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原創圖文
歡迎交流
后期/文 陳建強
在色彩學上豐富多樣的顏色可以分成兩個大類:無彩色系和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顏色具有三大要素:色相、純度、明度。飽和度為0的顏色為無彩色系。 無彩色系的顏色,在色度學上稱為黑白系列。它們不具備色相和純度的性質,它們的色相與純度都等于零,它們只有一種基本性質—明度。但是,由白色到淺灰、中灰、深灰,最后到黑色,這些灰度的變化,卻構成了攝影中簡約、抽象、凝練、厚重,極具魅力與感染力的黑白影調。并衍生出了攝影常用表現手法中的三種經典影調:低調、高調與灰調。
極簡黑白之灰調
在前兩期的案例中,我們分別介紹了影調表現手法中高調與低調的表現技法,本期我們繼續探討黑白影調表現手法中的獨特的灰調。
灰調照片以低反差影調與細膩的層次,呈現出獨具一格的樸素、純粹,至純、至簡之美。
1、灰調的概念:
灰調是以淺灰、中灰、深灰影調為主,畫面中沒有純黑與純白。
2、灰調的特點:
灰調圖片的直方圖呈現出像素分布在直方圖的中間,直方圖的高光與暗部區域基本沒有像素分布。灰調作品的直方圖像素分布屬于非常態的外觀。
標準直方圖
灰調畫面直方圖(非常態)
灰調攝影作品給人以樸素、淡雅、純凈、簡約的感覺,呈現一種樸拙,自然,原始的氣質。
3、灰調的分類:
不同的灰調照片可以用不同深淺的灰來表現,可以是超低反差的淺灰影調,也可以是中反差的中灰,或者是低反差的深灰等等。主要根據作品主題與風格來確定是否適合以灰調來呈現。在確定作品適合灰調呈現后,還需要確定是以深灰,還是淺灰,或是中灰影調去呈現。從人眼視覺心理來說,深灰給人壓抑之感;中灰給人樸素,經典之感;淺灰則清爽、雅致之感。因此,要根據作品的“氣質”去確定影調風格。
4、灰調作品的題材范圍與拍攝要求:
(1)一般來說云霧繚繞的山水風光、煙雨朦朧的江南風光、山水湖泊,荒涼凄美的無人之境等等,具有簡約構圖的畫面都適合制作灰調作品。
(2)灰調作品要求光線柔和、勻稱,光比不宜過大,即可在后期輕松獲得低反差與細膩的層次。
接下來,我們通過實戰案例,一步一步演示一張普通的照片是如何被打造成灰度氣質作品的。
一、案例:分析及思路
圖片為馬路上的一道風景,狂風將沙塵吹的漫天飛舞,揚起的沙塵為空曠的馬路填補了空白,也為路旁的兩棵小樹勾勒的輪廓。
但是,畫面不夠通透,色彩也很平淡,缺少藝術氛圍。 如果,采取常規的后期思路來制作該作品的話,應該是加強畫面的通透度與飽和度,使作品通透、明快、艷麗。但是,我認為那種效果會顯得較為普通與平庸。我認為,應該將這張照片做成灰調,能使畫面更加簡約、樸素,更具意境。
二、 處理前后效果對比
原圖
效果圖
三、畫面設計與處理過程
第一步 前往Camera Raw濾鏡中制作圖片
在ps中打開照片,執行-濾鏡-Camera Raw濾鏡。
第二步 將照片轉換為黑白
在Camera Raw濾鏡控制面板中選擇第四個選項-“HSL/灰度”功能,然后,勾選“轉換為灰度”,接著,調整各種色彩的明度數值,來實現彩色到黑白轉換。在調整過程中,由于原來的彩色圖片的各種色彩的鮮艷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調整各種色彩的明度時,要注意主體與陪體色彩亮度的主次關系,再去分別控制各色彩的亮度,才能實現良好的黑白影調轉換效果,必須避免色彩亮度調整過大之后產生的色痕。
第三步 將畫面變為灰調
在Camera Raw濾鏡控制面板中,點擊第一個選項- “基本”功能。
首先,將“高光”與“白色”參數下降,然后,減少“曝光”與“對比度”,接著提亮“黑色”。這些步驟的制作之目的是為了縮小圖片的發差與減低圖片的亮度,使畫面呈現出簡約的、柔和的灰調。
第四步 去除灰霧,加強層次感
在Camera Raw濾鏡控制面板中,點擊第七個選項- “效果”功能。
在“去除薄霧”選項中,提升“去除薄霧”數值,適當增強畫面層次感與通透度。
第五步 柔化、霧化陪體
由于上一步提升全圖的通透度,將兩棵樹以外的陪體區域(地面、遠山、天空)都加強了不需要增強的細節與層次,并且帶來了輕微的色痕與噪點,所以,需要柔化與霧化這些陪體,并消除那些色痕與噪點。
首先,在Camera Raw濾鏡窗口的工具欄中,然后,在右側的畫筆控制面板中調配畫筆的各項參數(如圖所示設置畫筆),最后在畫面中涂抹遠山、天空、地面等區域,實現這些陪體區域的柔化、降噪、去色痕。注:綠色框選區域是畫筆涂抹的霧化區域。
第六步 強化主體區域的層次
雖然是制作灰調作品,但是,主體與陪體之間如果沒有灰度上的區別,或是沒有層次上的反差,會使作品黯然失色,所以,必須通過制作使畫面主次分明。
點擊右側的畫筆控制面板中的“新建”選項,再次建立一支畫筆,并重新調配畫筆的各項參數(如圖所示設置畫筆),這支畫筆的參數與“第五步案例”中的畫筆設置截然相反,是以加“對比度”、“清晰度”、“去除薄霧”、“銳化”等參數為主的畫筆,目的是用這支“硬畫筆”
在畫面的主體區域去涂抹,以便加強主體區域的通透度、對比圖、層次感與清晰度,從而實現主體與陪體在反差與層次上的區別,做到主次分明。注:綠色框選區域為畫筆涂抹的加強區域。
第七步 精雕細琢 均衡亮度
經過以上步驟的制作,畫面初步成型,審視畫面之后,發現畫面右上角、中間區域、右側中間部分偏暗一些,因此,再新建一支提亮畫筆,提亮這些區域,使畫面亮度均衡。
點擊右側的畫筆控制面板中的“新建”選項,再次建立一支畫筆,并將之前的所有畫筆參數復位為“0”,然后,重新調配畫筆的各項參數(如圖示設置畫筆),在畫面中偏暗的區域用畫筆涂抹,以提亮偏暗的區域。注:綠色框選區域是畫筆涂抹的提亮區域。
重置畫筆各項參數的方法
第八步 為整個畫面增強層次
點擊Camera Raw濾鏡窗口的工具欄中“抓手”工具,右側的畫筆控制面板才能轉到“基本”控制面板,適當提高“清晰度”數值,加強畫面層次。
第九步 為畫面添加顆粒
點擊確定,在ps中打開圖片。執行-濾鏡-雜色-添加雜色。在“添加雜色” 濾鏡中勾選“單色”,選擇“平均分布”,雜色數值為2,為全圖添加顆粒。為圖片添加顆粒的目的是均衡畫面原有的顆粒,覆蓋因制作帶來的摩爾紋與輕微的色痕。最后,適當裁切畫面。再建立“曲線”,調整圖片亮度至滿意為止,制作完畢,保存圖像。
建議:“添加雜色” 這一效果,可以用在絕大多數的圖片制作當中。
在制作這幅灰調作品時,只采取了Camera Raw濾鏡中的各項功能,逆轉了影調,將原本一幅很普通的影調轉換成簡約、樸素的灰調作品。特別是Camera Raw濾鏡中的多支不同參數的畫筆應用,分別控制主題與背景,整體與局部,由此可見畫筆工具的強大之處!這支畫筆如同神筆馬良手中之筆,活學活用這支神來之筆,能夠讓你隨心所欲為攝影作品錦上添花。
往期視頻教學回顧
【后期強】影調控制的重要性上篇
強烈推薦廣大影友學習陳建強教授二十年磨一劍的《大師之路》。
華光攝影學院副院長
福建省攝影藝術協會主席
大揚影像藝術總監
世界PPA杰出職業攝影師
中國數碼影像專家
全國藝術教育優秀教師
中國攝影教育德藝雙馨獎
中國十佳數碼攝影師
佳能十佳攝影師
曾培養20多位全國攝影十佳攝影師
中國當代優秀文藝家
福建省攝影十杰
福建省50周年攝影貢獻獎
培養500多位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在全球各類攝影比賽曾榮獲2000多個獎項
輔導影友榮獲萬余個攝影獎項
受邀舉辦攝影講座數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