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客戶向我們咨詢關于隔代傳承的話題。比如,爺爺擔心兒子兒媳不靠譜,想把自己身后的遺產直接留給孫子,而不經過兒子和兒媳的手,能做到嗎?
我們先來解決一個基礎問題,到底孫子有沒有繼承權?
根據《民法典》第1127條規定,法定繼承人有繼承順序,第一順序繼承人包括配偶、父母和子女,第二順序繼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由此可見,孫子女和外孫子女不屬于法定繼承人的范圍。
然而,這不代表孫子女和外孫子女完全沒有繼承的機會,因為在法定繼承的制度下,如果父輩先于爺爺輩去世了,那么孫輩是可以通過代位繼承的方式來繼承爺爺輩的遺產。但相信眼尖的各位也發現了,代位繼承的前提是父母一輩已經先去世了,那么針對那些三代人都依然健在的家庭,爺爺的資產到底怎樣才能讓孫子直接繼承呢?
第一關:
遺囑關
既然法定繼承走不通,那么就要考慮通過遺囑的方式了。《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可以依法訂立遺囑來處分個人財產,包括立遺囑把遺產留給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即“遺囑繼承”),也可以立遺囑把遺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即“遺贈”)。
由此可見,爺爺想通過遺囑方式把遺產直接留給孫子的做法是可行的。但由于孫子不屬于法定繼承人,這種傳承方式在法律定義上屬于“遺贈”,孫子在這里的角色是“受遺贈人”。
第二關:
表態關
根據《民法典》第1124條規定,受遺贈人和法定繼承人表示接受繼承的方式和要求是不同的。在繼承開始后,像父母、子女、配偶等法定繼承人是默認為接受繼承的,除非他們通過書面方式明確表示放棄繼承,否則他們的繼承權會一直有效并受法律保護。
與此不同,受遺贈人在知道遺贈的安排后,如果沒有明確表示接受遺贈,將會被視為放棄遺贈;而且表態的有效期間只有60日,自知道遺贈之日起算,過期沒有表態的也視為放棄遺贈,放棄后的遺產將由其他繼承人按法定繼承的規則繼承。
由此可見,即便爺爺想通過遺贈的方式把遺產留給孫子,很多時候孫子也是非常被動的。可能因為缺乏法律常識而忽略了公開表態接受遺贈這個關鍵流程,也可能因為忙于處理老人后事而耽誤了60日的時效,總之一不小心爺爺的傳承意愿就很容易落空。
第三關:
繼承權公證關
即使孫子手持一份合法有效的遺囑,但是想要最終獲得爺爺留給自己的遺產,還需要經過繼承權公證手續。繼承權公證是指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確認當事人是否享有遺產繼承權以及享有多少繼承份額的證明活動。繼承權公證是繼承人取得遺產所有權的一種重要方式之一,往往會要求所有法定繼承人以及遺囑中的受遺贈人一起出席,目的是確認是否有遺漏的繼承人或者遺漏的遺囑,以免因為疏忽而導致不必要的紛爭。萬一有個別繼承人不愿意配合呢?那公證處就無法出具相應的公證文件,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就只能通過法院訴訟的途徑來解決難題。
由此可見,爺爺把遺產遺贈給孫子,雖然在訂立遺囑時可以暫時瞞過兒子,但是在孫子為過戶遺產而辦理繼承權公證手續時還是離不開其父親,甚至是姑姑或叔伯的配合。而且此時如果這些家人對于爺爺的遺產有著覬覦之心,那么勢必會成為孫子繼承之路的障礙。
從上述分析可見,爺孫之間的遺贈道路可謂是崎嶇坎坷,充滿不確定性。相比之下,一些具有傳承功能的金融工具就顯得更有優勢,比如年金險、家族信托、保險金信托等,借助這些工具本身的多主體架構,以及由金融機構直接向受益人進行支付的功能,都可以很好地彌補遺贈的缺陷,不失為解決隔代傳承需求的優選方案。
聲明: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友邦人壽的觀點或意見,也不作為您決策的依據,詳細法律、稅務問題敬請咨詢專職法律、稅務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