格優化后,再沖印到70毫米膠片上。這種DMR轉制的非純種IMAX影片僅僅通過放大畫面,就讓所有人嘆為觀止。
2008年,華納公司聯手IMAX,首次在拍攝過程就讓IMAX攝像機介入。在《蝙蝠俠——暗夜騎士》中,人們第一次看到了長達30分鐘的純種IMAX鏡頭,這部電影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也使得IMAX公司的股價一路攀升。當然也為IMAX的數字化改造做好了準備。
3D,老技術換新裝
D是英文Dimension(維)的字頭,3D電影即是三維立體電影的意思。夢工場CEO杰弗瑞·卡森伯格早就表示:“真正優秀的三維制作會大大強化故事效果,而不只是浮于‘講述故事的方式’這一層面。 當觀眾從電影院出來時,會覺得自己還在那個世界里。”杰弗瑞的預言在潘多拉星球出現的那一刻,就已經得到了印證。
當IMAX在影像寬度上尋求突破時,3D則正從另一個領域——影像深度上尋找創新的靈感。
在3D電影院中,戴上一個特制的眼鏡,就可以觀賞立體電影,不過很多人對其原理并不理解。你可以馬上嘗試用一只眼睛來看世界,這時候,你的這只眼睛就像一臺傳統的攝像機,通過晶狀體的調節,你可以選擇將視線聚焦在前方或后方,同時你也可以注意到在視線周圍那些模糊的、帶有景深效果的背景。這個時候,你得到的畫面是平面的,除卻經驗以外,你對于物體之間的前后距離沒有概念。
現在睜開你的雙眼。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靠的就是兩只眼睛的差距。人的兩眼分開約5厘米,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大腦就會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
3D技術就是通過人為的方式,把同一景象用兩只眼睛視角的差距制造出兩個影像,然后讓兩只眼睛分別看到各自的影像,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這就是所謂的“偏光原理”。目前較流行的3D電影制作手法就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臺并列安置的電影攝像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
IMAX加3D,電影未來時
當IMAX與3D相結合的時候,你已經不是在看電影,而是進入了電影本身。
IMAX 3D電影是使用兩盤IMAX70毫米膠片,通過立體眼鏡給兩只眼睛分別提供兩個單獨的圖像。結合巨幕,從而產生逼真的全視野立體效果。
不過同IMAX電影一樣,真正使用IMAX 3D攝像機攝制的商業影片也非常少,多數時候還是放映由普通數字3D技術攝制的、經過 DMR技術轉制的IMAX 3D影片。
卡梅隆在拍攝電影《阿凡達》時,就是使用由SONY的HDC-F950數字電影攝像機和CineAltaF23數字電影攝像機組合而成的雙機3D攝制系統。這個系統被命名為:Fusion Camera-3D Sys-tem。
卡梅隆挑選的這兩種機型雖屬頂尖,但都是1920×1080的分辨率水準。也就是兩個2K的畫面,而IMAX影院放映70毫米膠片時分辨率可以達到6K。所以后期還是需要通過IMAX的DMR轉制過程,提高《阿凡達》巨幕膠片版的品質。
最近,IMAX公司又啟動了一項新的戰略——從70毫米膠片放映系統改造為數字放映系統,這能大大改善發行IMAX影片的成本。因為每一個70毫米膠片拷貝的成本是2.2萬美元,3D影片則是4.4萬美元。而如果使用數字放映系統,一份拷貝的成本不會超過800美元。
現在看來,用兩個分辨率為4K的數字電影攝像機組成的IMAX 3D攝像系統攝制,然后再用兩個分辨率為4K的數字電影放映機組成的放映系統播放,將是未來電影的發展方向。那種原汁原味的IMAX 3D70毫米規格的電影,雖然有著最棒的效果,但也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所以,我們現在能做的,除了感慨之外,那就是快去IMAX 3D70毫米影院,再過上一把癮吧。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