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壺辨識要訣
1、僅憑外觀容易上當。經近年來由于古壺行情看好,不少壺商利欲熏心,找來一些宜興藝工,將新壺外觀處理得跟古壺沒兩樣,面對這些“假古壺”,唯有從時代背景特色、造型、落款習慣等方面,仔細辨認,若光從外觀,百分之百會受騙。
2、不同時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
紫砂壺從草創的明代正德年開始到清末,時間長達四百余年,前后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同時,隨時代的演變,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作品特色。例如,明代制壺只重型制、質地,作品概為素色無彩。因此,只要壺身加上色彩(據傳壺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時代),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壺。其次,陳鳴遠首開[壺蓋內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壺蓋內用印的真古壺,保證是陳鳴遠(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
又如清道光年間,名家朱堅首創金屬(錫)包壺,并用玉石制作壺嘴、壺把。故如果壺身上鑲有錫或包銅時,即表示此壺必然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3、根據出水孔數辨識。所謂出水孔是指壺內通壺嘴的孔。出水孔數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為斷定該壺是否為古壺的資料之一。
據筆者所知,民國以前的紫砂壺,不論大小,出水孔都是單一孔(近年來則不一定),大、中型壺為防止茶葉堵住出水口,影響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狀。
4、從壺身情形辨識。另一個辨識古壺的方法是,根據壺身的情形來斷定。如群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壺,頂多只在壺底落款,壺身大抵保持素面無物。到了明末(天啟、崇禎年)的名家陳用卿,才開始以草書在壺身上落款。
現在我們常常可看到壺身上刻詩書的壺。其實,在壺身上刻詩書,是清代陳曼生所創,后代名家效法延用。
根據以上兩點可得到一個結論,即壺身上刻有詩文繪畫的古壺,絕對是陳曼生時代以后所制。
5、從落款的甲子年辨識真偽。或許一般人都不會去注意到這一點,但這卻是辨識作品真偽的一項利器。
古人相當重視甲子年表,且我國是以農立國,一提到今年是什么年時,總是習慣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循環一次,稱為一甲子。明、清時代的藝人,落款時可說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時大彬的葵花壺底款為“萬歷丁酉春”,對照甲子年表可知,萬歷丁酉年是萬歷二十五年。
壺謎在購買古壺時,務必對該壺的制作歷史背景、風格、特色、或作者的習慣、特色詳加了解。
32 樓
發表于 2008-10-01 19:10:43
紫砂壺歷代款識特點
清末苦窳生(何心舟)制曼生十八式黃泥壺170×65mm臺灣收藏家藏品紫砂壺在燒制過程中,制壺人在壺上鐫刻或鈐印的文字、符號、圖案,我們稱之為紫砂壺的印鑒款識,它便于鑒賞識別名人名作。
紫砂壺的款識與其它陶瓷制品的款識不盡相同,而獨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識的壺,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價值不高;雖具款識,但款識不美,也會使人感到這把壺欠缺文化內涵。歷代制壺高手陶藝名家對印鈐款十分講究,它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藝術素養,就像繪畫領域內的“畫外功夫”一樣,我們把它稱為“壺外功夫”,是壺藝的組成部分。觀紫砂壺款識的發展歷程,它既與紫砂陶的演變緊密相連,又與當時的書法篆刻同步發展。大體經歷了由毛筆題寫、竹刀刻劃到用印章鈐印的工藝演變過程。
從傳世的歷代紫砂名壺看,見諸于實物的最早是明代萬歷年間時大彬所制的“時壺”。“供春壺”是沒有款識的,鈐有“供春”二字的壺,皆歷代紫砂藝人所仿制。明代四名家董翰、趙梁、袁錫、時朋目前皆無實物資證。李茂林史載以原書號記自己的作品。
明代流行刀刻款識,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說:“鐫壺款識,即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后竟運刀成字,書法閑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鑒賞家用以為別。”意思是說,時大彬請人用毛筆預先題寫在紫砂胚體上,在紫砂壺將干未干時,自己用竹刀在胚體上依毛筆的提頓轉折逐筆刻劃。其后熟練,竟自行以刀代筆,不再請人落墨,賦予款識以個人風格,以致別人無法仿效,并因而成為歷代鑒賞家鑒定“時壺”的重要依據。從傳世紫砂器上觀察,明代紫砂藝人中除時大彬外,尚有李仲芳、徐友泉、陳信卿、沈子澈、項圣思等一批壺藝名家刻劃署款。以刀刻署款必須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和較高的悟性,而一般工匠很難達到,當時宜興紫砂藝人中有一部分人自己寫不了字,只得請人落墨鐫款,于是就有“工鐫壺款”的專門人才,如明代的陳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請他鐫壺款的人很多。因此許多作品雖出自不同藝人之手,但所鐫壺款均由一人為之,給歷代鑒賞家們帶來不少困擾。明代紫砂壺刻款字體流行楷書,多為竹刀所刻。竹刀與金屬刀刻款不同,易于鑒別。竹刀刻款泥會溢向兩邊,高出平面,留有痕跡;金屬刀刻款是在泥平面以下。
33 樓
發表于 2008-10-01 19:11:06
大約到明末清初開始逐漸流行印章款,據考許晉候的《六角水仙花壺》壺底有“許晉候制”篆文圓印,乃是我們所見由刻款改用印章的較早實物,此壺現藏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不過這個時期的紫砂藝人刻款和印章還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陳鳴遠制的壺,“孟臣壺”一般是在詩詞或吉祥語章之下鐫刻“惠孟臣”三字。陳鳴遠可能是最早把書法篆刻藝術施展于壺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渾樸蒼勁,筆法絕類褚遂良,行書款識“鳴遠”二字時人贊其有晉唐風格。“鳴壺”一般是刻款與鈐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這一特征反映由刻款向鈐印過渡時期的特點。陳曼生承襲了陳鳴遠的路子,在紫砂壺史上他首次把篆刻作為一種裝飾手段施于壺上,“曼生壺”因壺銘和篆刻而名揚四海。曼生壺的底印最常見的是“阿曼陀室”方形印,僅少數作品用“桑連理館”印。像“阿曼陀室”已是專用于曼生壺的印號。
紫砂茗壺用印多為兩方,一為底印,蓋在壺底,多為四方形姓名章;一為蓋印,用于蓋內,多為體型小的名號印。有些茗壺,在壺的把腳下也用印,稱為“腳印”。清代有不少作品有年號印,如“大清乾隆年制”一類印,還有用商號監制印的,如“吉德昌制”、“陳鼎和”等,此類印鑒民國時期頗多,這一時期款識多集中鐫于蓋上、蓋內、壺底,成為當時流行趨勢,用于壺蓋上的印章款大多是這種商號款。在壺蓋上鐫款的茗壺一般都是普通茗壺,極少有精品佳作。
[此帖被方大胖子在2008-10-01 19:11:28重新編輯]
34 樓
發表于 2008-10-01 19:11:42
大約到明末清初開始逐漸流行印章款,據考許晉候的《六角水仙花壺》壺底有“許晉候制”篆文圓印,乃是我們所見由刻款改用印章的較早實物,此壺現藏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不過這個時期的紫砂藝人刻款和印章還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陳鳴遠制的壺,“孟臣壺”一般是在詩詞或吉祥語章之下鐫刻“惠孟臣”三字。陳鳴遠可能是最早把書法篆刻藝術施展于壺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渾樸蒼勁,筆法絕類褚遂良,行書款識“鳴遠”二字時人贊其有晉唐風格。“鳴壺”一般是刻款與鈐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這一特征反映由刻款向鈐印過渡時期的特點。陳曼生承襲了陳鳴遠的路子,在紫砂壺史上他首次把篆刻作為一種裝飾手段施于壺上,“曼生壺”因壺銘和篆刻而名揚四海。曼生壺的底印最常見的是“阿曼陀室”方形印,僅少數作品用“桑連理館”印。像“阿曼陀室”已是專用于曼生壺的印號。
紫砂茗壺用印多為兩方,一為底印,蓋在壺底,多為四方形姓名章;一為蓋印,用于蓋內,多為體型小的名號印。有些茗壺,在壺的把腳下也用印,稱為“腳印”。清代有不少作品有年號印,如“大清乾隆年制”一類印,還有用商號監制印的,如“吉德昌制”、“陳鼎和”等,此類印鑒民國時期頗多,這一時期款識多集中鐫于蓋上、蓋內、壺底,成為當時流行趨勢,用于壺蓋上的印章款大多是這種商號款。在壺蓋上鐫款的茗壺一般都是普通茗壺,極少有精品佳作。
35 樓
發表于 2008-10-01 19:12:06
紫砂壺的印章款多數為陰刻,鈐在壺上變成了陽文。但陰刻的圖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果用力過小,字的頂端刀痕往往難以顯露,只有用點力才可以將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來。所以即使是同一印章,打印力度不同的印痕,字根相同,字尖卻是不盡相同的,這樣也常給紫砂壺印鑒款識真偽的鑒定帶來困惑。
紫砂壺用款識作偽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真款假壺,此類大多為名家應酬或市場供不應求時,由學徒或他人代制,蓋上自己的印章。還有前代名家的印章身后流傳下來,為后人仿制冒真。另一種是假壺假款,此類作偽手法頗多。現代偽造者多是仿制假的印章或鐫刻假的款識,如采用照相制版技術,用銅鋅版制出印章。也有一些仿制者任意憑空臆造,須加辨識。紫砂壺在燒成后再補款的現象目前尚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