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民俗文化網 文章作者:佚名 點擊次數: |
孔子故里曲阜迎來了一個重大的慶典————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官方祭祀孔子大典。曲阜市市長江成在大典上宣讀了祭文,300多名身穿漢代文士服裝的學生按照古禮祭拜孔子。之后,孔子第77代嫡孫孔德班率孔氏后裔在大成殿前舉行了家祭,海內外孟子、顏子、曾子后裔,來自美國、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祭孔參禮團以及曲阜市民等近萬人,先后在大成殿前祭拜孔子,盛況空前。盡管整個儀式的組織尚有待改進之處,但是通過儀式本身傳遞出的一種獨特的文化意義卻發人深思。 祭孔作為一種崇敬思想先賢和傳統文化的儀式,在古代被稱做“國之大典”。自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后,祭孔活動開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搖直上,明代已達帝王規格。至清代,祭孔更至巔峰。但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學已成舊思想,不再受到尊崇,公祭典禮便隨之終止。發展至“文革”的“批林批孔”運動,孔子更遭遇前所未有的踐踏,這段慘痛的民族記憶,不僅毀滅了不計其數的文物古籍,更對當代的文化生態造成了致命的破壞。幾十年后的今天,這一歷史惡果開始顯現:如今的年輕學子大多可以歷數出各國明星的星座、血型、化妝品名,甚至早餐食譜,惟獨對中國浩瀚的文化古籍、精深的思想遺產了無興趣;就連號稱國之瑰寶的唐詩宋詞,現在被國人傳誦的,也多半只剩下收錄到中學課本里有限的幾首;至于漢語表達和漢語寫作的能力,更是今非昔比了…… 一個有著自己偉大“文統”和“道統”的國度,一個向世界貢獻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曹雪芹等無數杰出人士的國度,會出現今天這種自身文化貧瘠的局面,個中原因自然是出在我們缺乏對自己的歷史和傳統的尊奉。 歷史的遺禍,當由今人理性面對歷史的方式來清理和糾正;文明的中興,則該以尊重傳統為重新出發的起點———而在中國,尊重傳統的核心之一,即是尊孔,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的積累,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有2500年以上的演進,孔子開其新統?!霸诖宋迩Ф嗄?,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币虼?,新中國首次公祭孔子,表面上看,只是一種傳統儀式的重現,但在這種儀式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一個民族內部正在悄然復活的對思想先賢、古代文明的那分感情和熱望。 中國以尊奉外來思想為時髦,已達一個多世紀,這給中國帶來了現代化成果的同時,也日益使中國失去思想個性和精神創造力。如果連一些新生國家都不忘在自己的教育課程中宣揚本國的文化和哲學,那么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為何就不能在自己的大學、中學課堂開設一門《中國思想》或《中國哲學》的基礎課程,以盡早培養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曲阜先行一步,以祭孔表達炎黃子孫接續傳統的心聲,殊為可貴。但祭孔只是復興中華文化的第一步,更多的作為,尚需中央政府倡導,全體國民響應,方能取得明顯的實績。盡管尊孔并非為了復古,重傳統也不能成為拒絕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的理由,但忘記歷史就是背叛將來———任何民族要想實現新的輝煌,總要從正視自身歷史、感念自身文明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