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霏推薦十種清人詩集》
炎炎夏日,煙霏推薦一些清人詩集給大家,或可閑暇找來讀讀記記,不為廣告(也沒人給廣告費)。也不勸花錢(當然趕上活動白菜價也無妨)。清人詩詞文賦,更如一座有待開發(fā)的金山,也歡迎詩友們多多交流。
一《牧齋初學集》
錢謙益 著,錢曾 注 錢仲聯(lián) 校,錢謙益(1582-1664) 字受之,號牧齋,又號虞山蒙叟。常熟人。崇禎初官禮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官禮部尚書。降清官禮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總裁,旋告歸。與鄭成功等秘密抗清。明清之際文壇宗主,學殖宏博。其詩博大閎肆,以杜為宗而出入韓、蘇,與吳偉業(yè)、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杜詩箋注》。編有《列朝詩集》。有詞數(shù)首在《有學集》中。
初學集一百十卷,系錢謙益門人瞿式耜于明崇禎十六年癸未九月刻成。詩集別有錢曾的初學集箋注二十卷,刻于清初,與初學集瞿本略有出入,詞句亦互有異同,后有翻刻本。乾隆時,錢謙益的著作全部遭到禁毀。宣統(tǒng)二年,邃漢齋始以明瞿刻本初學集與箋注本兩相對勘,作了校訂,并加按語,合兩本為一,以鉛字排印。二十年代,商務印書館影印明刻初學集,列入四部叢刊。邃漢齋本雖經(jīng)校訂,因是排印,難免有誤字。今以邃漢齋本為底本,據(jù)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及清刻箋注本再加校勘,改正誤字以及當時避清諱而改書、在今日易混淆的字,必要時加按語。個別疑誤而不能斷定的字,仍存其舊。
初學集目錄的文字,頗多和正文有不符之處,大都只是摘取正文題目中的主要文字,藉免冗繁。對于讀者檢取,很有不便之處。整理時未加以重編,則以是集編成,經(jīng)錢謙益手削定稿,其門人瞿式耜且撰牧齋先生初學集目錄后序于目錄之后,所以這樣的編例,當為錢謙益和瞿式耜所首肯。因此一仍其舊,不復厘改。至目錄中有脫漏及訛字,則概予補正。合并予說明。
是書牧齋未入清之前所作詩文。其族孫亦可謂門人錢曾箋注,其箋注時間在牧齋生前,所以對于了解牧齋先生所作之因由寄托頗為詳實。另近代古文學大師亦是錢家后人錢仲聯(lián)先生加以點校,實為而今不多之版本。此書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叢書系列之一,分簡裝,精裝兩種版本。去年亦有再次印刷,可見受歡迎程度。另此系列還有《牧齋初學集詩注匯校》二冊, 實則今人對于錢曾箋注的編輯整理并有些許添加之作。喜好者可自選。
二《牧齋有學集》
錢謙益 著,錢曾 注 錢仲聯(lián) 校,有學集五十卷,起自順治二年乙酉(即南明福王弘光元年),盡康熙二年癸卯,本書清宣統(tǒng)二年庚戌邃漢齋排印本為底本,收入錢曾的詩注在內。卷首刊有康熙十三年甲寅梁溪鄒式金的序文。鄒式金之子漪為錢謙益弟子,邃漢齋根據(jù)的應為鄒式金這個本子,是較早的。今用金匱本、春暉堂箋注本以為鈔本有學集文鈔補遺殘本、有學集文集補遺、牧齋外集、牧齋先生尺牘、邃漢齋印有學集補遺、黃孝舒輯牧齋有學集佚稿等作校勘。有學集實為牧齋入清之后所作,亦是生前錢曾箋注。另錢牧齋尚有《投筆集》、《苦海集》等詩文雜著,一并收入《牧齋雜著》中。亦是比較全面之集部典藏。因不似《初學》《有學》這么有代表性。故不單獨列出。不過雜著二冊于書店等處比較多見,亦不算貴。喜好牧齋文字者可以看看。
三《吳梅村全集》
吳偉業(yè)(1609-1683) 字駿公,號梅村。江南太倉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編修,遷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順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歷官秘書院侍講、國子監(jiān)祭酒。后二年乞假歸。工詩,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少作才華艷發(fā),吐納風流,及閱歷興亡,則激楚蒼涼。尤工七言歌行,人號'梅村體',一時稱為絕調。亦工古文辭,能作戲曲。馀事填詞,長調蒼莽無盡,小令流麗穩(wěn)妥,亦負時名。有《梅村家藏稿》及傳奇《秣陵春》、雜劇《臨春閣》、《通天臺》。詞集名《梅村詞》。今人輯有《吳梅村全集》。
《吳梅村全集》以宣統(tǒng)三年董氏誦芬室刻梅村家藏稿為底本,增收梅村樂府3種,以原長樂鄭氏藏順治刻本為底本,參校了康熙九年盧·刻本梅村集四十卷、康熙十一年慎墨堂刻本鄭漢儀輯詩觀初集、順治元年長洲朱隗輯本明詩平論、民國三十一年董誦芬室翻刻康熙中鄒式金雜劇三集通天臺、臨春閣等31個版本。豎排繁體字。此書亦是上海古跡出版社古典文學系列。繁體豎排,無箋注。但詩詞收納全面詳實,且版本優(yōu)良,亦分精裝,簡裝。個人喜歡簡裝。
四《吳梅村詩集箋注》
《吳梅村詩集箋注》十四卷,附錄二卷,清吳偉業(yè)撰,清程穆衡原箋,楊學沆補注,張耕點校。梅村詩集梓行后,即當時便陸續(xù)有人為之箋注,其中清、程穆衡箋、楊學沆補注的版本被公認為最佳。此書即以清保蘊樓抄程箋楊補本為底本,以黃丕烈士禮居抄本為校本,詩歌部分并校以《梅村家藏稿》,標點排印。
程穆衡,字惟淳,號迓亭,江蘇太倉人,清乾隆間進士,曾任榆社知縣。除《吳梅村詩集箋注》外,還著有《復社年表》、《婁東耆舊傳》,輯有《舄吟集》。
楊學沆,其字不詳,號匏堂,江蘇太倉人。清乾隆間為程穆衡《吳梅村詩集箋注》作《補注》。其《補注》與程穆衡箋被合稱“程箋楊補本”,歷來公認為已有的吳梅村詩集最好的注釋本。
此書為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系列版本,上下兩冊繁體豎排,做工精良。目前能方便求得的箋注梅村詩集只此一部。另外,此書尚有一九八三年版本一部,與這部一樣。但似乎也沒必要淘舊版了,除非收藏愛好者。
五《王船山詩文集》
《王船山詩文集》王夫之(1619-1692) 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另有雙髻外史、一瓢道人等別號,中年一度更名壺。衡陽人。崇禎舉人。初在衡山舉義軍抗清,敗走肇慶投南明永歷帝,授行人司行人。從軍瞿式耜部。后見復明無望,決意隱遁,居衡陽之石船山,著述終老,學者稱船山先生。為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學者,后人將其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為'清初三大儒'。曾撰《夕堂永日緒論》、《詩繹》傳其詩論。有《姜齋文集》、《姜齋詩集》。今人輯有《王船山詩文集》。詞集名《鼓棹初集》、《二集》及《瀟湘怨詞》,亦合稱《姜齋詞》。
船山先生著作豐富,此為詩集詞集占絕大篇幅,文含姜齋丈集十卷補遺一卷,全書繁體豎排無箋注二冊本。為中華書局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系列。質量還是很不錯的,價格亦不高。另船山先生學術現(xiàn)在頗熱,有數(shù)個全集版本,大體十幾巨冊。動則數(shù)百上千,個人覺非學術研究與超級熱愛還是無須的。
六《顧亭林詩箋釋》
《顧亭林詩箋釋》顧炎武 著,王冀民 箋釋 。顧炎武(1613-1682) 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早年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研究。其學術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唯心主義之玄學,重客觀調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強調做學問必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晚年重經(jīng)學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為清代古韻學開山祖,對切韻學亦有貢獻。有《日知錄》32卷、《音學五書》38卷、《古音表》3卷、《易音》3卷、《詩本音》10卷、《唐韻正》20卷、《音論》3卷、《金石文字記》6卷、《天下郡國利病書》100卷等。此書為亭林先生詩集箋注本,附帶集外詩補,并亭林先生神道碑。箋注者王冀民先生年甫十六,避寇深山,情境頗與顧炎武奉母避兵相似,即承母訓,箋釋顧詩,數(shù)十年心力之積稿,又不幸慘遭抄毀,花甲之年,重寫箋釋,尤重考事逆志,抉發(fā)顧氏隱衷,實乃用情用心之撰述,顧氏異代之知音,允稱后出轉精。全書用淺顯的文言體撰寫,典麗淵雅,頗有古人之風。本書為中華書局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系列。二冊繁體豎排。另此系列還有《顧亭林詩文集》一部單行本。豎排繁體,無箋注但字符頗小,價格便宜。好處是還有先生不少文賦,看讀者心思了。
七《漁洋精華錄集釋》
《漁洋精華錄集釋》王士禛(1634-1711) 字貽上,一字子真,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雍正時避帝諱,名改為士正,乾隆時又改為士禎。山東新城(今桓臺)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謚文簡。其詩與錢(謙益)、吳(偉業(yè))、朱(彝尊)齊名,號稱“清初四大家”。其所倡導師的“神韻”詩論,對當時及其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過重大影響。漁洋一生賦詩三千余首,《漁洋精華錄》收入一千六百余首,是其創(chuàng)作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成就的集中。王士禛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三千余首,分別載于其所編漁洋集、漁洋集等諸書中。本書《漁洋精華錄》是在康熙三十九年編寫的,全書十卷,前四卷所載古體詩,后六卷所載是今體詩,共一千六百九十四首,每首詩都附有題解、注釋、集譯。此書為上海古籍古典文學叢書系列本。精裝,簡裝并行。
八《兩當軒集》
《兩當軒集》黃景仁(1749-1783) 字仲則,一字漢鏞,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清監(jiān)生。家貧游四方,入安徽學政朱筠幕。乾隆四十一年(1776)高宗東巡召試,列二等,陜西巡撫畢沅愛其才,助其納資為縣丞。將補官,遇債主催逼,抱病赴西安,卒于山西運使沈業(yè)富署中。其詩與洪亮吉齊名稱'洪黃',為清中葉最具代表性詩人,任其天之自然,稱其心之欲出,乾坤清氣,獨往獨來。詞小令情辭兼勝,長調頗多楚聲。又精書藝,工篆刻。有《兩當軒集》、《竹眠詞》。
說到乾嘉詩壇不能不說黃仲則,其對于當時于后世詩風都是影響頗大。此書為黃仲則之詩集全本。上海古籍古典文學叢書系列。繁體豎排一冊,無箋注,詞集《竹眠詞》附于后。另黃仲則詩,有選集一本,有箋注,但詩集不全。
九《散原精舍詩文集》
《散原精舍詩文集》陳三立(1858-1937) 字伯嚴,一字敬原,義寧州(今修水縣)人。晚清維新名臣陳寶箴長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近代同光體重要代表人物。年少博學,不拘世俗,因深惡'八股文',應鄉(xiāng)試不遵八股文體,初選遭棄,后被主考官陳寶琛發(fā)現(xiàn),大加贊賞,從落第卷中抽出選拔為舉人。光緒十二年赴京會試中進士,授吏部主事官職。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中國,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歡迎,邀至杭州,泰戈爾特地到凈慈寺拜晤陳三立。1937年蘆溝橋事變,曾言'我決不逃難。'平津繼陷,日軍欲招致三立,不應,偵探日伺其門,三立怒,呼傭持帚驅逐,自此五日不食,憂憤而死。1948年遷葬杭州牌坊山。為詩初學韓愈,后師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艱澀,自成'生奧衍'一派。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醇深俊微,吾謂于唐宋人集中,罕見其比。'有《散原精舍詩》及《散原精舍詩續(xù)集》、《散原精舍別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子衡恪為著名畫家,寅恪為著名史學家。
散原老人后世所謂中國最后一位詩人,可見其影響之大,此書為上海古籍出版社近代文從系列,分詩文集與增訂本兩種,前者兩冊,后者三冊,亦分精裝,簡裝。繁體豎排無箋注。聞此系列已經(jīng)不欲再出,所以此系列書籍大體都是彌足珍貴。另陳散原詩集尚有江西出版社一種與朝華出版社雕版影印一種,讀者可自行選擇。
十《海藏樓詩集》
《海藏樓詩集》鄭孝胥(1860-1938) 字蘇龕(蘇堪),一字太夷,號海藏,嘗取東坡'萬人如海一身藏'詩意,顏所居曰'海藏樓',世稱'鄭海藏'。 福建省閩侯縣人。清末官僚,偽滿洲國總理。改革派政治家,亦偽滿洲國建國參與者。工詩,擅書法,為詩壇'同光體'倡導者之一。編有《孔教新編》。有《海藏樓詩》八卷、《驂乘日記》二卷。因鄭孝胥其人晚年遭遇,所以其詩文很難付梓,但其詩在晚清民初卻鼎鼎大名,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點陳散原為呼保義宋江,鄭孝胥為玉麒麟盧俊義。可見其詩壇地位。本書為上海古籍近代文從系列,簡裝,精裝。簡裝本上下兩冊。繁體豎排無箋注。另有朝華出版社雕版影印本一冊,繁體豎排無標點。
第二期煙霏介紹十位覺得頗有影響意義且有詩集出版發(fā)行的清代名家的書籍。如果詩友們喜歡,以后湘天華詩社也將陸續(xù)推薦一些時代性或者代表意義的不同時期詩人的書籍。希望能給大家?guī)矸奖悴⑶蚁矚g。
湘天華詩社,邀請您來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