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19 12:41 作者: 來源:中國旅游網
點擊:108
眾所周知,苗族民間節俗活動多,而且非常活躍,幾乎每月苗族民間都有節慶民俗活動。這是無文字的苗族先民,以繁富的民俗載體來傳遞苗族的歷史和文化。一年中,不同地區的苗族民間,直接與神農有關的節慶民俗活動有趕秋節、跳香節,跳香節又稱跳香大會。
(1)趕秋節
傳說在遠古時代(神農取谷種母題神話的另一傳說),苗族先祖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取谷種,教苗民種植,使人們有五谷食用。所以,湖南花垣縣麻栗場至吉首市矮寨一帶的苗民,每年立秋日到來前,要過趕秋節,把神農派去取谷種的一男一女稱為秋公秋婆,以此紀念神農的恩德。因為農歷立秋日到來之前,水田、旱地作物正在黃熟,由于神農的護佑,豐收已成為定局,因此,趕秋節如同動員會一樣,四面八方的苗民都去趕秋集會舉行對歌、跳鼓、打秋千及其他娛樂活動,紀念神農先祖與秋公秋婆。后來,趕秋節插入英雄美女的愛情傳說,使趕秋節具有禱念神農取谷種偉業和歌頌自由愛情意義的群眾性娛樂節俗活動。近年來,花垣縣麻栗場的趕秋節,每年參加的群眾達七八萬人之多。可見苗民對神農派人取谷種之崇拜。
(2)跳香節
苗族不僅在豐收定局時的立秋之前祭拜神農,而且在秋收完成后,還要舉辦大祭神農的節慶,苗民谷稱為跳香。跳香節,一般在秋后農歷十月舉行。盛行跳香節祭五谷神和神農的地區,有湖南瀘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縣市,每當跳香節到來時,由苗族祭司主持,節期一般為一天一夜,除祭祀五谷神與神農外,還要跳跳香舞,當地苗族稱之為“督熊”,“督”苗語意為起伏地跳,“熊”,意為苗族。即這天,苗族祭司要主持男青年跳苗舞來祭禱五谷神與神農。像苗族這樣的秋收前和秋收后的十月,有專門的節俗和舞蹈來祭禱神農,在其他民族尚未發現。
3、苗族水牛角銀飾等具象的文化符號意義
如前文所述,黔東南苗族女性頭飾所戴的水牛角銀冠和湘西、黔東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掛在火塘左邊的中柱上進行祭禱,很明顯,都是“人身牛首”這一母題的牛耕稻作文化符號的表現形式和具象,是苗族先民早期牛耕稻作經濟的產物。這種文化符號表明早期苗族先民對“用水牛耕種稻田”獲得美好生活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的記憶、歸納、抽象和積淀。這個高掛的水牛角與裝飾在頭頂上的水牛角銀飾,具有“人身牛首”符號具象的含義,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那個時代苗族的族微。湘西、黔東北苗族把水牛解高掛在中柱上祭禱,并為此水牛角而以引為豪。黔東南苗族把寬大的牛水角銀飾戴在頭頂上,以此為美,以此為殊榮。這種頂禮膜拜水牛角與水牛角銀飾,正是歷史文獻所載“炎神農,人身牛首”含義的寫照。顯然,“人身牛首”的神農與“人身牛蹄”的蚩尤,屬于同一人們集團,表明二者同屬于牛耕稻作部族不同時期的首領。“牛首”、“牛蹄”,寓意著“人身牛首”的神農為先,“人身牛蹄”的蚩尤為其后,歷史傳說,二者是牛耕稻作文明的君王,為中華民族歷史作過開拓性的貢獻。“人身牛首”與“人身牛蹄”的文化符號是具象的,有其特定的人文內涵,并非此乃“半人半牛”人種。歷史行人根據“人身牛首”與“人身牛蹄”的漢文寫含義,繪制了“一個人長一個水牛頭”,另“一個人長一雙水牛蹄”,使之成為“半人半牛”的神話,其實,這是一種附會與誤會的闡釋,并非言中“人身牛首”和“人身牛蹄”的原生意義。繪制一個人長一個牛頭,另一個人長一雙水牛蹄的歷史先人,顯然是以中原旱地農牧文化為坐標來闡釋南方水鄉牛耕稻作文化,闡釋者與被闡釋對象之間,存在著時空距離,無法言清“人身牛首”的原本意義。對“人身牛首”準確的解釋,莫過于黔東南苗族婦女頭上的水牛角銀飾,可以說那是“人身牛首”的原生性具象。不難知道,水牛角,最初是作為一種膜拜與裝飾兩全的具象符號,隨著歷史的向前推移,膜拜內涵減弱,裝飾與審美意象加重,最后形成水牛角銀飾。而“人身牛蹄”,實際上亦是一種文化具象和物質符號,解放前的湘西苗區,有一種為貧苦民眾在冬天自制自用的“水牛皮鞋”,即當剝下水牛皮時,按事先計算好的尺寸,割兩塊相等寬度的牛皮,包在兩根事先水削好的下粗上小的木柱上,待牛皮干后定型,取走木柱,便成一雙不用針線縫制的“水牛皮鞋”,要穿時,先打綁腿,并在“鞋”內墊棕衣,就可穿上,再用細繩捆住,便能在冬天雪地里行走了。筆者認為,這種在下雪天用的“水牛皮鞋”,極為可能是最原始的“皮鞋”。古時,長江中下游水鄉盛產水牛,而湘西的苗族,有一部分是從荊湖和句吳水鄉遷來。水鄉的苗族先民穿這種原始的“水牛皮鞋”,對于北方旱地農牧生態圈的先民來說,認為其為“人身牛蹄”,也是洽當不過的描述了,其間并不存在貶侮之意。苗族為蚩尤之裔,所以說,蚩尤“人身牛蹄”,極可能源于此。
為何苗族要用“人身牛首”式的水牛角銀飾裝飾自己并以此為美呢?其他民族為何又無此種裝飾?
我們知道,受自然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不同民族在審美觀上存在著差異。在苗族看業水牛角是美的,在其他民族看來也許是不怎么美的,這是正常的。此種審美意識的民族性差別,是由于各民族所處的生境、族源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差異所致。古時,苗族居住在江淮荊州水田平原及其南北地區,用水牛耕種稻田為生。漢族先民曾稱“苗”族為田里種草(稻)的人,種稻的苗族,利用水牛耕種稻田,獲得豐衣足食的好生活,因而家水牛,對水牛角頂禮膜拜,不僅把水牛角裝飾在自己家里的中柱上,而且還把水牛角銀飾載在本民族女性的頭上。其他民族沒有此種“人身牛首”式的具象裝飾。苗族的頭頂水牛角銀飾,可以說是苗族“人身牛首”的炎帝神農之裔的明證。
以上,從歷史文獻和前人對神農的研究、“神農”一詞的語言文化意義、神農的苗文化形態以及水牛角銀飾的文化符號意義等多維材料,均一致證明苗族與神農的密切關系:神農之后為三苗,三苗之后為苗族的論點是正確的。正如另一位民族學家馬長壽在其文《苗瑤起源神話》中指出:“自中原與楚苗交通后,漢苗文化交流,于是楚苗之古帝王及主神……漢族亦從而假借之……蓋漢族之假借伏羲神農為古帝,亦猶苗倮之祀孔子。”[11]漢族采借伏羲神農為古帝,如同苗族彝族祭祀孔子一樣。此種文化上的采借,是歷史上民族交往,形成文化相互涵化,亦可證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之古遠。“計神農建國,奄有中原。黃帝之際,蚩尤尚爭涿鹿。堯舜之時,或竄集三危,或負隅丹水。禹伐共工,三苗乃格。周室有討平荊蠻之師……至漢武時武陵五溪,苗蠻嘯聚。光武之際,苗患特深。考武陵即今常、桃以上及黔東各縣是也。”[12]可見,神農為苗族先祖無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