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來此尋覓,卻發現亭子前的對聯沒有懸掛,非常失望,個中原委不明,我非常希望此聯有一天能被懸掛在亭子前,因為古人歷來是有亭必有聯。
古代的人是上的私塾,私塾里的老先生教讀詩書,不是只像我們現在這樣的朗讀,他們還有一種讀書的調子,用那種讀書調子來讀書呢,能更好的體會所讀之文的內在氣格,也更有利于背誦記憶,古代的大才子小時候就可以背很多的書目,那時候沒有網絡,不像現在有網絡,典故什么的一搜就可以搜到。那時候全靠記憶,那是要下死工夫的。我們今天也要介紹下古人的讀書調子。古人的讀書調子現在稱為吟誦,可能不盡準確,現在就是約定俗成了。何為吟誦?自古讀書皆吟誦。如朱熹說讀書法:“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體察。”這里讀的方式即是“吟”。作為古典詩詞的活態,吟誦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現在已經列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在葉嘉瑩先生看來,吟誦就是“你把聲音給經典,經典以生命酬答你”。吟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誦讀,而是用漢字四聲依字行腔,在感受語言文字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美感的同時,體會詩文作者或昂揚,或沉郁,或豪邁,或婉轉的各種情感,由此引發心理上的共鳴。
葉嘉瑩先生說“古人寫詩,都是先吟后寫的。學詩,必須要學習吟誦。你的詩句,就是你內心的感動,就會伴隨著你所熟悉的那個吟誦的聲音跑出來。
在中國古代,小孩子一入學,就先學吟誦。《周禮》的《春官》記載,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也就是教授詩歌,就是要把意義跟聲音結合起來教,要教孩子能夠吟誦詩歌。現在大家都知道,吟誦這個詞指的是“中國傳統讀書法”,也就是人們印象中輕輕地、拉長聲音、有點搖頭晃腦、俗話說像老和尚念經似的一種讀書方法。
我把古文詩詞的吟誦統稱為吟誦,其實他們還是有分別的,尤其是詞的吟誦,古代填詞開始是交給樂工伶人去演唱的,相當于現在的流行歌曲,它跟讀書調子是有區別的,因為時代久遠,現在填詞不再演唱,這些流傳下來的古譜也當做了吟誦里的一種特別形式。
接下來,我們來賞析一些詞,有古譜傳世的詞我會給大家吟誦,古文的吟誦后面會再介紹。我們先來賞析一下馮煦的一首詞,
一、 馮煦的百字令
百字令 得少符吳中書,賦此答之,丁亥試燈日也 (清末民國初·
馮煦)
空階飛霰,算東陽、帶眼朝來都緩。一紙綿綿思遠道,比似此情還短。
屧徑蘿凋,劍池楓落,莫弄參差筦 guǎn。春燈初試,峭寒猶戀孤館。
悽惋。攜手叢祠,霜前絮酒,曾送南征雁。廿載重逢青鬢改,愁與吳云俱亂。淮上秋山,彭城夜雨,獨我腸堪斷。故人休問,暗塵不上行卷。
這首詞是試燈日所寫,試燈日是元宵節前一天晚上。百字令,是詞牌名,詞共有100個字。又名《大江東去》、《千秋歲》、《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謠》、《壺中天》、《大江西上曲》、《念奴嬌》等。詞開首就寫空階飛落小冰粒一樣的霰,接著以沈約瘦腰之典寫少符寄書來引起的綿綿愁思。使詞人的腰帶上的眼也比以前松了。接著轉換到寫吳中,屧徑為西施之典,指的是春秋時吳王宮中的廊名,相傳吳王令西施步屧,廊虛而響。劍池當指蘇州虎丘的劍池。屧徑蘿凋,劍池楓落,不要再吹奏洞簫了。參差筦GUAN(古代樂器名。洞簫,即無底的排簫。亦名笙。相傳為舜 造,象鳳翼參差不齊。
《楚辭·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唐
皎然《同李中丞洪水亭夜集》詩:“佳人但莫吹參差,正憐月色生酒卮。” 清 秋瑾《挽故人陳闋生》詩:“喜音時按玉參差,好客每陳金鑿落。”以鐫鏤金銀為飾的酒盞)因為景色清冷,詩人的心里更承受不了洞簫幽怨之音了。下面春燈初試寫現在正是試燈節,峭寒猶戀孤館。卻是一個人在館中的孤寂。這種感覺在佳節十分更覺明顯。下面開頭二字悽惋,接著回憶攜手叢祠,霜前絮酒,曾送南征雁。廿載重逢青鬢改,愁與吳云俱亂。最后兩句最精彩。淮上秋山,彭城夜雨,獨我腸堪斷。故人休問,暗塵不上行卷。淮上秋山也是有典出,出自唐代韋應物的一首五言律詩。
全詩為:
江漢曾為客,
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
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
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淮上秋山,彭城夜雨,獨我腸堪斷。堪為名句。最后寫到故人休問,暗塵不上行卷。一種惆悵渺遠之思久久縈繞于讀者的唇齒間,引起共鳴。這是曾擔任云龍書院院長的馮煦的詞,堪稱此中高手。我們有什么理由不來學習這樣一種美好的文體呢,它可以讓我們的存在方式更為雅致,生命有意義。
二、李煜的詞作欣賞
再來看看李煜的詞作,李煜是南唐后主,也是我們徐州人,被譽為千古詞帝,這點讓我感到很驕傲。
王國維說:“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
李重光之詞,
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葉嘉瑩先生說:李后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期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即沒有好好的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的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
我們先來看一首李煜早期作品 玉樓春。
李煜的《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可以說這首詞寫得明艷照人,令人愉悅而不俗。這是一首快樂的詞,古人常說悲詞容易動人,而快樂的詞不好寫,能把快樂的詞寫得如此動人,也是李后主不凡之處。上片第一句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非常的有畫面感,明眸皓齒的宮娥晚妝初了的舞隊,這是多么活色生香的令人魂銷的場景。第二句鳳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霓裳羽衣曲》原是盛唐時的大曲,安史之亂后曲譜失傳.嗜好音樂的李煜得其殘譜,經天資聰慧又善音樂的大周后周娥皇演奏,失傳近百年的《霓裳羽衣曲》又重現人間,所以在眾多舞曲之中他獨獨鐘情于“重按霓裳”.下闕寫他臨風聞到香氣悠遠,酒醉后拍著欄桿情味更濃,但是此時歸去,并不要高燒紅燭,只要踏著清月色就好了。這是一個詞人獨特清雅的品味。有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意味。
再來看李煜成為違命侯時的作品,李煜的這首浪淘沙有古譜傳世,我就用古譜為大家演唱一下。
浪淘沙 作者: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暮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此詞作于作者被俘之后,心里巨大的愁苦只能以填詞解之。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是景語也是情語,羅衾不耐五更寒,只有在夢里才能忘掉自己成為階下囚的命運,一晌貪歡。下闕更是凄然,直抒胸臆,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過去的生活跟現在相比就如天上與人間的差別。就像春去后的巨大的悲愁,天地間也容納不了。后主后面又寫了一首虞美人,這首虞美人直接導致了宋太祖趙光義動了殺機,賜給了他牽機藥毒酒,導致了李煜的死。
再來看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用生命來抒寫的,是李煜用他獨特的方式走向了毀滅。這首詞具有偉大的悲劇感。宋太宗讀到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后便動了殺機。此詞歷來傳誦,千古名作,也沒有多少難懂的典故,可以讓所有的讀者都能體會到他的家國之痛。徐晉如先生說這首詞是一個詞人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了一次高貴對卑賤,文明對野蠻的挑戰。
三、 晏幾道的鷓鴣天
鷓鴣天
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宮遙。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這首詞大概是在宴席上即興而作,以其本事、暗諷和小晏的才情獲得眾人稱賞,并廣為傳唱。據說連大理學家程伊川(頤)聽到,也笑著說:“鬼語也。”(借鬼故事來戲作)言下頗有欣賞之意。
這里的小令,是東晉王珉稱號,此借指座中某高官。上片是一副畫面,勾勒熏染的很足,為下片的想象做足了功課,虛實之間,才思穎發。我在廣州人文館聽了劉斯翰先生對此詞的賞析。他認為這首詞首句便點明了這是寫某位高官的傳聞,也是小晏自序中所說的“一時杯酒間聞見”。這位高官,小晏姑隱其名,改用“小令”代替。東晉時,王獻之曾任中書令,后為王珉取代,由于兩人當時齊名,就把王獻之稱“大令”,王珉稱為“小令”。傳說這位高官在一次宴會上,迷上了一位歌女,小晏也姑隱其名,而用“玉簫”稱之。玉簫,原是唐人傳奇中人物,據唐范攎lú《云溪友議》記載:“唐韋皋少游江夏,館于姜氏。姜令小青衣玉簫衹侍,因漸有情。韋歸省時,約五年至七年后取玉簫。后衍期不至,玉簫遂絕食死。后轉世,仍為韋侍妾。”小晏在這里暗指兩人一見鐘情,今粵人稱為“前世”者是也。傳說高官興致甚高,飲酒聽歌,不覺酩酊大醉。這也就是“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所描寫的情形。
下片寫高官回家后的感覺,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宮遙。楚宮,借指官妓所居。心里想的人兒離自己十分的遠并且不能見,而自己的相思充塞于天地之間,還好,夢魂可以不受束縛,又踏楊花過謝橋。謝橋,謝家橋,指情人所居。典出張泌mì詩《寄人》: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我們下面再來看一首朱彝尊的高陽臺。
四、朱彝尊的《高陽臺》并序
吳江葉元禮,少日過流虹橋,有女子在樓上,見而慕之,竟至病死。氣方絕,適元禮復過其門,女之母以女臨終之言告葉,葉入哭,女目始瞑。友人為作傳,余記以詞。
橋影流虹,湖光映雪,翠簾不卷春深。一寸橫波,斷腸人在樓陰。
游絲不系羊車住,倩何人,傳語青禽。最難禁,倚遍雕闌,夢遍羅衾。
重來已是朝云散,悵明珠佩冷,紫玉煙沉。前度桃花,依然開滿江潯。
鐘情怕到相思路,盼長堤,草盡紅心。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難尋。
小序文字清爽雋雅,寥寥數筆已把故事交代完整,這是古文的魅力。詞開頭橋影流虹,湖光映雪即寫明了地點也描繪了景色,翠簾不卷春深引出了女主,一寸橫波,斷腸人在樓陰。接著寫游絲不系[xì]羊車住,此句用了衛玠乘羊車入市,見之者皆以為玉人之典,引出了男主這位翩翩佳公子。下面仿佛是女主心聲,想要青鳥來傳情,下面一句又從女主的心里轉到女主的形態描寫,寫她倚遍了雕闌,夢遍羅衾。下闕從男主角度寫,寫他重來女子已經香消玉殞,朝云乃宋玉高唐賦中之典。接下來幾乎句句有典,詞人真是個用典的專家。明珠佩冷是鄭交甫常游漢江,見二女得兩明珠后又失之典。紫玉煙沉是吳王夫差小女紫玉喜愛韓重不得為夫妻,死后魂歸,其母抱之如煙之典。至于桃花,江潯,相思路皆為語典。草盡紅心典出【異聞錄】:王生夢伺吳王夫差,聞葬西施,生應教之曰:滿地紅心草,三層碧玉階。春風無處所,凄恨不勝懷。尾句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之意,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小序如一枝染露的紅花,詞便如一畫軸慢慢展開,讓你細細流連。
此事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我現在也不敢相信。因為文字有時候會寫到極致。我百度了下這首詞里的葉元禮,葉元禮(1642-1681),葉紹袁、沈宜修之孫,葉世侗之子,葉小鸞之侄,順治十三年(1656),葉紹袁四子葉世侗和七弟葉世倕住在杭州皋亭山的佛舍里發憤讀書,結果二人誤食了毒菌身亡。那年葉世侗長子葉元禮只有14歲,從此元禮便由叔叔葉燮撫養帶大,此后叔侄兩人同進同出、形影不離,情同父子。這時的葉元禮巳經才華初顯,與叔叔并擅文譽。 1656年,葉元禮14歲,流虹橋事件就發生在這時,同時朱彝尊為記以詞。朱彝尊這首詞很快就流傳開來,一時轟動江南,人們爭相傳誦,爭睹葉元禮風采,一些閨閣小姐,則從簾后、樓頭偷窺。據說后來甚至驚動當道,把他召入官署中讀書去了。流虹橋事件十幾年后,也許是冥冥中緣分的牽引,葉元禮認識了盧氏。那時葉元禮已經二十幾歲,應該早就成家立室了。1674年,盧氏和納蘭容若成親,三年后,盧氏亡,葉元禮親為盧氏撰寫墓志銘。盧氏去世幾年后,葉元禮于康熙年間在參加一次考試前病逝,年僅39歲。以上這些就是這首高陽臺的寫作背景。
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下唐調讀書法以及另外一些吟誦調子,我跟從蘇州的魏嘉瓚老師學習了唐調,唐調是以唐文治先生的姓氏命名的一種讀書的方法,現在已經成為了全國第一大調了。魏嘉瓚老師是徐州人,他是唐調的再傳人。古典詩文是一種高貴的美的享受。能夠欣賞我們中國文化里最精彩最核心的古典詩文,這樣的人生才是美的,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精神貴族。古典詩文包括詩詞,駢文以及古文。詩詞大家都比較熟悉,唐詩宋詞也常提及。駢文是中國特有的文體,講究句調音節之美,古代很多美文都是用駢文寫成.古文它是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歷來有很多名篇,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秋聲賦,放鶴亭記等。秋聲賦呢接下來我會用唐調來吟誦。我們先來吟誦幾首詞
下面這首白居易寫杭州的著名的憶江南,這個調子是魏嘉瓚老師送我的最美讀書聲里的調子。她是兩湖人,現在在蘇州,這個調子是她小時候學的,也就不是蘇州的調子。但是描寫的卻是江南的風景。現在我給大家吟誦一下。
1、《憶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憶江南 作者:關梅卿
雲湖憶,渺渺眼波橫。春水船中歸白鳥,粉蓮香里立青蜓,何日到彭城?
雲山憶,軟軟黛青凝。古佛千年依鶴跡,杏花十里倚蘭亭,何日到彭城?
2、長相思 這個調子徐健順先生的調子,我特別喜歡此調的優美,對此詞演繹的也很到位。
作者:
納蘭性德 (清代)·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
· 3、最早的宋詞的音樂,是姜夔在白石道人歌曲里留下的十七首,我們來看其中一首暗香
·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賞析
原序: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注釋】 ①辛亥:光宗紹熙二年。 ②石湖:在蘇州西南,與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號石湖居士。 ③止既月:指住滿一月。 ④簡:紙。⑤征新聲:征求新的詞調。 ⑥工伎:樂工、歌妓。隸習:學習。
歷來的詞人多以為此詞是有寄托之作,徐晉如先生說此詞其實是用一系列的典故表述了一副梅花的優美畫面,是沒有寄托的,是一首非常典雅的寫梅花之作。這首詞以健筆寫柔情,開詞家新境。
開頭舊時月色四字便壓倒了以往的詠梅之作,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古笛曲有梅花三弄。喚起玉人,玉人之典《
晉書·衛玠傳》:「﹝玠﹞年五歲,風神秀異……總角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為玉人,觀之者傾都。」這里借指美玉般的人,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⑦何遜:南朝梁詩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蕭偉的記室。任揚州法曹時,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詠其下。后居洛思之,請再往。抵揚州,花方盛片,遜對樹彷徨終日。杜甫詩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但怪得:驚異之意。此句是說人已漸老,正遺憾沒有像以前那樣為梅花寫詩之時,卻驚異竹外疏花,已將冷香灑上了瑤席。
下片用南北朝
陸凱的《贈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之典。寫在寂寂的江國,曾有的折梅贈知己的雅意。翠尊:翠綠酒杯,這里指酒。紅萼:指梅花。 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懷。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這句回憶,千樹壓西湖寒碧,千樹梅花的高潔與西湖水的寒碧,一個壓字顯花開之繁思緒之沉,并與湖水發生鏈接的數種情思。尾句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這是對梅花凋落之態的描寫,梅花剛謝,早已起相思。整首詞用了很多典故,引起人對梅花的美好聯想,有虛有實,空際轉換,如羚羊掛角,透澈玲瓏。
【集評】
鄭文焯zhuō 《鄭校白石道人歌曲》:案此二曲為千古詞人詠梅絕調。以托喻遙深,自成馨逸;其暗香一解,凡三字句逗皆為夾協。(協,即葉。葉韻。夾葉,就是在主韻外夾著葉韻。)夢窗墨守綦嚴,但近世知者蓋寡,用特著之。
譚獻《譚評詞辯》:石湖詠梅,是堯章獨到處。“翠尊”二句,深美有騷、辨意。
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注》:劉體仁云,落筆得“舊時月色”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又云:詠梅嫌純是素色,故用“紅萼”字,此謂之破色筆。又恐突然,故先出“翠尊”字配之;說來甚淺,然大家亦不為,此用意之妙,總使人不覺,則烹鍛 之功也。
4、古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童蒙讀物,叫做聲律啟蒙。這個聲律啟蒙是把平水韻里的三十個平聲韻部,用駢體文的方式把它寫出來了。你可以通過誦念的方式,有助于更好的去記憶聲律啟蒙。現在我來給大家誦念下聲律啟蒙的一東韻。這是徐晉如先生的調子
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煉青銅。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4、吟詩呢要遵循平長仄短,平聲字拉長,仄聲字短,中國的近體詩是有格律的文體適合于吟。吟適合于近體詩或者菩薩蠻,臨江仙了那樣有很多律詩的句子的詞。吟:適合于近體。平聲拉長、仄音縮短,尾音腔化。遵循近體詩的格律原則,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也是徐先生的調子
我們再來吟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里押的是平水韻里的八庚韻。
5、再吟誦一首七絕。用得是魏嘉瓚老師的吟誦調。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
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非常著名,成了蘇州形象代表詩。《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后,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吟誦就是要多聽多練。任何人在掌握了簡單的規律后,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吟。吟難的還有一個原因,對詩詞寫作者來說不是問題,但是對于不懂的人來說就會困難些。因為你不懂,就不知哪個地方是平聲,哪個地方是仄聲。相反過來,你用吟的方式來讀詩的話,久而久之,就會有一種語感,對你以后寫作詩詞等等都非常有好處。
再給大家示范唐文治先生吟誦古文的調子,唐文治先生是無錫國專與上海交大的創辦人。他教給他學生的這種吟誦調被現在的人稱為唐調。
6、詩經 關雎 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7、木蘭詩 / 木蘭辭 魏嘉瓚先生調
【作者】佚名 【朝代】南北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我們再來看看用唐調吟誦的古文
8、秋聲賦
【作者】歐陽修【朝代】宋代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我們用傳統的吟誦來讀書呢,有下面幾個好處
(一)是詩文創作的一種手段。自古以來,文人們都十分注重研究聲音(吟誦)和寫文章的關系,也注重這方面理論的實踐。這方面的論述很多,吳汝綸曾經對唐文治說:“文章之道,感動性情,義通乎樂,故當從聲音入,先講求讀法。”即可證明。對此,不展開闡釋。至于吟誦對詩詞寫作的作用,則更為明顯。尤其是古典詩詞發展到唐朝,近體詩的格律已經十分完美:押規定的韻,平仄字的“間、粘、對”,句式、詞性、語法的對仗,等等,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富有音樂美的形式。古人正是遵循這種美的規律吟詩的,寫詩必吟,如韻字要吟,二四六位置上字的平聲長仄聲短也要靠吟詠來區分等。唐人盧延讓所說“吟安一個字,撚斷數根須。”(《苦吟詩》),姚合所說“詩好帶風吟”(《武功縣中》),杜甫所說“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都是唐人吟詩的寫照。古人寫詩是先吟而后錄,可以說不吟誦就寫不出詩。屈原江畔“披發行吟”,
(二)是傳承國學的一種渠道。國學的傳承當然主要靠早年的竹簡、后來的印刷,但口耳相傳也是一條重要渠道。特別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先秦文獻依然能傳承至今,主要就是靠口傳心授,即靠的是吟誦。以后歷代,靠吟誦傳承國學也是很正常的一種辦法。
(三)是陶冶性情、自娛自樂、健身養性的樂趣所在。詩文內容本身就美,加之聲音的音樂美,吟誦就必然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詩與樂,是通向傳統文化的最方便之門。古雅是中國文藝的最高標準。
孔門最重詩教。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又說,小子何莫學夫詩,又謂詩有興觀群怨之效,詩大序則云:凡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亦莫善乎詩。詩能培養赤子情懷,純凈人格。歷代詩詞,包含了中國國民精神的全部符碼,中國人又講究士先器識而后文藝,先重人,再重詩,故讀古人詩詞,是與中國古人高貴的人文情懷相遇,用誦吟歌唱的方式來再現古人的詩古文詞,更能深刻的理解古人的作品,也能夠加強記憶。更能很好的激發我們對美的追求。
曾國藩在《處世金針·修身之要》篇中說:“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宏獎人材,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后憩息,三樂也。”
我們用吟誦之法來讀詩詞古文,用心去欣賞詩詞古文,進而學寫詩詞古文,我們的人生就會更充盈,人生就會更高貴。
我的講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