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預防要“正說”
1、健康促進相當于植樹造林,預防疾病相當于筑高堤壩,醫療救治相當于抗洪救災,疾病康復相當于重建家園。
2、一元的預防投入可以節省醫藥費8.59元,節省重癥搶救費約一百元。
3、養生預防也要講科學、講文化,不能戲說,不能亂說,必須正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4、健康是什么呢?健康是節約,是和諧,是責任,是金子。健康是生產力,是先進文化。簡言之,健康就是低碳經濟,低碳生活。
5、二十養成好習慣,四十指標都正常,六十以前沒有病,八十以前不衰老;輕輕松松一百歲,快快樂樂一輩子,自己少受罪,兒女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
6、健康學習不是一般的技術培訓,要高科技傻瓜化,新觀念本土化,大專家平民化,使人一聽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靈。
7、健康需要四個“學”:以哲學認識世界,以醫學珍愛生命,以科學觀察社會,以佛學對待人生。
黃帝內經說:“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中醫的預防養生。醫學之父、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說:“陽光、空氣、水和運動,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這是西醫的自然養生。
現代醫學把醫學分四個階段:健康促進,預防疾病;醫療救治,疾病康復。前兩個階段是上游,屬健康范疇,后兩個階段是下游,屬醫療范疇。其中,最前沿的健康促進,就是現代醫學的養生。若以抗洪救災作比喻:健康促進相當于植樹造林,預防疾病相當于筑高堤壩,醫療救治相當于抗洪救災,疾病康復相當于重建家園。早早養生了,就是大量造林了,山清水秀,從根本上預防了水災。
預防分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前者是無病防得病,后者是已病防加重。而養生則屬于零級預防,不是防病,而是防致病的“危險因素”,即防疾病的“萌芽狀態”。是使本來正常健康的人群,提高其體質和體能水平,使其健康水平更上一層樓,使健康狀態更持久、穩定。所以,健康促進,遠離疾病。
1992年,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中島宏博士指出:“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血管病人的死亡減少一半,使全球每年1200萬人的死亡減少到600萬人。”他還說:“許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無知。”因而,再三忠告:“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無知。”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觀念前移,科學預防,可以減少一半死亡。”2008年,美國疾控中心宣布:經對8萬名35至59歲中年女性從1980年至2004年連續24年前瞻性追蹤研究表明:健康生活方式可使中年女性死亡率下降55%。我國衛生部一項九五重點攻關研究表明:在社區,一元的預防投入可以節省醫藥費8.59元。而臨床經驗表明,又可相應節省重癥搶救費約一百元。
早在1996年美國疾控中心就發表報告:采用醫療方法,要使美國人均壽命延長一年,需要數百億至上千億美元。而如果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則不用花多少錢,可以使美國人疾病少一半,健康壽命延長10年,而且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與醫療不同的是,養生預防不是高科技,不用高投入,也沒有高風險。但與醫療相同的是,養生預防也要講科學,講文化,不能戲說,不能亂說,必須正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健康是什么呢?健康是節約,是和諧,是責任,是金子。健康是生產力,是先進文化。簡言之,健康就是低碳經濟,低碳生活。
健康的正確方向就是1992年維多利亞宣言提出的三座橋梁和四大基石。三座橋梁是架起連接科學論據和政府決策之間的橋梁,是連接知識和行為改變之間的橋梁,是連接專業人員和社區公眾之間的橋梁。四大基石就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只有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引,才有可能做到播種健康,收獲幸福。做到21世紀健康新觀念,就是:“二十養成好習慣,四十指標都正常,六十以前沒有病,八十以前不衰老。輕輕松松一百歲,快快樂樂一輩子。自己少受罪,兒女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何樂而不為呢?
健康知識普及怎樣做最有效呢?由“三個化”,達到“三個一”。“高科技傻瓜化,新觀念本土化,大專家平民化。”使人“一聽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靈”。健康的理念是健康的關鍵,健康學習不是一般的技術培訓,健康是個復雜的、多層面的系統工程,非常個體化,非常因人而異。健康不是具體的一招一式,不是技術層面的吃與做,因為百歲老人的經驗反復證明:一百位百歲老人有一百種活法,人人不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的長壽村,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唯一具有共性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就是好心態,心胸開闊,心地善良,性格隨和,隨喜隨緣。得病主要是三個字:氣、急、累。只要不被這三字所拖,不活一百歲,也活九十多。
健康需要四個“學”:以哲學認識世界,以醫學珍愛生命,以科學觀察社會,以佛學對待人生。四個“像”:像心臟一樣工作,像蜜蜂一樣生活,像老子一樣思考,像嬰兒一樣睡覺。四個“道”:為事精道,為人厚道,立身正道,立言大道。要善待生命,善待心靈。生命如紙張張薄,心靈如鏡天天洗。要順應自然,順應社會。自然如父不可欺,社會如母不可嬉。
最好的養生方法是什么呢?是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重哲學,西醫重科學;中醫重宏觀,西醫重微觀;中醫重戰略,西醫重戰術;中醫重調理,西醫重干預;中醫重治人,西醫重治病;中醫如潤玉,西醫如鉆石;中醫重氣,西醫重器;以氣入器,天下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