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30.6%,略低于Wind統計的市場預期值31.1%;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同比38.1%,大幅高于市場預期值19.6%。考慮到去年低基數的擾動,以2019年3月進出口數據為基礎,計算3月出口和進口的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0.3%和16.7%,而1-2月合并統計的兩年平均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為15.2%和8.2%。由于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速上升,3月貿易順差從2月的378.8億美元下降到138.0億美元,這是2020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圖表1)。
在全球經濟加速復蘇的背景下,中國3月出口弱于季節性。隨著新冠疫苗接種加快,全球經濟恢復呈加速之勢。3月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 為54.8,這是2014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主要貿易伙伴中,3月美國ISM制造業PMI 64.7,創1984年1月以來新高;3月歐元區制造業PMI 62.5,創2004年1月有統計以來的新高;日本制造業PMI也從51.4提高到52.7(圖表2)。但即使如此,今年3月出口額較1-2月總出口額下降了48.6%,降幅超過2010-2019年的均值45.6%(圖表3)。

出口弱于季節性,和部分訂單回流有關。這體現在三點:一是,和中國出口結構相似的越南和韓國,3月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為43.0%和16.6%,與1-2月的累計增速26.9%和10.5%相比,均有明顯抬升(圖表4)。如果和2019年同期相比,韓國3月的兩年平均增速7.0%,高于1-2月的4.1%;越南3月的兩年平均增速13.0%,低于1-2月的17.4%,但降幅要比中國小。二是,美國進口中來源于中國的占比,最新數據是2月的,它從2020年5月的高點下滑到今年2月的27.5%(圖表5)。即使是考慮到季節性特征后,仍低于2017-2019年這三年2月占比的均值27.8%,這是疫情后首次低于季節性,預計這一趨勢還會繼續。三是,隨著發達國家疫苗接種的加快,它們的生產也有較快恢復。如3月美國ISM制造業PMI產出指數高達68.1,這是1984年至今的第三高(低于2003年12月的70.0和2004年1月的69.3),也是2020年10月以來首次高于ISM制造業新訂單指數。
分國別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同比較1-2月增速均有回落(圖表6)。3月對美國、歐盟、中國香港、韓國、東盟和日本的出口增速分別為53.3%、45.9%、33.3%、20.9%、14.4%和7.6%,對除上述國家和地區以外的貿易伙伴出口同比29.6%,和1-2月的累計出口增速相比都在放緩。從對3月出口同比的拉動幅度看,其他國家和地區、美國、歐盟的貢獻較大,分別拉動出口同比9.2個、7.3個和6.2個百分點。
和1-2月相比,各類型產品對出口的拉動也都有所減弱(圖表7)。3月的出口結構中,機電產品的貢獻依然最為顯著,它拉動出口增速20.3個百分點。其次是其它商品,對出口增速的拉動為5.6個百分點。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防疫物資對出口增速的拉動,分別從1-2月的8.2%和3.3%,大幅下降到3.7%和0.6%。這從側面說明了海外訂單向中國轉移,以及防疫物資,這兩個推動2020年中國出口超預期的力量均在減弱。
國際大宗商品漲價是3月進口增速回升的有力支撐。將商品進口額按量、價拆分,發現除鋼材、醫藥器材和藥品、成品油外,其他商品的價格因素對3月進口增速的貢獻多數要大于2月(圖表8)。銅礦砂、銅、美容化妝品及洗護用品三者的價格因素,對3月進口增速的貢獻較大(圖表9)。已披露的產品中,鐵礦石對3月進口的拉動最大,從4.0%提高到5.3%,集成電路對進口增速的拉動也從3.4%提高到4.1%。原油、農產品和銅位列其后,它們都與國際大宗漲價有關(圖表10)。


展望未來,中國出口走勢如何,取決于全球經濟復蘇和市場份額流出這一正一反的兩個因素孰強孰弱。我們認為:1)市場份額流出對出口的負面影響更大,中國出口最景氣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不過,由于上半年全球經濟復蘇,外需擴張仍然較快,加之非發達國家疫苗接種整體慢于發達國家,海外對中國制造的需求缺口仍在,訂單回流是緩慢的,不會一蹴而就,因此上半年中國的出口仍將維持韌性。下半年隨著歐美經濟復蘇漸顯充分、非發達國家疫苗接種取得進展,出口回落的壓力將有明顯體現,尤其是同比讀數。2)進口則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仍處在相對高位,以及去年較低的基數,二季度同比讀數中樞有可能高于一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