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 2009-12-07 09:09:08 閱讀19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9.11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顔淵感歎著説:“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雖然這樣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爲,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能夠獨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邁進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
錢穆《論語新解·子罕第九·11》注釋摘記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顏子因孔子之循循善誘,而欲罷不能,但已竭己才,仍見前面如有所立卓爾者。此卓爾,亦指孔子之道,乃及孔子之人格氣象。卓爾,峻絕義。所謂高山仰止,望見之而力不能至。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末,無也。顏子言,悅之深而力已盡,雖欲再進,而已無路可由,亦所謂“猶天之不可階而升”。
安德義《論語解讀·子罕第九·11》
【原文】
9.11顏淵喟然嘆曰①:“仰之彌高②,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③,博我以文④,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如有所立卓爾⑤,雖欲從之,末由⑥也已。”
【注釋】
①喟(kuì)然:由衷狀。 ②彌(mí):越,更加。 ③循循然:有次序的。 ④博:使我廣博。 ⑤卓爾:高高直立的樣子。爾:形容詞詞尾。 ⑥末由:沒有可走之路。末:無,沒有。由:途徑,道路。
【語譯】
顏回由衷地感嘆道:“(夫子的道德學問),愈仰望愈覺得崇高,越鉆研越覺得堅深。看他似在前面,忽爾又到了后面,(難以領會)。夫子循序漸進地引導人,用文獻典制來豐富我,用各種禮儀來約束我。我想停止不學也不行,已經竭盡了我的才智,夫子之道似乎仍卓在眼前,雖然想追隨攀登,卻不知從何舉步啊。”
【解讀】
本章是顏淵對孔子的贊揚。共有三嘆:一嘆孔子學問之深,二嘆孔子教育之善,三嘆弟子入門之難。
第一層: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無邊無際,渾然天成。“仰之”如“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又如“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越仰越高,高不可攀。“鉆之”猶如“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又如“渴操壺杓,就河海而飲之,腹滿而去”,不知大地之博厚,江海之廣深。“瞻之”,目力之所及,飄飄忽忽,浩渺一片,“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的學問就是如此,無天無地,無上無下,無前無后,無終無始,博無涯際,浩瀚無邊。猶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描繪的“道”一樣:“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惚窈冥,渾然一體,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虛無縹緲,似有若無,似實若虛,博大空虛,這就是老子的道,也是對孔子學問之道的最好描述。
第二層贊揚孔子“由博而約”的教育方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應該說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導引式教學方法,這類方法在《論語》一書中隨處可見,如子貢“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之問。子夏“巧笑美目”之問,均是問答導引式教學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博我以文”,文,即孔門四教之“文”,即以廣博的文獻知識教導我,啟發我,引我登堂入室。“約我以禮。”“禮”即四教之“行”,即社會實踐生活方面的內容,禮儀容止,“應對,進退。”“禮”,在孔門教育中地位十分突出,孔子認為“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禮”在一切美德中都有限定作用。又如“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好學”結合“恭”“慎”“勇”“直”來看,據楊叔達疏證,認為“好學”后均省一“禮”字。六種美德“仁”“知”“信”“直”“勇”“剛”,均應以禮為限度,合而觀之,各項美德需返約以禮;“文”與“德”有時在孔子學問中也有交叉關系,也就是說,廣博的文獻知識也應該以禮來約束。孔子在《雍也篇》也說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學而不約,必畔道也”《后漢書?范升傳》。以上談的是“文博”與“禮約”的關系,其實博而約也是孔子的一種教育方法。
三嘆顏回入門之難。子貢盛贊孔子學問高深,以宮墻作比喻,子貢認為自己的墻僅僅“及肩”,可以“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顏淵感喟孔學精深,說“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由”路徑也。顏淵“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與子貢“夫子之墻,不得其門而入”意思相同,談的都是弟子入門之道,行走之道,因其學問之道高深,入門之道也不易,以子貢的聰明,顏回的穎悟,均不得其入門之道,可以想見凡夫俗子入門更難,難怪孔子感嘆子路的學問“升堂矣,未入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