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逐漸降低,晚上端盆熱水泡泡腳,成為不少市民選擇養生的一種方式。昨日,市中醫醫院治未病科主任李寶華表示,雖然冬季熱水泡腳很愜意,但未必人人適合,有些禁忌也要謹記。 睡前泡腳促進睡眠 俗語說,“春天泡腳,升陽固脫;夏天泡腳,暑濕可祛;秋天泡腳,肺潤腸濡;冬天泡腳,丹田溫灼”。尤其冬天,很多人都有睡前泡腳的習慣。 李寶華說,腳被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當用熱水泡腳時,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人體器官機能,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熱刺激會使足部微循環加快,腳部溫度上升,腿腳部的末梢血管擴張,腳部血流量隨之增加。因此,泡腳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溫陽暖體的功效,特別對下肢缺血的人好處不小。同時,泡腳能減輕頭部血管壓力,緩解頭痛。很多研究證實,熱水泡腳還有助眠的作用。 五類人泡腳要小心 泡腳有益,但非人人適合。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名46歲的女子深夜零時下班回家,打了盆熱水泡腳,突然昏倒在地,經搶救最終因回天無力離世,經檢查發現,該女子頭部腦血管有動脈瘤突發破裂。這主要是因為血管突然遭受強烈的冷暖刺激發生的。 李寶華表示,五類人群泡腳需要特別注意。首先,是有基礎血管疾病的人,這類人群泡腳時間最好不超過10分鐘;溫度不宜高,40℃―45℃為最佳,以免增加心腦血管負擔,導致大腦和心臟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等癥狀。 第二類為糖尿病足患者。該類人皮膚比較脆弱,腳部末梢神經對溫度不敏感,正常人感覺很燙的水溫,他們卻感覺不到,所以很容易被燙傷。一旦被燙傷,易導致足部感染、潰爛,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截肢。 第三類是靜脈曲張患者。此類人群腳部溫度升高,局部血流量增加,可能加重靜脈回流負擔,導致曲張的靜脈進一步擴張,加重下肢充血,使病情加重,所以千萬不要用熱水泡腳、泡腿,也不宜用熱水袋暖腳或洗桑拿浴。 第四類是足癬等皮膚病患者。很多人誤以為泡腳能減輕足癬癥狀,其實用熱水泡腳反而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對于皮膚已經破潰的傷口,熱水泡腳更是雪上加霜,一定要敞開傷口,干燥通風。足部患有皰疹、濕疹等疾病的患者也不要用熱水泡腳,一旦將皮膚弄破,很容易造成感染。 第五類是兒童。如果孩子的腳不是很涼,就沒必要泡腳。人體足弓在兒童時期逐漸形成,此時如果經常用熱水泡腳,可能會導致孩子足底的韌帶變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維持,長此以往,會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www.gs5000.cn 泡腳時水溫和時間是關鍵 “健康的人群泡腳確實有一定健康益處,但在泡腳時還要注意講究科學的方法。”李寶華表示,泡腳以木制盆或電動足浴盆為好。高度應超過20厘米(沒過踝關節),寬度則以能容納雙腳即可。另外,控制水溫和時間是關鍵。 在水溫的控制上,以40℃―45℃為宜。溫度過高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讓角質層干燥甚至皸裂。糖尿病人最好用溫度計測量。 時間則最好別超過30分鐘,因為泡腳時會加快人體血液循環和心率,時間太長會增加心臟負擔。 同時,太飽太餓時都不宜泡腳。因為泡腳的時候會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容易出現頭暈不適的情況。飯后半小時內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 有些人還會學習泡溫泉時那樣,放些草藥。對此,李寶華表示,這是因人而異的。泡腳時根據自身特點適量放點中草藥能事半功倍,但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添加。“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姜水泡腳;桂皮泡腳則對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膝關節不好的中老年人,建議在泡腳的同時熱敷膝蓋,可以祛風寒,緩解風濕骨痛。” 泡腳后還可以稍加按摩。例如,按壓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幾分鐘,可以更好地促進足底血液循環,改善睡眠,還可以護腎。患有高血壓的人,泡腳時可以按壓涌泉穴、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以及行間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等。 |