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找個差不多的就行了”“有對象就結婚吧”“轉眼就30了,到時候嫁都嫁不出去了”“趁我們年輕還能幫著帶孩子”……在“每逢佳節被逼婚”的背景下,今年剛過完春節就趕上情人節,各類“逼婚”話題成為熱議焦點,網民直呼“這是逼死人的節奏??!”
一位網友表示,春節回家探親訪友,不光是歡喜,偶爾也會“遭罪”。噓寒問暖、談笑風生過后,那個“最要命的”問題隨時會不經意地出現:你的對象呢?
日前,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布《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逾七成人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單身族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生活圈子小是被調查者無法成婚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民楊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屬雞,今年已經35了,還沒有女朋友,眼看別人都當了爺爺奶奶,心里特別著急?!懊康郊彝ゾ蹠瑑鹤拥幕槭戮统闪舜蠹业念^號話題,這幾年孩子都找理由躲出去了,怵了?!?nbsp;
“沒有情人的情人節,照樣可以很快樂。”老家在東北的北京白領小張告訴記者,結婚這事一要看能不能找到“有感覺”的人,另外還要看是否有足夠的實力,“說實在的,大城市生活壓力比較大,在事業小有成就之前,并不想考慮婚事?!?nbsp;
一邊是父母輩的“緊緊相逼”,一邊是年輕人的“奮起反抗”。日前,由一群年輕人組成的“反逼婚聯盟”在北京地鐵東直門站眾籌發布了一則廣告,上面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別擔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種,單身也可以很幸?!?/span>,希望借此引起社會關注,也向家人表達心聲。
南開大學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主任袁辛教授表示,什么時候結婚?結還是不結?在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兩代人在婚姻問題上往往站在觀點的對立面,甚至變得互相“看不懂了”。
不少父母覺得,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生活和工作有很多不確定性,對未來生活也缺乏方向;回家鄉成家又不情愿,一直處于“飄著”的狀態。作為長輩,父母正是看到了兒女這種“窘境”,才急于逼婚,目的或許也是幫孩子做出一個選擇。
此外,長輩總是希望能在子女之間產生點聯結。幼年時,子女的一切都在父母掌控之下;孩子上學了,父母操心成績……等到孩子工作了,父母也大多已退休,兩代人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少,“催婚生娃”就成了能和子女建立聯結的一個重要話題。
按父母輩的傳統觀念,婚姻變成了某個階段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如果沒能按時完成,會給長輩的社會交往圈里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讓父母在親朋好友面前“相形見絀”。但這種心理需要,子女并不一定能理解、接受。
網友“閑書君”認為,現如今,“個人”已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最基本單位,而不再是“家庭”;年輕人談戀愛結婚的目的,可能跟上一代人有了本質區別,“如果自己可以過得很好,那就沒必要再找個人來湊合過;如果選擇一個伴侶,那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生活節奏。”
“我養女兒是因為愛她,不是讓她結婚給我生孩子!”——近日,一位網友曬出其母親的微信聊天內容“親媽的婚姻觀”,讓不少網民紛紛點贊,稱這位母親大人的聊天記錄“簡直是一本好教材,值得更多父母來學習?!?nbsp;
與有些父母所秉持的“不結婚讓別人笑話”“不生個孩子老了就得等死”之類的觀點不同,越來越多的父母也在改變,順應時代變化而更新婚戀觀念。不妨來看看他們的想法:“有什么擔心的,我閨女50歲都嫁得出去!”“只要孩子過得開心,早結婚晚結婚沒啥區別?!薄梆B兒防老的時代過去了,自己多賺錢就有養老的資本;”“老人的經驗如果強壓,那不是經驗,是倚老賣老”……
專家表示,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兩代人的婚戀觀念自然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應多一些溝通和理解,以減少誤解和壓力。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建議,兩代人婚戀觀念的差異不應該放到二元對立的沖突上來理解,背后不是兩代人的沖撞,而是兩種社會背景的不同。兩代人應建立更好的溝通模式,如果年輕人能從更正面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和長輩更好地進行溝通,這個問題就會緩解。
“戀愛結婚是‘自然情感事件’,婚姻關系的雙方靠逼婚到一起,是很難產生高質量的婚姻的。”南開大學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主任袁辛教授表示,父母不應該充當一個逼迫的角色,應該多給孩子們一點寬容,嘗試著跟孩子好好溝通,多了解為什么會這樣,多提供一些機會和方法;兒女則應理解父母的良好愿望,多去請教感情生活中的“過來人”,增進兩代人的溝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