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難,做人更難;為醫難,為名醫更難。要為名醫,醫術和醫德必須兼備。中國隋唐時期的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581-682),以他高尚的醫德和杰出的醫術,為后世百姓傳頌。
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出生在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一個生活豐裕的家庭。但是,童年的孫思邈體弱多病,家里為了給他治病,四方求請名醫,為籌湯藥之款而傾家蕩產,陷入貧困。
少年時期的孫思邈經常見到窮苦的老百姓生了病沒有錢醫治,只有悲慘地死去,加上自己的切身體會,于是從小就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醫生,為天下的窮人看病救命。二十來歲時,孫思邈便開始為鄉鄰治病,以后醫術日益高明。他本人所患的疾病,也由自己治愈。這是他從10歲開始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刻苦攻讀醫書、鉆研醫學的結果。
與此同時,他博覽群書,精通儒、道、佛和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在當時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望,被譽為“圣童”。隋唐兩代皇帝都曾召他為官,他因辭不受,隱居山中一邊行醫,一邊撰寫醫藥學著作。
孫思邈不但精于內科,而且擅長外科、婦產科、兒科、五官科以及按摩、衛生保健、飲食治療法、老年病學等,同時具有相當高明的針灸技術和淵博的藥物學知識。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醫藥學著作,是中國醫藥學史上的重要典籍,對唐朝以后醫藥學的發展和日本、朝鮮等國醫藥學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孫思邈同時又是一個出色的煉丹化學家,他所編著的《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記載了我國早期的火藥配方。30歲時,孫思邈曾長途跋涉,隱居太白山,研究煉丹術,并成功地煉成了太一神精丹。這種丹藥,是用雄黃、雌黃、曾青、慈石,經升華而得的,其色“皎潔如雪”,其實這就是氧化砷。孫思邈用砷劑治療瘧疾,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后來這種方法經阿拉伯西傳,在歐洲曾有較大影響。
公元628年,孫思邈以101歲的高齡去世。由于他一生刻苦鉆研醫學,注重實踐,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后世尊稱為“藥王”,將他隱居過的五臺山稱為藥王山,還在山上建立了藥王廟。而唐太宗曾親撰“賜真人孫思邈頌”說:“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圣,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人命至重救死扶傷
孫思邈之所以能在醫藥學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他志存高遠,方向明確,把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看作是學醫的最崇高目標。他在解釋自己的兩本醫藥學著作為什么要取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時,曾這樣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為名也。”這就是說,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比千斤黃金還要珍貴得多。如能用一劑方藥來拯救人的生命,所積的大德真要遠遠超出千金黃金的價值了。所以要用“千金”兩個字來命名自己的醫學著作。正是這種把人的生命價值放在醫學的首位,把維護和保障人的生命和健康作為醫學研究最終目標的思想,給了孫思邈從事醫學研究源源不斷的動力,造就了他堪為萬世楷模的崇高醫德。
為要真正達到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目的,孫思邈從年輕時起就刻苦地鉆研醫術,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他一方面從書本上學習,熟讀了當時所能讀到的所有醫藥學典籍;另一方面則從實踐中學習,并善于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凡是有人在切脈、診候、開方、采藥等各個環節有一點點強于他的地方,他都要不遠千里去請教學習。對于一些切實有效的民間秘方,他則不惜花重金去求取到手。通過理論結合實際的不斷探索,孫思邈的醫術水平越來越高,遠近百姓來找他看病的也越來越多。
有一次,一個病人來看病,自述患有嘔吐。孫思邈經過望、聞、問、切的全面診斷,確定他得的是腳氣病,并根據診斷開了藥方。可是病人怎么也不相信自己患的是腳氣病,認為自己從沒有腳腫的現象,而其他醫生都說是食物中毒,怎么會是腳氣病呢?他堅持不肯服孫思邈開的藥方,結果不出10天就死去了。其實腳氣病并不能單純地以是否腳腫來判定,有一種沖心型腳氣病,患者的腳并不腫,但小腹麻痹、嘔吐不止,這叫做腳氣人心。如不及時治療,病人危在旦夕。這個病例,反映了孫思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高明診治水平。
孫思邈不僅善于總結前人以及當時醫家的醫學成果,而且能在這個基礎上靈活應用、大膽創新,從而使他在醫藥學領域的許多方面都有新的建樹,最終成為醫學史上的一代大家。例如,他最早提出婦科應從內科中分離出來而單獨設科,這個主張以后在宋代時終于得以實現;他對“消渴病”(即糖尿病)有著深刻的認識,指出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這在臨床診斷上極有價值;他最早描述了下頜骨脫臼的手法復位,其步驟和要領一直沿用到現在;他用蔥葉成功地為病人實行導尿手術,這在古代醫學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等等。孫思邈在中國醫學史乃至世界醫學史上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最早”和“第一”,用其一生的醫藥學成就,實現了自己“人命至重”、救死扶傷的崇高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