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石市網湖學校《經典誦讀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課題
結題鑒定書
一 、課題說明
學 科 分 類 小學生經典誦讀
課 題 名 稱 《經典誦讀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編 號 2016jjyj
課題負責人 馮鑒明 張遠宏 郭衍政
所 在 單 位 陽新縣網湖學校
聯 系 電 話 13872099298(移動)13886456402(移動) 13886471879(移動)
主 要 成 員 呂文軍、王得昌、鄧桂鳳、石曉夢、
王玉飛、郭杏果、賈珍珠、李浩
成 果 形 式 結題報告、競 賽、展示課、 論 文
完 成 日 期 2016年8月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課題研究的方法、課題研究的成果與結論
1.課題研究的意義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正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然而,面對西方外來文化洶涌而至的波濤,我們既不能因為曾有一個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從。根據我們的調查,大部分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經典詩文積累甚少。而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面也不盡人意,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公德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21世紀,人類進入了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信息日新月異。面對新的時代新的形勢,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選擇。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成為有知識的人、會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成為會學習、會探索的創造型人才。而學會學習的基礎就是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
2.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借助理論和經驗,指導實驗研究。
2)、調查問卷法:在課題實施階段,采用問卷、測試等方法,適時向學生了解課題實施效果,并根據結果及時調整研究的方法。
3)、總結法:重視資料積累,按研究內容寫出階段性總結。
4)、個案研究法:對有代表性的教師、學生作跟蹤研究并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5)、行動研究法:在研究同時重點寫好教育日記(教學后記)、教育案例、教育隨筆、和教育論文。
3.課題研究的成果與結論
(1)研究報告
(2)校本經典“經典古詩文精選集”
(3)學生經典詩文誦讀匯報
(4)論文集
(5)各年級組課題研究總結
三、課題總體評價
(一)國學經典誦讀促進了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優化。
國學經典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千百年年傳唱不衰。誦讀它,可以修身養心,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讓人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教育專家認為,“道德”“情操”“品性”“氣質”等人文素養,很難教成??康氖恰疤找薄薄把暋薄岸δ咳尽皾撘颇迸囵B出來。因此,在國學經典誦讀,讓學生熟誦于口,濡染于心,能改變德育以說教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個人與社會健康互動之道;“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創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與生”的人文關懷,等等。通過這些經典熏陶,可以幫助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準則和方法,從中得到做人的樂趣,不斷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優化。實踐證明,“潤物無聲”的經典誦讀是提升學生品性和修養的有效途徑。在國學經典的浸染下,學生的性情變得平和了,審美情趣更濃了,想象創作能力更強了,胸懷更為廣闊,富有個性,人格健全。經典作品,為孩子的內心世界涂下亮麗的底色。
(二)國學經典誦讀發展了學生記憶力。
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記憶力和理解力。理解力個記憶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0歲開始的6-13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期,至13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高峰。我們開展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是根據兒童的記憶特點來安排的。反復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他的拿手好戲。指導孩子背誦過大量經典詩文的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對經典詩文的背誦一旦突破一兩百篇(首),接下來的背誦就變得非常容易。這是因為在背誦的過程中,孩子的記憶力得到的很好的開發和鍛煉。從各班教師提供的誦讀階段性總結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記憶力大大提高。從部分家長的誦讀反饋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們背書比以前背得快。二年級賈金紅的家長說:“老師每天布置我女兒背詩,剛開始,我女兒背的很慢,不愿意背。我還是堅持讓她背,一年多堅持下來,現在是背得又快又好??磥恚屝『⒆颖吃娛钦媸且患檬虑椤!?/span>
(三)國學經典誦讀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兒童正處于儲備語言的最佳時期,多讀、多背誦一些經典,不僅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記憶力,更有利于小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如:學生誦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蘊涵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各種題材廣泛的典故;讀了《增廣賢文》會說話,讀《幼學瓊林》就是在讀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笠翁對韻》為聲律啟蒙讀物,它既能給學生一種寫作格式的對韻,又傳送了歷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學知識;《論語》《莊子》,儒家和道家是我們民族思想的源頭構成;唐詩所表達的人的思想情感的豐富性、復雜性、廣闊性是前所未有的…… 優美文化經典,這些范文烙印腦中,自然就提高語文素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又促進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學生認的字多起來了,提高了初讀課文的效率。背誦能力強了,課文能很快讀熟,會背。理解課文內容時,發言時語句通順,常常引經據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嘆的頓悟之言出現。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誦讀經典。形成了良性循環。
(四)國學經典誦讀進一步豐富了學校文化內涵。
學校以“網湖”為校名,校園里有孔子塑像、孔子簡介、12塊《論語》宣傳牌,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校風,有“進德修業,教學相長”的教風,有“敏而好學,溫故知新”的學風,營造了濃郁的儒家思想文化氛圍。國樂校園背景音樂環境的建設,營造國學氛圍、創造高雅環境,學習環境減壓、減負,和諧放松。校園里每天都能聽到學生誦讀經典的朗朗書聲,能夠聆聽到悠揚的國樂。進一步豐富了學校的文化內涵。
(五)國學經典誦讀提升了教師的國學素養。
誦讀經典,就猶如在聆聽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智者講述生活的經驗、生命的真諦、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識的黃金海岸。經過經典文化的滋養,教師正心、修身、養德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動力源,師生共同誦讀經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的社會效應十分顯著。誦讀經典逐漸成為教師的生活習慣,成為教師的文化自覺。經過國學經典誦讀的實踐研究,教師對經典的認識已經得到了大大的豐富和拓展。《論語》《禮記》,增長了教師的教育智慧;熟讀蒙學讀物、諸子散文和經典詩歌,豐富人生體驗和審美體驗,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在教學中注意了學科與國學經典誦讀的整合,更加注意激發學生的誦讀欲望,更好地指導小學生誦讀活動廣泛深入開展。
四、課題困惑和深入研究的方向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對研究經典誦讀與校園文化的一些思路和方法進行了反思:
一) 教師的文化底蘊提升不少但還必須學習再學習
在平時教師研讀的書籍多集中在教學理論與實踐上,對經典詩文不夠理解透徹,部分教師古詩文的功底還比較薄弱,借這次學習的契機以提高自身文化涵養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二) 經典詩文的學習與運用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也在思考如何給予古文今解,指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加于運用,我們也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全體教師經典古詩文內涵有待提高。
總之,通過這次活動,一定使學生能夠積淀豐富的文化知識,對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真正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