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突然出現眩暈,往往會先到神經科就診,其實,很多患者并非神經方面出現問題,而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耳石癥。研究表明,該病是引起中老年人眩暈發作的最常見病因,占到日常門診眩暈病人的20%~50%。由于一些神經科醫生對耳石癥認識不足,所以易被誤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頸椎病”。即使在耳鼻喉科,也容易被缺乏經驗的醫生誤診為“梅尼埃病”。臨床中,常有患者在多個醫院、多個科室奔波,花費大量醫療費也沒能獲得及時有效診治。
耳石是內耳一個非常微小的結構。人們的雙側內耳有調節身體平衡的器官,即耳石器。其內有感受重力變化的碳酸鈣鹽結晶,形似石頭,故稱為耳石。耳石貼在內耳,形成一層“石子路”一樣的結構。耳石雖然微小但功能卻很大,人們通過它來感受汽車的加減速以及電梯升降,如果沒有它,就沒有了速度感、平衡感以及空間感。如果因為種種原因,部分耳石從原來的位置上脫落,移位到了不該去的平衡結構內,就如同小孩玩的滾珠迷宮里的滾珠,隨著頭位變動,在迷宮內隨重力滾動,導致平衡失調,引起眩暈,這就是耳石癥。
引起耳石脫落的原因很多,如頭部外傷、動脈硬化、病毒感染或者年老局部結構退化等,也有很多患者找不到明確的發病原因。該病的主要表現就是特定頭部位置改變時誘發的、短暫的眩暈發作,患者可能在起臥、床上翻身、低頭彎腰、仰頭等動作時,突然出現數秒鐘到一分鐘的頭暈,嚴重時會出現惡心、嘔吐、心慌、虛汗等癥。當患者改變頭部位置,眩暈也可迅速消失,但重復特定頭部動作時,眩暈又會再次出現。有些患者只要平躺或往一側翻身,就會感覺天旋地轉,因此上床睡覺時總提心吊膽,非常小心緩慢地躺下,甚至不敢翻身或平臥,久而久之,會出現焦慮恐懼心理。
藥物并不能阻止耳石癥的眩暈發作,因此對于該病的治療,目前普遍采用手法復位治療。這種方法安全性高、費用低,且效果立竿見影。醫生會根據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給予不同手法復位治療,即按照一定順序改變患者頭部位置,讓脫落的耳石重回原位。多數患者可一次性復位成功,因此一般門診治療即可,只有少數患者需要多次復位才能治愈。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耳石癥手法復位看似簡單,但必須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患者及家屬切不可自行復位,以免發生危險。有嚴重頸椎病、頸椎外傷、頸部動脈夾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及高齡老人更要謹慎治療,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耳石癥之所以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因為即使不采取任何治療,絕大多數患者也可以自愈,只是時間會從一周到數月不等。因此,即使不具備治療條件的患者也不必過分擔心。
(作者為北京世紀壇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