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深圳過去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現在則是最早面臨轉型壓力、率先進行轉型發展的先行地區。深圳能否轉型升級成功,能否由過去“三來一補”的傳統加工基地升級成為“高新軟優”的現代化創新城市,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相對于其他地區,深圳具備發展高端產業、率先轉型升級的人才、企業家、資本、技術和制度優勢,近年轉型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市場導向、企業為主、創新驅動、資本融合、產權保護等特點。同時,當前深圳轉型發展也面臨一些困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思考、謀劃破題。
關鍵詞:深圳,轉型發展,三來一補,高新軟優
深圳過去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現在則是最早面臨轉型壓力、率先進行轉型發展的先行地區。深圳能否轉型升級成功,能否由過去“三來一補”的傳統加工基地升級成為“高新軟優”的現代化創新城市,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其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其面臨的困難值得我國在“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的全局工作中認真思考、謀劃破題。
一、深圳轉型發展的背景與進展
近年,以深圳為代表的東部地區受綜合成本上升和外貿不利因素影響,主要指標降幅較大。但這些地區近年主動轉型調整,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深圳轉型發展的背景
東部GDP占全國56%,東部能否轉型調整成功,無論是對于我國短期經濟形勢,還是對于長期發展方式轉變,都具有重要影響。在東部,深圳過去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現在則是最早面臨轉型壓力、率先進行轉型發展的先行地區。新世紀以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深圳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發展階段性困難:勞動和土地成本不斷上升,土地資源、環境容量等剛性約束強化,城市發展空間受限,傳統的加工制造業受外需萎縮和成本上升雙重沖擊,部分制造企業遷出,深圳在全國率先面臨轉型發展的壓力。當前深圳亟需通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避免傳統產業萎縮和遷出帶來的產業空心化。
(二)近年來取得的進展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深圳在經濟基礎、體制機制、創新能力和地理區位上具有優勢,具備率先進行轉型發展的基本條件和能力。近年深圳各界積極探索轉型升級的方式和路徑,并取得了初步進展。深圳已成為全國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全國最早的一批國家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2011年深圳GDP達到1.15萬億元,成為國內經濟總量破萬億的第四個城市。在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的同時,經濟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低碳發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積極轉變。201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3.66%,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基礎創新能力建設加速,新增國家級創新載體數量接近此前的總和。PCT(國際《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全球五強企業深圳占據兩席,中興通訊躍居榜首。今年1~4月份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40.4%,占全國比重41.8%。新一代移動通信、超材料、基因測序和基因組分析等技術全球領先。華大基因、光啟理工研究院已成為生物基因和超材料領域全球一流的研究機構。
產業結構向“高新軟優”不斷升級。2011年深圳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約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3,增速高于GDP增速6.7個百分點。今年1~4月份生物、互聯網、新能源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7.1%、23.9%和9.8%,明顯高于GDP增速。軟資源日益成為主要的經濟增長要素,知識經濟、網絡經濟和服務經濟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占整體經濟比重達到53.5%。黃金珠寶、鐘表、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創優發展成效顯著,“深圳加工”不斷向“深圳制造”、“深圳創造”轉變。
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逐步轉型。2011年萬元GDP建設用地下降11.9%。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2和1/10.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累計超過3000輛,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最大的城市。
二、深圳推動轉型發展的做法與經驗
深圳作為最早面臨轉型壓力、率先進行轉型發展的先行地區,其很多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目前深圳轉型發展呈現出政府政策推動、企業創新實驗、資本深度融合、科研有力支持的積極態勢,其中一些典型做法和案例值得深入研究。
(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先行先試,積極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實驗
前海是深圳市政府多年來謀劃的轉型發展突破口和新增長極。今年6月《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正式發布,明確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實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試政策,打造現代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集聚區、香港與內陸緊密合作的先導區、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的引領區。
未來深圳將以前海為載體推動深港現代服務業共同發展。落實CEPA(中央政府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簽訂的《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有關安排,加大現代服務業開放力度,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商事法律環境和更加開放的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按照深港合作、高端引領、服務廣東、面向全球的戰略取向,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及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到2015年,將前海初步建成亞太地區現代服務業重要基地和生產性服務業中心。
(二)華為、中興從模仿創新到引領創新,沿著產業鏈升級
深圳作為我國最早的加工貿易基地,其創新從模仿起步。近年深圳為了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把創新發展作為城市的主導戰略,加大基礎研發投入,推動大企業向集成創新和引領創新轉變。華為公司一年的研發經費達到180億元,成為全球領先的電信企業,也是新一代移動通訊的領軍企業,連續五年居于全球企業國際專利申請前五強之列,目前累計申請專利超過46000件,成為全球前3位的LTE(長期演進項目,從3G向4G演進的主流技術)基礎專利擁有者,并加入了全球123個行業標準組織。中興通訊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從全球企業第38位上升至第1位僅用了4年時間,其豐富的專利庫已全面覆蓋3G、4G核心技術,并在以LTE、云計算等為主的新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優勢。
(三)華大基金、光啟理工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機構快速發展,有望培育出新的產業
深圳近年來積極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創業項目團隊,大力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努力在科技前沿領域實現突破。華大基因自1999年成立以來,先后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水稻基因組計劃、抗SARS研究、“炎黃一號”(100%)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因組科研工作,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同時,建立了大規模測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農業基因組等技術平臺,其測序能力及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世界領先。成立只有2年的光啟理工研究院,已經具備實用億級超材料的設計能力,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款“超材料電磁薄膜”,目前已經提交PCT國際專利申請超過1000件,成為全球超材料領域的引領者,去年12月世界首條超材料研發中試生產線也已啟動建設。
以華大基因和光啟理工研究院等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具有直接切入國際最前沿科技領域、體制機制靈活、產學研資緊密結合的顯著特點,正逐步成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這類機構不僅將創造一個成功的企業,而且可能會培育出一個行業,并且是我國一起步就在世界領先。即使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最終失敗了,也將培育出大量的人才,留下持續創新的火種。
(四)東部華僑城、大梅沙游艇俱樂部等發展高端消費性服務業,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華僑城集團一直是我國主題公園的領軍企業,多年來創造了成功的商業模式。東部華僑城是由華僑城集團投資建設的世界級度假旅游目的地,由國家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了首個“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戶外運動、科普教育、生態探險等于一體,自2007年投入運營以來創造了經營佳績。大梅沙國際游艇俱樂部規劃建設集國際郵輪碼頭、游艇博覽館、世界海港博覽主題公園、帆船賽事博覽會、基因健康檢測中心、海上七星級酒店等于一體的高端旅游綜合體,打造成國際郵輪母港和國際性游艇基地。
東部華僑城、大鵬半島下沙休閑度假旅游區、大梅沙國際游艇俱樂部、蛇口太子港國際郵輪母港等將為整個深圳轉向現代化創新城市提供高端的生活性服務業配套,留住高端人才和高端消費。
三、啟示
近年深圳轉型發展取得了初步成績,并呈現出積極態勢,其成功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其面臨的困境值得深入思考、謀劃破題。
(一)深圳的積極探索符合我國轉型升級的趨勢
從趨勢而言,工業化中后期,為了從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表面上是主導產業由低端制造業向中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升級的過程,而實質上是一國競爭優勢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變的過程,更深層次地是發展模式由政策指導向制度保障變革的過程,總體上是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推向成熟的過程。
相對于其他地區,深圳具備發展高端產業、率先轉型升級的人才、企業家、資本、技術和制度優勢,近年深圳轉型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市場導向、企業為主、創新驅動、資本融合、產權保護等特點。深圳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民營經濟最活躍、國有壟斷經濟最薄弱的地區之一,深圳創新發展具備明顯的市場取向和企業主導特征。深圳已經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民營企業突出的創新體系,突出表現為“四個90%”: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產生于企業。深圳是我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具有層次多樣、功能豐富的資本市場體系,為企業創新發展、市場定價和成果轉化提供了高效平臺。深圳市政府多年來注重服務理念,努力提高服務效率,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深圳轉型發展尚需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深圳當前轉型發展也面臨一些困惑,也是一些具有全局性的共同難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思考: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是什么?依靠什么樣的產業?依靠什么樣的企業?依靠什么樣的政策手段?
從轉型升級的產業方向而言,深圳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究竟是改造提升原先具備優勢的制造產品、發展高端制造業,還是加快推動專業化和外包化的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亦或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主導產業,這三大轉型方向是什么關系?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而言,由于高端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制度要素、創新環境和市場機制的依賴性較強,政府如何從原來通過產業政策進行直接指導和干預,轉向通過提供制度環境和培育市場進行間接保障,新階段政府如何將競爭性領域資源配置的權力過渡給市場?從市場主體看,究竟是大中型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強,還是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強,誰是未來創新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