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能夠明視萬物,辨別顏色,是賴五臟六腑精氣的滋養。所以《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這里的“精”,是指精明,即眼的視覺功能。因此眼睛不是孤立的存在,如果臟腑功能失調,精氣不能充足流暢地上注入目,就會影響眼的正常功能,甚至發生眼病。關于此點,我們可從眼與臟腑的關系中得到證實。
一、眼與心的關系
心主全身血脈,脈中血液受心氣推動,循環全身,上輸于目,目受血養,才能維持視覺。心主血脈的功能失
常,則臟腑經絡供給眼部的氣血不足,可致視物昏花;若血脈淤阻,氣血供給中斷,就會發生視力障礙,甚
至猝然失明。
心藏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五臟精氣皆為心所主,而眼幕耐心主之精氣所養,視物又受心神的支配,人體
臟腑精氣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動的狀態均能反映于目,所以目又為心之外竅。
二、眼與肝的關系
目為肝之竅,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質,能源源不斷地輸送至眼,使眼受到滋潤,而維持其視覺功能;肝主藏血,目受血而能視。肝主疏瀉,肝氣通于目,肝氣沖和條達,眼才能視物辨色。肝脈連目系,人體十二正經中,唯有足蹶陰肝脈直接上連目系,聯絡眼與肝臟,為之運行氣血。
據以上所述,肝臟的病理變化可以從眼部反映出來,觀察眼部所顯之癥狀,也可以推測肝臟內在的變化。
三、眼與脾的關系
眼賴脾之精氣供養。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養,不能歸明于目。脾氣主升,能將精微物質升運于目,目得清陽之氣溫養,則視物清明。脾氣統血,若脾氣虛衰,失去統攝能力,則可出現眼部的出血病癥。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胞瞼肌肉得養則開合自如。
四、眼與肺的關系
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和,氣血流暢,臟腑功能正常,則五臟六腑清陽之氣皆能源源不斷的輸注于目,使目得其養而視物清明。若肺氣不足,以致目失溫養,則昏暗不明。肺主宣發和肅降,宣降正常,則血脈通利,目得衛氣和津液的溫煦濡養,則不易病。若外邪犯肺,宣降失常,氣機不利,血液滯澀,水液不降,則可導致目刺腫脹。
五、眼與腎的關系
腎精充足,目視精明。眼的視覺是否正常,與腎所受藏之臟腑精氣充足與否,關系至為密切。腎精生腦髓,目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腎精充足,髓海豐滿,則思維靈活,目光敏捷;若腎精虧虛,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目無所見。若邪中于項,隨目系入腦則腦轉,腦轉引目系則目眩。腎主水液代謝,主津液,上潤目珠。津液在目化為淚,為潤澤之水,在眼內化為神水,為充養之液。若腎的氣化不足,水液代謝障礙,體內儲留之水液上泛于目,在外常引起胞瞼浮腫,在內可致眼底水腫、滲出之類病癥。
六、眼與小腸的關系
小腸主消化,分別清濁。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脾的轉輸功能也隨之失調,則可使目失濡養而引起眼部病變。
七、眼與膽的關系
肝于膽互為表里,肝之余氣溢入于膽,聚而成精,乃為膽汁。目內包含之神膏,即由膽中滲潤之精汁升發于上,積聚而成,起著濡養瞳神之作用。一般的說,人至五十歲,膽汁始減,目始不明。
八、眼與胃的關系
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下傳小腸,其精微通過脾的運化,以供養周身。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胃主降濁,若胃不降濁陰從下竅而出,則可上犯于目,引起眼內外多種病變。
九、眼與大腸的關系
大腸排泄糞便,有利肺氣肅降作用,如大腸積熱,腑氣不通,可影響肺氣不肅降,導致氣雍于上,可發為目病。
十、眼與膀胱的關系
膀胱有儲藏津液,化氣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其汽化作用主要取決于腎氣的盛衰,如腎氣不足,則使膀胱氣化失常,排尿不利,水液儲留,可上泛于目而為病。
十一、眼與三焦的關系
三焦具有通行元氣與運行水谷精氣,疏通水道的功能。若三焦功能失常,致水谷精微之消化吸收和輸布排泄紊亂或發生障礙,則目失濡養,三焦水道不利,致水液儲留,水邪上犯于目,則可引起眼部病變。三焦為神水之源,若其功能失常,可致神水衰竭而發生目病。
綜上所述,我們可發現眼與各臟腑功能有緊密的聯系,因此當我們發現自身有近視或是有其他眼部不適的時候,千萬不要輕視,而是要積極找醫生檢查,看是否是內在臟腑出了問題,因為很有可能,同一臟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問題不僅僅只是眼部近視,也可能還有其他問題,諸如肝癌等,近視雖不足以致命,但癌等其他大病則很可怕,因此我們需要對近視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治療,不要等待,以防微杜漸,使身體健康免于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