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04 15:22 作者: 來源:中國慶陽網
點擊:79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物。華夏兒女以龍為共同的族徽,視龍為民族之根。龍代表著力量、威嚴、幸福和智慧,是中華民族永久的吉祥符號。龍不是單一的某種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組合。由漢初學者編成的《爾雅》說龍有九似,具有鹿角、駝頭、兔眼、蛇頸、蜃腹、魚鱗、鷹爪、虎掌、牛耳等儀像。正寧作為中華民族最早開發的地區,像血管里流淌的鮮血一樣不變色不變味地打著龍的印記,保留著不少龍的傳說。
正寧有黃帝冢。黃帝姬姓,號軒轅氏。軒轅即天黿、翼龍,是我國最早的白堊紀時代的水族動物,頸長,尾短,沒有脊椎,頭骨低長,牙齒多而柔軟、纖細。身無羽毛,體面光滑,但卻有兩個多褶皺的大“翅膀”,兩翼展開長達2米,但不能作遠距離飛行,只在水邊、疏林中滑翔,以啄撈小魚為生。翼龍曾是軒轅黃帝氏族和名稱、族徽、圖騰,故而民間傳說黃帝乘龍仙游。史料載“黃帝騎龍上天”,正寧的黃帝冢才是“衣冠冢”。
至于正寧地名中有關龍的傳說就更多,如龍嘴子、龍頭、龍湫、東龍頭、南龍頭、北龍頭、東山羊頭、西山羊頭等等。而龍嘴子、龍頭的傳說,就可見黃帝在正寧活動之一斑。
為什么五頃原鄉有村名叫龍嘴子呢?傳說東海龍王有5個兒子,4個兒子分封各地治水,唯五龍子無封地。他常往各地察看雨情,見隴東一帶干旱多災,庶民南逃,遂命涇河老龍“三天一下雨,四天一下雨”,以濟蒼生。涇河龍王耳背,誤聽為“山河(鎮名,現為縣城)一下雨,寺村(村名)一下雨”,結果山河、寺村多雨成災,其它地方赤地千里。此事觸怒了東海龍王,即拿涇河龍王問罪。涇河龍王一口咬定是龍王傳諭的。東海龍王便信以為真,罰五龍子到隴東服役,并責令永世不得返海。后來五龍子的身軀變成了一條南北蜿蜒的山嶺,就是子午嶺。子午嶺西側有一道山梁,遠看象龍頭龍嘴,即今龍嘴子村。
東、西山羊頭則是根據狄仁杰斬九龍的故事命名的。傳說古時寧州城東有個山洞,洞內有條妖龍,還有八條龍子龍孫,出沒無常,興妖作怪,為害黎民,致使田園荒蕪,百業衰敗。百姓為了消災免禍,每年4月5日要給妖龍供獻童男童女1對,白面細米百石,肥豬活羊百只。由于妖龍造孽,連州官也不敢就任。
有一年,新任州官狄仁杰到職,聞聽此事,決心為民除害。他下令當年4月5日不備獻禮,但內心也難免憂慮恐慌。4月3日晚,狄仁杰甚覺疲倦,昏昏然剛一入睡,就夢見一童顏鶴發老人走至榻前說:“明日正午,州衙前有一童子手拿谷草,牽一青牛,你不必與他說價,一定要將牛買下。”狄仁杰忙問:“買下牛、草何用?”那老人未答,便飄然而去。他驚醒后,知是一夢,卻不由地琢磨起來。
4月4日正午,果有一童子手拿谷草,牽一青牛,到了州衙前。狄仁杰急忙上前一齊買下。這天狄仁杰要去洞口察看妖龍如何作怪,忽聽青牛“哞哞”大叫,他便走至牛前,一手撫摸牛背,一手拿著谷草,頓時谷草嘩嘩變作一把利劍,他便慷慨激昂地跨牛舞劍來到妖龍洞前。
正午時分,妖龍見供臺上仍無供品,溜出洞口,正要興妖作怪,狄仁杰一劍砍下去,妖龍溜進洞中,劍落處劈開一道峽谷,這便是后來的九龍川。狄仁杰離去后,9條龍傾巢出動,大有吞掉寧州之勢。狄仁杰急忙跨上牛背,于是青牛騰空而起。這時一老人肩挑一擔水,后隨8個男女,青牛迅速搶前喝干了一桶水,正要喝另一桶,被老人一腳踢翻。霎時寧州雷雨大作,山洪突發,水天相連,老人和8個男女無蹤無影。9條妖龍乘機顯形,推波助瀾,幾乎水淹了寧州城。
狄仁杰手執寶劍,緊追妖龍不放,8條龍都在他的劍下喪生,唯有老龍逃至宮河鎮東南5里,變成1只山羊。狄仁杰趕到,一劍砍下羊頭,掛在1棵向東西伸展的樹杈上。從此這塊地方叫“山羊頭”。居東的叫“東山羊頭”,居西的叫“西山羊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